人物生平
1737年1月29日,潘恩出生於英國一個貧苦人家。父親是英格蘭諾福克郡一名窮苦的胸衣匠人。幼年時,潘恩就失學了,成年後為稻粱謀計,先後以店員、胸衣匠、教員、稅吏等職業為生;兩次結婚,卻從未嘗過幸福滋味,均以失敗收場。在《
常識》發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寫成“Pain(痛苦)”,以示對英國社會的抗議。
1765年
潘恩在列易斯當稅吏時就關心政治,受到當時在英做外交官的
富蘭克林賞識,1772年寫了小冊子《稅吏事件》,描寫英國稅吏的苦惱。
1774年4月,他因有“反政府”思想被免職。同年10月,潘恩被作為契約奴來到美洲,憑富蘭克林的推薦信在
費城擔任《賓夕法尼亞》雜誌的編輯。當時,正值北美人民反英鬥爭風起雲湧,但是,人們的
君主制觀念還根深蒂固,連
華盛頓、富蘭克林、
亞當斯這些
獨立戰爭時期著名的政治家,都不明確提出美國獨立,更別提革命了。就在這樣的形勢下,潘恩發表了影響深遠的激進小冊子《
常識》,公開提出美國獨立革命的問題,並竭力強調革命之後建立
共和政體才是該書的宗旨所在。
《常識》一出,立時席捲北美大陸,改變了每一個人,成了美國獨立革命的教科書。戰爭中美軍屢敗,士氣低落,戰局危急,前線作戰的潘恩於膝上寫下數篇戰鬥檄文,取名《美洲的危機》,華盛頓命人于軍前朗讀,士氣大振,於1776年
聖誕夜特侖屯戰役中大獲全勝。
1787年潘恩回到英國作短期旅行,1789年,受到
法國大革命鼓舞,他寫了歌頌法國大革命的與
埃德蒙·伯克論戰的小冊子《人權》,引起海峽兩岸轟動,歷史證明該書促成了
法國大革命的轉向。這本小冊子在英國遭到查禁,潘恩被英國政府追捕,被迫旅居法國,受到英雄般的歡迎。他參加了法國大革命,但他後來深謀遠慮地反對處決
路易十六,暴君
羅伯斯庇爾的
雅各賓派搞恐怖專政時,潘恩說:“共和國死了”。因此,公安委員會以“圖謀反抗共和國”的罪名逮捕了他。在獄中,他寫下了他的第三部名著——《理性的時代》。後在美國駐法大使
門羅的干預下獲釋。
1802年,潘恩應
傑斐遜之邀回到他的精神故鄉美國,卻因《理性的時代》強硬的反宗教立場,不幸被這個國家遺棄,受盡奚落、侮辱和攻擊,還被人開了一槍,於1809年死去,由好心的法國房東太太將其埋葬,葬禮僅六人參加。
主要作品
《常識》
潘恩最廣為人知的一本書。
1776年1月10日,潘恩在羅什等人的鼓動下,匿名發表他那篇驚駭世俗的小冊子。
《常識》只是一本小冊子。不過,頁碼之輕掩蓋不住思想之重,書中承載的思想內涵著實驚人,絲毫不遜色於動輒洋洋萬言的民主宣言。且不說裡面“人人平等”的理念如何具有前瞻性(他首次提出“解放黑奴”的觀點,直到87年後林肯的《廢奴宣言》才將之落到了實處),單單是他對專制王權的深入剖析,就一次次地敲打著陶醉在“英國夢”里沾沾自喜的北美英國人。
潘恩從政府的起源說起,條分縷析地解構英式政體。他評論英式政體是君主暴政和貴族暴政的骯髒殘餘,是兩者利益的終極代表,其存在的唯一目的無非是為君王、貴族謀求福利。因此,它不僅是達官貴人們用以剝削本國人民的利器,更是宗主國藉以盤剝殖民地的工具。他再三質疑,難道殖民地人民甘心被人奴役、任人宰割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在這本不過50頁的小冊子中,他宣稱這些真理如常識一樣自然可信:
1.“
喬治三世只不過是大不列顛皇家畜生”,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惡之源。英國王室並不神聖,因為據英倫三島征服史記載,英王的“始祖是某一夥不逞之徒中的作惡多端的魁首”。
2.“和解與毀滅密切相關,獨立才是唯一的出路。”“英國屬於歐洲,北美屬於它本身”,“現在是分手的時候了”。
3.獨立之後,實行共和政體。“讓我們為憲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推翻國王這一稱號,把它分散給有權享受這種稱號的人民”。“只要我們能夠把一個國家的專權形式,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立的政體留給後代,花任何代價來換取都是便宜的”。
《常識》不出三個月,發行12萬冊。總銷售量達50萬冊以。當時200萬北美居民中幾乎每一個成年男子都讀過或者聽過別人談這本小冊子。當時在許多鄉村茅舍,如有幸擁有一本藏書,那自然是《
聖經》,可是如果擁有第二本,那就是《常識》。在許多大陸軍士兵的背囊中,都有一本讀得皺巴巴的《常識》。
一家英國報紙驚嘆:“很多讀過這本書的人改變了態度,哪怕是一小時之前,他還是一個強烈反對獨立思想的人。”華盛頓曾承認這本書在“很多人心裡,包括他自己在內,引起了一種巨大的變化”;《常識》一書還為《獨立宣言》及其在國內鋪平了道路。歷史學家們發現,在《獨立宣言》中強調的那些民主原則早已被《常識》以更酣暢淋漓的語調闡述過。《
獨立宣言》的那位作者也曾坦率承認,他引用過《常識》,並對此“引以為榮”。
《人權論》
【即上文所說的《
人的權利》】當柏克起而攻擊法國革命時,1791年3月,他在倫敦出版《
人權論》,激烈抨擊柏克的《法國革命感言錄》,引起英吉利海峽兩岸輿論界的轟動。在書中,他在一個比柏克視野遠為廣闊的背景上,突出勾勒法國革命的劃時代意義。它衝破了當時籠罩於整個西方先進思想界對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的迷信,深刻地批判了這一政體,給當時還處於摸索狀態的法國革命指明了共和主義的嶄新方向。
人物思想
潘恩是激進的民主主義和自然神論者,他的“世界公民”理念宣傳建立“世界共和國”,他也是公共教育、最低工資限額的提出者之一。在潘恩思想體系中,國王與貴族不存在了,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
他對教會持極為嚴厲的批評態度。他說:“宗教里的基督教體系是對常識的一個侮辱。”
“至於稱為《聖經》的書,說成是上帝的話,是一個褻瀆。那是一本充滿謊言和自相矛盾的書,記錄很壞的時代和很壞的人的一段歷史。”
潘恩以他的《常識》吹響了美國獨立戰爭的號角,從而為獨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然而,對潘恩還曾以《人權論》在英國鼓動了一場民主運動之功,很多人卻不甚了解,或者未給予充分的評價。
人物影響
“1776年《常識》一書把國王和議會的權威撕成了碎片,……從那以來,除《湯姆叔叔的小屋》外,在美國,再也沒有一個出版物曾發生那樣巨大的反響。”
拿破崙極為推崇潘恩,告訴潘恩他枕下總放著一本《人權》,稱潘恩為“
共和國的火炬,一切傳奇中最偉大的人物”,後
拿破崙背棄共和,實行獨裁,潘恩毫不留情地譏之為“前所未有的江湖騙子”。
羅伯斯庇爾在他自己創辦的專政刊物《憲章捍衛者》1792年6月號摘要轉載了《人權論》,熱情稱讚潘恩“是一個人類權力最雄辯的辯護者”。
一位西方學者認為:“發生在柏克和潘恩之間的這場大辯論,可能是英國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意識形態論戰中最有決定意義的一場論戰。”
羅曼·羅蘭為潘恩的悲劇打抱不平,曾預告要給“勇敢的空想主義者托馬斯·潘恩”作傳,把潘恩列入他的英雄長廊,與貝多芬、托爾斯泰等人做伴。至於與潘恩同時代的那些大革命家、大專政家,他卻一個也沒放在眼裡。
迪安事件之後,美國上層社會說:“他升起像一支火箭,墜落如一根拐杖。”
美國公使莫里斯寫信給國務卿傑弗遜說:“他在獄中以著書反對耶穌自娛。我傾向於認為,他在獄中如果安分守己,或許能有幸被人遺忘。他若引入過多注意,那把早就懸在他頭上的利斧就會落下來了。”
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一個人即使毫無自私自利之心,也需要有些世故,才能得到讚揚。”
人物軼事
潘恩曾發明、設計過一連串東西,從刨床、輕型起重機到車廂輪子、無煙蠟燭。
在《常識》發表之前,他一直把自己的姓寫成“Pain”(“痛苦”),以示對英國社會的抗議。
《常識》出版後,潘恩投筆從戎,加入格林將軍的志願部隊,曾在軍隊士氣敗落之際推出《美國危機》鼓舞人心。但北美戰爭結束後,他卻受到排擠。後來不得不避居英、法。
1789年,他參與法國大革命,成為領袖之一,但因為政見相左(潘恩反對處死
路易十六),被羅伯斯庇爾投入監獄。數年後,他幾經周折返回美國,也是應者寥寥。
1809年,這位美式政體的開創者孤獨地死於紐約,身後竟乏人送葬。不能不說,這是歷史和潘恩開的殘酷玩笑。
1809年,潘恩在貧困潦倒、屈辱憤懣中於紐約逝世。據他的房東太太回憶:
下葬的場面讓人揪心:“當棺木落地時,墓土撒上時,我站在墓穴的東端,讓我的小兒子站在西端。環顧周圍寥寥的旁觀者,我說:‘啊,潘恩先生:我的兒子站在那兒,代表美國向您致謝。而我,則代表全體法蘭西人民!’”
他被葬於1802年重歸美國後的居住地,位於今天的新羅謝爾,也就是後來的潘恩小舍。然而他的遺體卻被一位名叫威廉·克伯特的仰慕者掘出,這位仰慕者期望將其骸骨重歸英國故里榮譽下葬,但後來卻不知所終。潘恩最後下葬地也因此成為了未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