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鑼鑔

打鑼鑔

鄉縣白龍塘鄉貫溪村,原是寺廟舉辦神會時,為娛神而跳的一種帶有宗教色彩的地方傳統舞蹈,後來演變成春節燈會中必不可少的表演節目。這種舞蹈形式名為打鑼鑔,但並不舞鑼和鑔,而是舞者雙手揮舞著兩個扎紙糊的彩圈(名“鑼鑔圈”)作舞。這種形式可能和當地民眾崇敬“哪吒天尊”的信仰有關,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消災免禍、趨吉避凶的美好願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鑼鑔
  • 屬地區:陝西 · 漢中 · 西鄉縣
  • 遺產編號:Ⅲ-5
  •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基本信息,舞蹈簡介,表演方式,

基本信息

所屬地區: 陝西 · 漢中 · 西鄉縣
文化遺產名稱:打鑼鑔
遺產編號:Ⅲ-5
遺產類別:民間舞蹈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西鄉縣文化館
遺產級別: 市

舞蹈簡介

“打鑼鑔”僅流傳於西貫溪村位於白龍塘牧馬河南岸,距何家灣、紅岩壩兩個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不遠。這裡在舊社會時,山荒水患,兵災匪擾,百姓過著貧窮的生活。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豐收,修廟祭祀已成為當地民眾的願望和習俗。據當地安靈寺內的石碑記載,清光緒時還舉行過大型的“演戲酬謝神靈,報答神恩”的活動。廟內迄今還殘存著“三顧茅廬”和“哪吒鬧海”的壁畫。而打鑼鑔就是演戲酬神鬧社火或耍燈時表演的一種雙人舞蹈。據藝人介紹,其表演有兩個作用,一是用於驅鬼鎮邪和求神賜福,二是為表演打開場地。究竟求的什麼神?根據舞蹈道具彩圈與哪吒使用的乾坤圈相似,加之安靈寺“哪吒鬧海”的壁畫,反映了當地民眾對哪吒天尊的崇拜。據老藝人劉代儒介紹,他在孩童時就聽爺爺劉寅說過“哪吒太子武藝高強,腳蹬風火輪,手執乾坤圈,能降妖伏魔。”打鑼鑔便是當地人藉助哪吒的神威來鎮鬼降妖的,根據打鑼鑔表演的實際了解,確有祈求哪吒驅鬼鎮邪的目的。

表演方式

打鑼鑔在春節耍燈隊伍中是開場節目,其他節目均在其後表演。貫溪村出燈的順序是,領頭的是盞大號燈(形象是只大猴子),接著是十二屬相燈,之後是鑼鼓隊,緊接著便是打鑼鑔,再次為竹馬燈,男、女演員、首燈、排燈舞、火獅子,掃尾的是另一組鑼鼓隊。每當到達演出地點,號燈一插,十二屬相燈圍成一千圓圈。觀眾自動站在圈外觀看。第一個上場的便是打鑼鑔。接著是打小洪拳、跑竹馬、劈刀、打花鼓、小調演唱、地圍子,接著一段花鼓一段地圍子,反覆表演,直至天明。最終收場時,由男、女演員全體出動,盡情歡舞,將耍燈,推向高潮。當鼓炮齊鳴,彩花飛舞之時,突然火獅子在擊樂聲中衝出場,任憑觀眾用焰花噴射。達到最後的高潮時,火獅子猛衝出場,隨號燈而行,轉入另一演出場地。
打鑼鑔演員為偶數,人數不限。據藝人講,最早是男女對打,人數在十對以上。後來隨著藝人的減少,一般有一兩對就行了。原有十套動作,現今只傳下來八套。每套動作稱一環,有固定的程式,每個動作要左右反覆做一遍。二人多做對稱的造型。舞蹈動律簡潔、明快、剛勁、有力,且具有傳統民間拳術的風韻。常用的動作有“雙砍”、“單砍”、“背砍”、“抖鑔”、“單踢”以及“馬步”、“弓步”等,構成了熱情奔放,英姿勃勃的藝術風格。劉代儒講“打鑼鑔動作要求做得剛勁有力、乾淨利索,講究穩、準、狠三個字。穩,即腳步穩健;準,即出手、踢腿要準;狠,指出手、踢腿要有力。給觀眾留下一種揮拳舞劍的感覺。”全套動作的名稱是:佛手、洪拳、執圈鬧海、打鑔、砍圈、背圈和亮相退場。
從舞蹈風格來看,該舞蹈攙雜了濃郁的宗教色彩和武功特色。舞蹈一開始,舞者雙手合掌胸前,上體微前傾,神情虔誠。舞蹈中多次端腿、合掌,都使人聯想到僧人盤腿苦修的頌課姿勢。
藝人表演時頭扎黃表紙花,腰圍戰裙。在激烈的擊樂聲中手執彩圈上下舞動,砍手和踢腿,都在小節後半拍的後半部分猛然用力,造成急促的效果,很像打拳,頗有武士風度。
音樂用鑼鼓伴奏,有堂鼓、小鑔、鉸子、馬鑼等。鑼鼓點以本地社火鼓點“三點水”為基礎,吸收了傳統民間花鼓中的節奏,形成了瀟灑自如,歡快活潑的風格。
打鑼鑔在貫溪村十分紅火,但並非人人都會跳。由於自古就沿襲著傳內不傳外的傳統民俗,因而造成了一種封閉式的狀態,長期局限在一個村中流傳,未能廣泛普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