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鄉打鑼鑔

西鄉打鑼鑔

打鑼鑔流傳於陝西西鄉縣白龍塘鎮貫溪村的舞蹈。貫溪村的勞動人民長期以耕織和漁獵活動為職。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豐收,修廟祭祀成為當地民眾的願望和習俗,每年都要舉行廟會(船橋會),後來演變成春節燈會。具有十分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西鄉打鑼鑔
  • 地點陝西西鄉縣白龍塘鎮貫溪村
  • 舞蹈類型:舞蹈
  • 背景:為了祈求神靈保佑豐收
基本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相關器具與製品,

基本簡介

在這種獨特的地理條件和人文環境中,貫溪村民把模仿動物姿態和勞作中的典型動作滲透於燈會的“蹦蹦跳跳”表演之中,使貫溪村既土生土長,又十分獨特的民俗文化和民族風情世代相傳繁衍不息。

歷史淵源

位於白龍塘鎮牧馬河南岸的貫溪村,距何家灣,李家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不遠。舊社會這裡土地貧瘠,山荒水患,兵災匪擾,百姓生活十分貧苦。為了祈求神靈保豐收,求平安,修廟祭祀便成了當地民眾的願望利習俗。
村落中有安靈寺一座,據說始建於713~741年(唐開元年間),已三易其址,寺內鑲有碑石一塊,砷文載“先年風雨不調,五穀欠收,眾姓人等同立青苗土地冰雹將神會演戲酬謝神靈,報答神恩。”落款是:“經理首人劉寅……光緒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仝立。”廟內迄今還殘存著“三顧茅廬”和“哪吒鬧海”的壁畫。人們崇拜哪吒天尊,希望藉助哪吒太子的神威來鎮妖魔,保平安,每年都要舉辦廟會(船橋會)和春節燈會。當地俗話說:“三年不耍燈,人死馬遭瘟。”廟會、燈會有會首,會首由當地民眾選舉德高望重的長者擔任,由他指定燈頭,組織安排活動。燈會的收入就用於修廟,造船利架橋。廟會或燈會活動,開場戲便是打鑼鑔。這種舞蹈形式名為打鑼鑔,但並不舞鑼和鑔,而是舞者雙手揮舞兩個竹扎紙糊的彩圈(鑼鑔圈)。老藝人劉代儒講:孩童時聽爺爺(劉寅、清代秀才、出任過廟會,燈會會首)講哪吒太子武藝高強,腳踩風火輪,手執乾坤圈,能降妖伏魔。打鑼鑔便是當地人藉助哪吒太子的神威來鎮鬼降妖的。由此可見,打鑼鑔在清代便以盛行。
作為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打鑼鑔》原為寺廟舉辦,神會娛神而跳的帶有宗教色彩的雙人舞蹈。後來演變成了春節燈會中必不可少的開場節目。
《打鑼鑔》在貫溪村十分紅火,但並非人人都會。由於自古就沿襲著“傳內不傳外,傳親不傳疏”的習俗,因而造成一種封閉式狀態,長期周限在一個村中流傳,未能廣泛普及。

基本內容

這種舞蹈名為打鑼鑔,但並不舞鑼和鑔,而是舞者雙手揮舞兩個竹扎紙糊的彩圈(名鑼鑔圈)。這種舞蹈的形成,與當地民眾崇拜“哪咤天尊”的信仰有關。
打鑼鑔在春節耍燈隊伍中是開場節目,其他節目均在其後表演。出場的順序是:領頭是盞大號燈(形象是只大猴子),接著是十二屬相燈,之後是鑼鼓隊,緊接著便是打鑼鑔,再次為竹馬燈,男、女演員、首燈、排燈舞,火獅子,掃尾的是另一組鑼鼓隊。每當到達演出地點,號燈一插,十二屬相燈圍成一個圓圈,觀眾自動站在圈外觀看。第一個上場的就是打鑼鑔;接著是打小洪拳,跑竹馬,劈刀、打花鼓、小調演唱,地圍子,接著一段花鼓一段地圍子,反覆表演,直至天明。最終收場時,由男女演員全體出動,盡情歡舞,將耍燈推向高潮。當鼓炮齊鳴,彩花飛舞之時,突然火獅子在樂聲中衝出場,任憑觀眾用焰花噴射。達到高潮時,火獅子猛衝出場,隨號燈而行,轉入另一演出場地。
打鑼鑔演員為偶數,人數不限。據藝人講:最早是男女對打,人數在十對以上。後來隨著藝人的減少,一般有一兩對就行了。原有十套動作現只傳下來八套。每套動作稱一環,有固定的程式。每個動作要左右反覆做一遍:二人多做對稱的造型。舞蹈動律簡潔、明快、剛勁、有力、且具有民間拳術的風韻。常用的動作“雙砍”、“單砍”、“背砍”、“抖鑔”、“單踢”以及“馬步”等,從而構成了熱情奔放,英姿勃勃的藝術風格。老藝人劉代儒講:“打鑼鑔”動作要求做得剛勁有力,乾淨利索,講究穩、準、狠三個字。穩:即腳步穩健:準;即出手,踢腿要準;狠:指出手,踢腿要有力。給觀眾留下一種揮拳舞劍的感覺。全套動作的名稱是:佛手、拱拳、執圈鬧海、打鑼鑔,砍圈,背圈和亮相退場。
從舞蹈風格來看,該舞蹈攙雜了濃郁的宗教色彩,和武功特色。舞蹈一開始,舞者雙手合掌胸前,上體微前傾,神情虔誠。舞蹈中多次端腿、合掌,都使人聯想到僧人盤腿苦修的誦經姿勢。
音樂用鑼鼓伴奏。鑼鼓點以本地社火“三點水”為基礎,吸收了民間花鼓中的節奏,形成了瀟灑自如,歡快活潑的風格。

基本特徵

1、是典型的民間信仰活動,人們崇拜“哪吒天尊”,希望藉助“哪吒太子”的神威來鎮鬼降魔,消除災難,通過活動,表達了平民百姓為主體的人群祈福驅儺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2、自籌資金,自辦活動,共享娛樂。每年都要舉辦廟會、燈會,所得收入就用於修廟、造船、架橋。體現了民眾組織利協作能力,建立一種自發的民間社會秩序。
3、承載著一定的民俗事象,對早期民俗民風的考察存在有一定的價值。通過活動的舉辦“酬謝神靈,報答神恩”於娛神娛人於一體。
4、《打鑼鑔》套路多而靈活。原來十套動作,只傳下來八套。每套稱一環,有固定程式;動律簡潔明快,剛勁有力,講究穩、準、狠、頗具拳術風韻。地方特點十分鮮明。
5、明顯的原生態性和完整性。獨特的地理環境,封閉式的傳承關係(傳內不外,傳親不外疏),師承關係十分清楚,為歷朝歷代師父所傳。整個陝南山區不見其蹤影,唯獨貫溪村長期流傳,經歷不衰。

主要價值

白龍塘鎮貫溪村打鑼鑔,有著較高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
一、歷史價值
在我國民間舞蹈藝術史上,像貫溪村打鑼鑔舞蹈距21世紀這樣有著180餘年的歷史,且完成以原生態性完整保留至今的實屬罕風,因而它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二、文化價值
貫溪村打鑼鑔舞蹈套路較多,原有十套,流傳下來的八套,有固定程式。歷朝歷代的師父們均沿襲這種原來套路和固定程式代代相傳至今。對保存民間優秀文化將起到積極作用。
三、科學價值
貫溪村打鑼鑔舞蹈在發展中形成了獨有的一整套知識和藝術體系,較好地反映了牧馬人舞蹈藝術的本質規律,其地域文化認同作用明顯。發掘、搶救、保護貫溪村打鑼鑔舞蹈對陝南地區乃至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民眾的文化生活,構建利諧社會都將產生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關器具與製品

打鑼鑔是一種雙人舞蹈(男鑔手、女鑔手)。
一、服飾:
男鑔手:頭裹紅布方巾(後扎),兩鬢角插黃色硬紙剪制的紙花,系腰帶,外套紅馬夾,穿麻鞋,鞋尖扎紅絨球。
女鑔手:頭巾同男鑔手。穿粉紅大襟女上衣,粉紅中式褲,腰系圍裙,穿繡花鞋。
二、道具:
鑼鑔圈:用竹蔑紮成直徑50厘米的圓圈,然後用皮紙纏裹,再用黃裱紙纏裹,外層可用紅、黃、藍三種色彩紙交叉糊一圈,最後貼上錫箔,並在圈上等距紮上四朵黃裱紙花。
三、器樂:(打擊樂伴奏)
有堂鼓、大鑼、蘇鈸、鉸子、馬鑼各一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