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錫街

打錫街

這是泉州城內最為繁華的一條中心市街。這裡日夜涌動的車流人潮,鱗次櫛比的時裝店、精品店,還有美式快餐“肯德基”,無不體現了這座城市現代生活的新潮和前衛。但是,乍一步入泉州城的外地人,卻總是鬧不明白,這條街道竟然擁有這么一個老土而又拗口的名字:打錫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錫街
  • 位於:泉州
  • 全長:300多米
  • 拓改於:1923年
位置,來歷,打錫街的考棚,

位置

東起九一街口,西至中山中路,打錫街全長僅有300多米。老一輩的泉州人大都知道,直到上世紀初期,這裡還只是古城的一條小巷。因為曾經集中了城內專門製作和銷售錫器的作坊店號,這裡也就天經地義地被稱為“打錫街”。

來歷

對於過去的泉州人來說,自從有了打錫巷,錫器就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了。它是日常居家的生活用品,也是重要的禮器、祭器。城內大戶人家幾乎都置有“房內九件”和“廳堂九件”,諸如斗燈、果盒、花瓶等,無不刻鏤堆貼、鎏金繪彩,極盡製作之能事,也極盡典雅和華麗。每當有女出嫁,嫁妝中也必須有錫器,而錫器的多少優劣,又直接關乎娘家的體面,關乎新嫁娘在婆家的地位。說起來,似乎沒有哪個地方有如泉州,人們對錫器如此珍愛,又對錫器工藝的貢獻如此之大。

打錫街的考棚

打錫街東段的北側原是清代的考棚,考棚內中有大堂,後有內署,前有大門、儀門、東西轅門,左右有東西廊。東西轅門外,還有提調堂、公署、巡捕廳、供給所,規制完備,規模宏大。科舉時代,泉州府內各縣學子紛至沓來,參加在此舉行的考試,也在這裡年年復年年,演繹著進入仕途的悲喜劇。
因為有了考棚,打錫巷多了一個頗有書卷味的名字,叫做“考棚巷”。巷內以及附近的道口街、石牆邊、海清亭、小泉澗、百源、黃門埕一帶人家,也多了一條生財之路。每當考期臨至,這裡大多成了考生的租寓之所。不少文風較盛的縣鄉,更是在這裡購買房屋作為“試館”、“行館”,以便應試的同鄉族親住宿。考棚外東西兩個轅門周圍環繞著木柵,遇到考試的時候,柵欄外總是擠滿了叫賣點心食物的攤販,成為這裡獨有的一個熱鬧集市。
會做考棚生意的不只是這些販夫行商,這裡的輔仁堂、綺文居、郁文堂、聚德堂、崇經堂等書坊對於考生來說似乎更加重要。光緒以前清廷以八股文取士,這些書坊因而各自擁有經、史、子、集、說部等木版,不斷刊印發行。光緒末年廢除了八股制,改考經義、史論、時務等,這些書坊又紛紛新刻經義史論諸書,以及科歲試和鄉試的試藝闈墨以應時趨。書坊的店小二根本用不著吆喝,卻也同樣門庭若市。
書坊因了考棚而興,也因了考棚而落。辛亥革命後,科舉不再,考棚改為泉州府中學堂,木版印刷也被石版印刷取代,這些書坊有的停業,有的則代售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的教科書聊以維持。書坊的刻版工人除了部分延攬洪潮和《通書》和《歷圖》的石版刻印,也大多改行雕刻印章,或是遠赴南洋另謀發展了。打錫街之近現代
打錫街由巷而街的拓改始於1923年。這一年,泉州史無前例的拆城辟路運動方興未艾,打錫街也由原來寬不過丈余拓為8米。從此,這裡有了人力車夫穿梭的背影,有了腳踏車鈴的叮噹聲和汽車的車轍,也有了一份全新的喧鬧。1989年,迫於人車擁擠不堪,交通阻塞嚴重,打錫巷再次進行拓改,拆除了南側的民房,改建為帶有“屋腳架”的騎樓式建築,街面由8米拓寬至18米。10年後,又對北側民房進行改造,使之與南側建築相一致。至此,打錫巷正式更名為打錫街。
打錫街景色打錫街景色
今天的打錫街已經不聞“打錫”之聲,街內的考棚在解放後也先後成為泉州五中、泉州市人民政府和鯉城區政府所在地。新樓崛起,舊構無存,惟有附近的扶卿巷內,還保留著當年主持修葺考棚的泉州名士黃貽檀的故居,故居的南牆上,鑲嵌著一方清末《重修泉郡試院記》石碑,記述著考棚的過去,以及那過去了的故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