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磑(音 "wèi")口,座落在石嘴山市區北,今稱大武口。打磑口是內蒙古河套及阿拉善地區進入寧夏平原的咽喉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今天石嘴山市區,就以打武口稱之。打磑口建於明初,沿溝谷設關三道,到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以後,關口建築漸至頹圮。特別是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在舊北長城之內復筑北長城以後,打磑口便完全被廢棄了,成為新長城的前沿陣地。清代曾在此地設打磑口堡。清末此地有居民96戶385人。1941年設打磑口鄉。1943年國民黨寧夏省政府建設廳長李翰園檢查工作看到“打磑口學堂”,認為此名不雅,遂改為“大武口學堂”,意為武士們打仗的地方,於是,“大武口”之名正式傳下來。1949年9月25日大武口解放,1958年設大武口人民公社。1962年9月設立大武口鎮。1973年6月設大武口區。現為寧夏石嘴山市所在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打磑口
- 音 ):"wèi"
- 座落:在石嘴山市區北
- 今稱:大武口
發展歷史,現代發展,
發展歷史
明代把長城稱為邊牆,大武口是寧夏西邊牆的重要關隘。當時稱“打磑口”,意為“打鑿石磨的山口”,也叫大磑口。是賀蘭山36個隘口之一,與勝金關、三關口和鎮遠關合稱為寧夏“城防四隘”。明代,蒙古騎兵襲擾,進進出出都“取捷徑於此”。因大磑口在西邊牆、北邊牆和賀蘭山口交匯處,於是,明廷花大力氣在此築牆修關,自北向南,先後修了三道關口,如今只剩下關牆和烽火台遺址。曾任寧夏巡撫和陝西三邊總督的楊守禮,在寧夏加固邊牆、增築關堡、整肅邊防,並主纂修《嘉靖寧夏新志》,政績卓著。他率寧夏總兵、參將到此設防時作過一首《入打磑口》詩:“打磑古塞黃塵合,匹馬登臨亦壯哉。雲匿旌旗春草侵,風情鼓吹野煙開。山川設險何年度,文武提兵今日來。收拾邊疆歸一統,慚無韓范濟世才。”縱是如此,還是沒有擋住蒙古的鐵騎,蒙古鐵騎多次越大磑口,侵擾寧夏,僅嘉靖年間,明軍就與來犯的吉囊部在大武口進行過5次大戰。1537年吉囊部數萬眾來犯,寧夏副總兵王效在大磑口布兵設伏,吉囊部大敗而逃,王效調動戰船由黃河順流而下截擊,並追殺渡河者,大獲全勝。
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所築的北長城,據載為齊之鸞任寧夏僉事時,向三邊總制王瓊建議修築的,當時他說:“寧夏鎮北境自黃河東百里、燧台十八,已廢不能守,如不儘早採取措施,寧夏不可能有長久的穩定局面,應該修復黃河東西的長城。”王瓊對齊之鸞的建議十分重視,他微服簡車親自到長城第一線勘踏,調查之後,上書朝廷,奏請修築寧夏北長城。修築工程於次年正月開工,參加修築施工的除駐守寧夏的部分部隊外,還有臨時抽調來的防秋部隊,共6500多人,全體將士奮戰7個月,才修好了由黃河西岸至賀蘭棗兒溝的17.5公里長城。這段長城修築的十分講究,長城城牆高厚各6.6米,城外又掘有城壕,深、寬各5米。城牆上還建有垛口,上可隱蔽士兵,下可射擊來敵。新建的北長城修好之後,寧夏防務有了很大的加強,但因為打磑口此時已屬長城之外,所以在明軍退守新長城不久,打磑口就為蒙古族兵所據了,這給長城防線帶來了很大的威脅。打磑口成了雙方拉鋸式爭奪的地方,戰火連年不斷,僅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至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被明廷稱作“打磑口大捷”的戰鬥就有兩次。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提出要修復打磑口。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楊守禮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寧夏時,親自率領寧夏鎮總兵官、都指揮等人,出長城到打磑口進行了實地勘踏調查。據他們記載:當時由於長年山洪沖刷,無人修理,打磑口三道關城的城牆均已頹圮。楊守禮等人經過實地調查之後,向朝廷提出了“復邊關以固地方”的奏請。據載當時戍守長城的將士們,都受此議之鼓舞,而“歡躍待命”。但朝廷並未批准楊守禮等人的奏請。從此以後,打磑口便成了蒙古族兵任意出入賀蘭口東西之捷徑。
上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大批部隊開進賀蘭山執行守備任務,大武口曾一度成為“後方基地”。當時部隊的倉庫、醫院、修理所等後勤保障分隊和團以上單位的隨軍家屬院都在大武口鎮上。使這個小鎮充滿著濃濃的軍民魚水情,至今傳為佳話。1971年7月,大武口煤炭基地八十一工程處油庫失火,守山部隊通信營班長楊連生與工人們奮戰火海,被燒成重傷,保住了油庫,榮立二等功。20多年中,大武口接納了大批駐守賀蘭山部隊的轉業幹部和復員戰士,目前大武口區市兩級各單位的轉業復員幹部所占比例在全國都是最高的。
現代發展
打磑口(大武口)一帶,雖然是一個十分富饒的地區,但歷史上由於受社會制度的限制,發展十分緩慢,直到解放前,這裡還是僅有數千人口的小鎮。解放後,這裡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1961年,國務院批准成立石嘴山市以來其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石嘴山市,是一座以煤炭工業為主體的新興城市,以生產優質煤炭而聞名於中外。石嘴山市已形成了包括煤田地質勘探、建礦、採煤、洗煤、礦山機械製造等比較齊全的煤炭工業系統,年產原煤近千萬噸,不僅滿足本區工業生產的需要,還部分地供應甘肅、內蒙古等省區工業用煤。石嘴山可稱得上是全國最好的無煙煤產地之一,這裡生產的無煙煤,自1964年以“太西煤”之稱進入國際市場以來,已出口10多個國家。隨著煤炭工業的發展,石嘴山市已相應地發展了電力、煉鋼、機械製造、建材、化工等工業生產。石嘴山這昔日戰火紛飛的古戰場,今日已發展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工業重鎮之一,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入,這裡的、農業及城市建設發展的步伐將更快、成績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