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村窯

扒村窯

扒村窯位於河南省禹州市市區北13公里的淺井鎮扒村。扒村窯址屬民間窯址,遺址面積廣達75萬平方米。出土的資器瓷片品種造型繁多,有獨特的藝術風格。產品多為白底黑花,次為翠青地繪黑花,釉色有黑、白、三彩、加彩等。有宋代墨瓷遺址之稱。古代瓷窯。

扒村窯創燒於唐代,終止於元代,是我國北方有特色的一座民窯,屬磁州窯系。其白地釉下黑彩與磁州窯屬同一類型,黑彩濃而醇厚,筆調粗放簡練。主要品種有白地黑花、白釉、黃釉、黑釉和青釉,器型有碗、盤、枕、瓶、罐等等。扒村瓷的風格有點像磁州窯系的產品,但是它的紋飾筆調比磁州窯更加粗放凝練,黑彩也更加濃厚,它的裝飾技法主要採用繪畫和劃花,分為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扒村瓷胎質堅硬,但略微顯得粗糙,胎有深灰和米黃兩種,釉面沒有光澤,白釉通常泛乳黃色。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扒村窯
  • 地理位置:河南省禹州市淺井鎮扒村
  • 遺址面積:達75萬平方米
  • 南北寬:約800米
扒村窯遺址,扒村窯產品,裝飾技藝,

扒村窯遺址

扒村窯遺址東起龍母奶奶廟,西至虎頭山下,南起花果崗,北至扒村北,東西約1500米,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百萬平方米。這一地區的文代堆積層分元、宋、五代、晚唐四層,五代堆積層較薄。野地里到處散落著“白地黑花瓷”碎片,這些碎瓷片同磁州窯產品極其相似,應屬於“磁州窯系”。

扒村窯產品

扒村窯產品白地黑花瓷,以折沿花卉大盆最具代表,遺址里此類殘片散布較多。盆內用黑釉彩繪,紋飾布局層次繁密,為扒村窯裝飾一大特色。宋代白瓷有很大發展,善於利用化妝土美化瓷面,釉色純白或白中閃青。白地黑剔花中的高貴品,多見於北宋晚期至金代。其法是在瓷胎上先施白化妝土,稍乾後施黑化妝土,刻劃出紋飾再剔掉花紋以外的黑化妝土,露出白色化妝土底子。這種工藝的關鍵是不傷底層的白化妝土,要求工匠有很高的技術,只有當瓷坯和化妝土的濕度恰到好處,半乾半潮時才易操作,最後施透明釉入窯燒制。白地黑花是剔花裝飾中工藝最複雜難度最大的品種。
扒村窯的深剔刻
扒村窯的深剔刻不但剔去了化妝土,因下刀深還剔去了一層胎,瓷器上的浮雕,立體感非常強。此外還有黑釉剔花、翠青地印花、珍珠地劃花、白釉劃花、宋三彩、宋加彩白地繪紅褐花及白地繪黑花等品種。線條流暢、灑脫,極有活力。其中紅色尤其鮮艷,襯以淺綠色,恰似“萬綠叢中一點紅”。製作精工造型優美。有的已達到紅如朱、白如脂、黑如漆、綠如翠的水平。並且做到了粗料細做,精益求精,合乎實用、經濟、美觀的大眾需要。扒村窯是研究宋、金、元時期北方制瓷業的一處重要遺址。

裝飾技藝

扒村窯的裝飾技藝有繪畫、劃花兩種。分釉下和釉上兩種彩繪。扒村窯燒制白地黑花瓷為主,黃白釉、黑花、花瓷、青瓷等亦有,品類較多。胎有深灰和米黃,其質堅硬,但胎骨顯粗。宋代扒村窯的釉下黑褐彩器在器表題寫書畫詩句作裝飾,在碗、盆中心畫一枝花葉或書寫大字,如“風花雪月”、“花”、“書”、“張”、“道”、“忍”等字。
扒村窯器的構圖嚴謹,一般裝飾多用花草、蓮瓣、水藻、魚、人物、鳥獸、荷花等。紋樣線條流暢,生意盎然,富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息。格調樸拙粗獷,取材來源於生活。扒村窯瓷器以富有鄉土氣息與民間色彩而見稱,在宋代瓷中別具一格。特別是畫面裝飾多取材於當時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小景,極富有生活意趣與幽默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