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所使用的火器。手銃,元末明初對火銃的一種分類,因形體較輕,口徑較小,可在其後裝入木柄以手持使用,固稱手銃。屬火門式(Touch Hole)火器,可以看作近世的火槍與現今各式槍械的前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手銃
- 所屬年代:元朝(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
- 特點:形體較輕,口徑較小
- 類型:火門式(Touch Hole)火器
元朝(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所使用的火器。手銃,元末明初對火銃的一種分類,因形體較輕,口徑較小,可在其後裝入木柄以手持使用,固稱手銃。屬火門式(Touch Hole)火器,可以看作近世的火槍與現今各式槍械的前身。
元朝(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所使用的火器。手銃,元末明初對火銃的一種分類,因形體較輕,口徑較小,可在其後裝入木柄以手持使用,固稱手銃。屬火門式(Touch...
元手銃,元代創製的單兵小型火銃。由南宋時期的火槍發展而來。歷史文獻對元火銃幾無記載。近年來出土了幾件元手銃。它們是手銃的第一代製品,製造工藝粗糙,銃身...
永樂手銃,明永樂時期(1403~1424年)製造的單兵手持火銃。是手銃的第三代製品,有永樂七年型和十二年型兩種。前者與洪武手銃大致相似,後者有較大的改進:銃壁...
此展品為元代文物。筒形,上有銘文。整個銃鑄有加強箍六圈,銃口外沿及前膛部位鑄三圈箍,藥室上下鑄兩圈箍,尾銎鑄一圈。藥室呈球形隆起。尾銎中空可安木柄,...
洪武手銃,明代洪武時期(1368~1398)製造的單兵手持火銃。文獻記載中稱單眼銃、手把銅(鐵)銃等。出土實物有數十件,銃身刻有銘文,涉及手銃的製造地點、單位,監...
天字銅手銃,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制手銃。長36厘米, 口徑1.7厘米,尾銎部鐫有“天字50015。永樂十九年十月□日造”銘文。此銃自藥室至銃口,膛壁厚度遞減,...
至正辛卯手銃,元代單兵手持火銃。至正十一年(1351年)製成。銃身用銅製造, 口徑30毫米,全長435毫米,重4.75千克,銃身有6道箍,各在銃口、銃尾、藥室前後、...
奇字銅手銃,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制手銃。長42.6厘米, 口徑4.4厘米,重8.9公斤。此銃出土時藥室與前膛後部保留有火藥、鐵彈丸(散彈),藥與彈之間還有“...
此展品為民國時期文物。主要由木、鐵所制。長21厘米,寬12厘米,厚2厘米。狩獵工具,畲族在民國中期用手銃這種狩獵工具。狩獵是一種鐵制熱兵器,以黑火藥為發射劑,...
連子銃是明朝嘉靖年間創製的一種連射式手銃。銃身鐵質,後安木柄,自銃膛中部向後裝填若干用紙筒包好的火藥,火藥筒之間的空隙用引線連線,並在銃身開一個圓孔,...
火銃,有時又稱“火筒”,是世界最早的金屬射擊火器,屬於火門槍。火銃是中國古代第一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它的出現,使熱兵器的發展進入一個的階段,也對後來的...
明永樂“天字”銅手銃是中國明代永樂十九年 (1421) 制輕型火銃,因鐫有“天字”而得名。...
赤城明洪武銅手銃,中國明代洪武五年(1372)制銅手銃。現存明代最早的火銃之一,又名長銃筒,《明會典·軍器軍裝》稱為“手把銅銃”。1964年河北省赤城縣出土,...
銃炮是對古代金屬管形射擊火器的概稱。中國古代銃炮肇始於元,而以清末為其下限,包括了銅、鐵兩大類。銅質銃炮主要是以青銅鑄造,也有少數以其他銅合金製成(...
土銃又稱火門槍、明火槍,類似的火器有手銃(小型的火銃)、神槍、坦能堡火銃、手炮,明代的火銃已經設有藥鍋蓋,與火繩槍不同的地方是沒有使用火繩和與其連動...
單眼銃,前裝單管單發槍。槍身鐵制,長1尺余,後部開有安裝引信之火眼,尾部裝有木質直柄,單兵手持發射,點燃發火。由元代銅手銃演變而來。為明前期軍隊主要裝備...
三眼銃是中國古代一種短火器,使用鐵或粗鋼澆注而成。外形為三根竹節狀單銃聯裝,每個銃管外側都有個小孔。使用時在銃管內添加火藥,最後裝填鋼球或者鑄鐵塊、碎...
*火銃、手銃、手炮、火門槍:在歐洲地區出現於十四世紀中葉的義大利,是歐洲最早的火槍。基本類似以後的“火繩槍”,但體積和重量都遠勝後者,而殺傷力與火繩槍相差...
三眼銃:3管單兵手銃,由3支單銃繞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緣,共用一個尾部,單銃口徑15毫米,全長350-450毫米,都有藥室和火門,可連射。射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