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汗出

手足汗出指手足局部多汗,多因脾胃濕熱或氣陰兩虛所致,常見證候類型有脾胃濕熱、脾胃氣虛、脾胃陰虛,可相應選擇連朴飲、參苓白朮散、沙參麥冬湯治療。

中文名稱手足汗出
英文名稱sweating of hands and feet
定  義僅手、足部位多汗的表現。
套用學科中醫藥學(一級學科),診斷學(二級學科),診法(三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足汗出
  • 出處:《傷寒明理論》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指手足局部多汗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手足汗出指手足局部多汗。手足汗出一症,多因脾胃濕熱或氣陰兩虛所致,以虛證為多,與脾胃病變有關。《傷寒明理論》:“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

中醫套用

一、常見證候
1、脾胃濕熱內蒸手足汗出。常伴胸脘痞滿,身重體困,舌苔黃膩,脈濡數。《傷寒明理論》:“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
2、脾胃氣虛,運化失司,津液旁註手足汗出。常伴身倦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脈虛弱。
3、脾胃陰虛,虛熱內擾,迫津外泄於四肢之手足汗出。常伴咽躁口乾,舌紅少苔,脈細數。
4、陽明腑熱之手足汗出。常伴潮熱,腹滿,大便秘。
《傷寒明理論》,中指出“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陽明之證也。”但熱病中腸中操屎內結所導致的手足濈濈汗出,不是陽明腑證的主症,故不在此討論。
二、鑑別分析
脾胃濕熱手足汗出:胃主受納,脾主四肢又主運化,轉輸精微物質和運化水濕。由於勞倦傷脾,失其健運,或濕邪侵襲於脾胃,導致濕阻脾胃,郁而化熱,濕熱熏蒸,胃中津液旁達於四肢,故手足汗出。所以《傷寒明理論》說:“手足汗出者,為熱聚於胃,是津液之傍達也。”濕邪阻中,運化失常,則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身重體困;濕熱內蘊,累及膀胱,則見小便短赤,熏蒸於上則見舌苔黃膩;脈象濡數為濕熱之徵。治宜清熱燥濕和中,方選連朴飲、胃苓湯加減治療。
脾胃氣虛手足汗出與脾胃陰虛手足汗出:皆為虛證,但病因病機不同。脾胃氣虛手足汗出,多因饑飽、勞倦,損傷脾胃之氣,導致運轉失司,津液旁註於手足而致;脾胃氣虛,則身倦乏力,氣短懶言;脾主四肢,手足為諸陽之本,氣虛日久,導致脾陽虛衰,陽虛不能溫煦於外則四肢欠溫,面色萎黃;脾氣虛弱,受納、腐熟不健,運化失司,因而食納減少,大便不實,舌淡,脈象虛弱。治宜補益脾氣,方選參苓白朮散加減。脾胃陰虛手足汗出,多因熱病傷陰,或恣食辛熱厚味,蓄熱傷陰,陰虛熱自內生,擾動陰液,迫其津液外泄於四肢而見手足汗出。脾胃陰虧,虛熱內擾,因而咽燥口乾,睡後明顯,同時腐熟受納功能受到影響,故飢不欲食,或乾嘔作呃,大便不調;舌紅少苔,脈象細數,為脾胃陰虛、虛熱偏旺的徵象。治宜滋養胃陰,方選沙參麥冬湯加減治療。
手足汗出一症,既有濕熱徵象,又有氣陰兩虛證候,但以虛證為多見。若日久不愈,出現氣血俱虛者,宜調補氣血為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