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發熱

手術後發熱是手術後常見症狀,多因術後肺不張、切口感染、輸血反應及與導管有關的靜脈炎、尿路感染等引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術後發熱
  • 病因:術後肺不張、切口感染等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1.術後肺不張
手術後48小時內發熱的原因往往是肺不張,肺不張引起發熱的機制尚不明確,但有肺功能檢查為證,且經過肺部膨脹後可恢復正常。
2.切口感染
細菌引起的切口感染,一般在手術後3~5天出現;溶血性鏈球菌或梭狀芽胞桿菌引起的感染,則在術後幾小時內發生。
3.與導管有關的感染
周圍靜脈切開插管5天左右易發生感染,上腔靜脈插管2周后易感染,尿道插管易致上尿路感染。
4.輸血反應
輸入的血製品中含有致熱原,可刺激人體的體溫中樞引起發熱。
5.血栓性發熱
腹部手術後,患者下肢活動減少,血液濃縮、流動緩慢,易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血栓分解產物和自體溶栓反應中產生的因子有致熱作用。

臨床表現

發熱與手術間隔的時間不同及引起發熱的原因不同,患者除發熱外,還可表現為咳嗽、胸痛、呼吸困難、切口滲液、排尿困難或血尿等不同症狀。
體格檢查時,肺不張者可表現為胸廓活動減弱或消失,可聞及乾囉音或捻發音;切口感染者可觀察到切口紅腫、發硬和(或)有膿性分泌物;下肢靜脈血栓者表現為突發的一側肢體腫脹。

檢查

1.體格檢查
通過胸腹部檢查、切口檢查、下肢檢查等一系列體格檢查,明確可能引起發熱的原因。
2.實驗室檢查
血、尿常規檢查,必要時做血、尿、引流液培養,有腹瀉者做糞便塗片和(或)培養。
3.影像學檢查
(1)對疑有肺部感染者,做胸部X線檢查。
(2)對疑有深部感染者,做B超或CT檢查。
(3)對疑有下肢血栓發生者,行下肢血管彩色都卜勒檢查。

診斷

根據發熱與手術間隔的時間、發熱程度,患者的症狀體徵,及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結果,作出診斷。

治療

1.病因治療,根據患者發熱病因,進行相應的治療。
2.對症治療,體溫>38.5℃者可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
3.發熱原因不明又有深靜脈插管者,可拔除深靜脈導管並剪下遠端一段做培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