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術後疼痛

手術後疼痛即手術後出現的疼痛,屬急性疼痛的一種,主要是手術本身造成的急性創傷(切口)和(或)內臟器官損傷及刺激和引流物的刺激引起的,一般高峰期是術後24~48小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術後疼痛
  • 症狀:主訴疼痛切口處疼痛或深在性疼痛
病因,臨床表現,檢查,診斷,治療,

病因

手術後疼痛與手術創傷的大小、侵襲內臟器官的強度及手術時間的長短有密切的關係,也與患者的精神狀態有關。

臨床表現

1.症狀
患者主訴疼痛,表現為切口處疼痛或深在性疼痛。
(1)切口創傷處疼痛:該類疼痛由皮膚感覺引起,疼痛比較表淺。患者在靜息狀態下,表現為鈍痛;患者深呼吸、咳嗽或翻身時由於切口受到牽引,可產生強烈疼痛,多為銳痛。如有皮下血腫、切口炎症、局部缺血存在,疼痛加重。
(2)深在性疼痛:該類疼痛多是手術內臟器官的牽拉、撕扯造成的,疼痛部位較深。開胸手術後引流不暢致胸腔積液或積血,開腹手術後胃、腸內氣體貯留等均可使疼痛加重。
2.精神狀態
患者常因疼痛刺激產生各種情緒異常,如抑鬱、焦慮、煩躁、睡眠異常等。
3.疼痛評估
臨床採用多種評分法評估疼痛程度,如口述描繪評分法、數字評分法、視覺模擬評分法、麥吉爾疼痛問卷等。有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和手術後患者的臨床表現,將手術後疼痛程度分為以下四級:
0級(無疼痛):患者咳嗽時切口無疼痛。
1級(輕):輕度可忍受的疼痛,能正常生活,睡眠基本不受打擾;咳嗽時感受切口輕微疼痛,但仍能有效咳嗽。
2級(中):中度持續的疼痛,睡眠受干擾,需要套用鎮痛藥物;患者不敢咳嗽,怕輕微振動,切口中度疼痛。
3級(重):強烈持續的劇烈疼痛,睡眠受嚴重干擾,需要用鎮痛藥緩解疼痛。

檢查

手術後疼痛多為患者的主觀感受,相關檢查受患者的心理和耐受能力影響較大。
1.實驗室檢查
可見兒茶酚胺、血管緊張素Ⅱ、醛固酮及腎上腺皮質激素等多種激素分泌增加。
2.肺功能檢查
最大通氣量及第一秒用力呼氣量的測定對胸部、上腹部手術後疼痛有一定評估作用。

診斷

根據患者主訴疼痛的性質和部位,疼痛出現的時間及患者的情緒表現診斷。需排除其他器質性病變引發的疼痛。

治療

手術後疼痛的治療手段主要為全身套用麻醉性鎮痛藥和局部神經阻滯兩類。全身麻醉性鎮痛藥以阿片類鎮痛藥為主,給藥途徑多樣,如口服、肌內注射、靜脈注射等。隨著患者自控鎮痛(PCA)技術的套用,全身麻醉性鎮痛藥和局部神經阻滯均可採用PCA技術給藥,讓患者在感覺疼痛時,通過微量泵自行向體內注射既定劑量藥物,在遵循“按需鎮痛”的原則下,使用最小劑量可以獲得滿意的鎮痛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