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橋手獅舞源於獅子燈,是上海市的民俗舞蹈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手獅舞
- 節日時間:元宵節
- 流行地區:上海馬橋鄉
- 節日起源:獅子燈
- 節日活動:竹竿撐起獅子燈,以利炫耀,手舞足蹈
- 設定地點:上海馬橋鄉
- 設立機構:上海文化館
據當地民間藝人回憶,手獅舞的流傳在當地至少有三、四百年歷史。手獅舞源於獅子燈,當地元宵燈會時人們愛提燈行街,而鎮上街道狹窄,觀者擁擠,提燈人便用竹竿撐起獅子燈,以利炫耀,手舞足蹈,以示歡樂,尤其是途經大戶人家門口,擺開場子,盡情展示獅子燈,於是手帶獅舞逐漸產生,成為當地別出心裁的民間舞蹈。馬橋人又將此舞帶到周邊鄉鎮去行街,使其擴散四方。 1911年前後,民眾為慶賀辛亥革命,在北橋地區(時為上海縣縣治所在地)集燈示慶。而北橋警署嚴令禁止,引發眾憤,舞獅者將燈具扔進署庭,引起一場大火。這“火燒警署”之舉,成為手獅舞傳人的佳話。
當地還流傳雲牌獅舞,又稱太獅雲牌燈,是傳統手獅舞的延伸,由馬橋鎮鈕姓望族首創。相傳,明末清初之際,有—個矮子逃難來到馬橋,遇到當地鈕家的老爺。矮個子自稱姓宋,鈕老見他不俗,便聘其為兒孫教書。矮個子99歲那年元宵,鈕家小公子(傳說即是國民黨元老鈕永建)吵著要其領去看燈。矮個子便抱起公子出門。公子頓見各式花燈,興奮異常,勝似腳踩雲端,伴獅起舞,誰料一個趔趄,跌坐在先生懷裡。公子驚醒,卻發覺矮個子雙目緊閉已無聲息了。鈕公子長大後,喜拳術,好俠義,曾扎了一隻太獅燈,其大如牛,又做了八塊雲牌燈,在馬橋鎮上出會賽燈時,就展示了“太獅雲牌燈”,成為燈中魁首。後來,鈕公子成了辛亥革命主將,鄉親們節慶時專為他舞起“雲牌太獅燈”。20世紀20年代鈕永建曾在南京出任國民黨江蘇省省主席,因此手獅舞也在南京地區有流傳。鈕永建辭職後,在故鄉創建了省立俞塘民眾教育館,民眾文化活動頗為活躍,逢元宵燈會,當地舞獅者自發組隊,匯同龍燈、蚌燈、馬燈、盪湖船、高蹺、絲竹班等列隊行街表演。有觀者鳴放鞭炮,表演者便留步獻藝。如此盡興歡樂,持續到清明前節後,方才出“白燈”(白天出燈),把獅子燈燒毀而告結束。因此,馬橋、北橋、老閔行等鎮上,向有彩扎高手,獅子燈大多出自其手。他們又往往是舞獅者。
20世紀50年代後,因當地燈會、廟會相繼停辦,手獅舞漸被人遺忘。1983年5月,上海文化館在馬橋鄉採風時訪得,即在鄉文化站聚集舞獅傳人和民間舞蹈愛好者加以整理,重新排演。1984年2月,上海縣組織手獅舞表演隊赴嘉定縣,參加上海市農村元宵燈會的行街表演,引起廣泛關注。9月底,馬橋鄉手獅隊登上了上海市國慶文藝晚會的舞台,獲得好評。1992年11月26日,馬橋鄉《手獅舞》赴北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會演,榮獲三等獎。
馬橋手獅舞已作為重點舞蹈列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上海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