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手獅舞”產生於浙閩贛交界的仙霞山區。“江山手獅”是自娛性強,道具製作精美,流動性強,不受活動場所限制的具有獨特藝術特色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
歷史沿革,風格特色,
歷史沿革
相傳唐乾符年(878年)黃巢起義軍,在仙霞山區逢年過節時經常表演“手獅”,表演起來粗獷有力,充分展示出獅子的威武形象特徵,同時也暗寓義軍是一支戰無不勝的“雄獅”。山區農民看到義軍的表現,不知不覺地就學上了玩弄“手獅”,於是“手獅”在仙霞山區農民中流傳,並一代一代地傳下來。
風格特色
“手獅”表演時,有“獨獅”“ 雙獅” “ 群獅” “獅陣”等多種形式、相嬉相撲、相打相鬧、到相爭相鬥、再相親相愛、相撫相擁。變體不斷的陣法和陣勢展示出“獅陣”的群體雄風和氣壯山河、排山倒海的氣勢。
表演風格特點是:一人手持兩根竹竿,竹竿頂端扎一活動自如的紙(或其他面料)扎獅子,進行模仿獅子形體動作的表演。
動作特點概括起來有:一“活”,從獅頭、尾、身、口、眼、球各部,都能靈活自如的活動,加上人形體動作的配合,可使人獅合一,出神入化;二“便”,製作方便,就地取材,道具輕便,一人一獅既便於攜帶,又不受表演場地限制;三“細”,道具製作精細美觀,發揮竹編、紙紮藝人的特長,扎製得活靈活現,既便於表演,又利於觀賞;四“多”,表演套路多,大體以人的形體動作加舞動道具,令獅子充分展示出其動作,習性,如初醒、理毛、伸腰、抓癢、尋伴、躍身、對戲、覓食、跑場、單盤、雙盤、對盤、吐球、收球、頂球、戲球、對斗、爭勝等,表演時間可長可短,動作幅度可大可小,以即興表演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