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女真(扈倫四部)

海西女真

扈倫四部一般指本詞條

海西女真,又稱扈倫四部,為女真三大部之一。明代時期對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處及今哈爾濱以東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統稱。因松花江大屈折處在元代稱海西,故名。明中葉後,各部南遷,形成烏拉哈達、輝發、葉赫四部。社會經濟有較快發展。從事農業輔以畜牧、狩獵業。有專業鐵匠,能將輸入鐵器加工製成兵器或生產工具。

明設羈縻衛、所,各部首領均受明封號,分別授予都督、都督金事、都指揮、乾百戶、鎮撫等職,並給予印信、敕書、冠帶。在萬曆二十七年(1599)至四十七年間,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統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海西女真
  • 外文名稱:Haixi Jurchens
  • 別名:扈倫四部
  • 行政區類別:羈縻衛、所
  • 所屬地區:中國東北
  • 下轄地區:烏拉、哈達、輝發、葉赫四部
  • 地理位置:明朝奴兒乾都司松花江流域
  • 時代:明朝
  • 民族:女真族
  • 首領:布占泰、金台吉等
  • 滅亡:萬曆二十七年(1599)至四十七年
族名來源,海西四部,烏拉部,輝發部,哈達部,葉赫部,歷史影響,

族名來源

海西女真的名字源於海西江。根據《遼東志》的記載“海西江源不鹹山(長白山)湖中,北流經南京(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與灰扒江(輝發江)合,至海西與混同江(松花江)合,東流入于海。”海西江就是今天松花江的一段,即是流經今天黑龍江省依蘭縣以西的一段。
明朝奴兒乾都指揮使司明朝奴兒乾都指揮使司
但是後來明朝稱其為海西女真,並不是其發源地的原因,前面說過明朝是按地域劃分女真人,在今天俄羅斯遠東庫頁島一帶的女真人被稱為“東海女真”,即是野人女真,而生活在他們西邊的女真人自然也就成了海西女真。
海西一名始見於元代:即今松花江。元朝曾設定過“遼東海西道提刑按察司”、“海西、遼東鷹坊萬戶府”等。明人因居地故名。海西女真的族源,有“挹婁夷種”、“黑水裔”、“金遼遺種”等不同說法,表明了一個一脈相承的源淵關係,即漢魏號挹婁,唐稱黑水靺鞨,遼金曰女真。今松花江(時亦稱混同江)中下游流域為元代水達達女真的主要分布區,《元史》載,“立海西遼東提刑按察司,按治女直、水達達部”。
明朝疆域全圖  1433年(明宣德八年)明朝疆域全圖 1433年(明宣德八年)
海西女真應是元朝時的水達達女真,且似與元初所設桃溫、脫斡憐、孛苦江三個萬戶府的女真人源淵關係比較密切。然從明代文獻和後人的考證看,明初,主要是指居住在今松花江大曲折處,下至松花江口一帶的女真人。
從15世紀初開始,明朝對東北北部地區女真人的招撫,在西邊,于海西地區設立兀者等衛,以其為中介,招撫松花江和黑龍江流域的女真人。因此,明代中期所說的海西女真,也包括了黑龍江以北廣大的居民,這就是《明實錄》中將置於黑龍江上游和下至黑龍江口的衛所,前皆冠之以“海西”的由來。如稱設在今俄羅斯結雅河流域的脫木河衛為“海西脫木河衛”,稱置於黑龍江下游阿紐依河流域的扎真衛為“海西扎真等五衛”。
海西女真
由於在建州女真南遷的同時,原分布松花江中游,作為海西女真主體的女真人也先後南遷,至16世紀初形成了哈達、烏拉、葉赫、輝發海西四部,並成為與建州女真並列的一個強大的聯盟集團,因而後人講海西女真,常指分布在今遼寧開原以北至松花江大曲折處的海西四部而言。

海西四部

海西四部在明人著述中,又按其居住地區分為山寨夷和江夷兩部分,哈達、葉赫為山寨夷,烏拉、輝發屬江夷。史載,“開原北近松花江,曰山(寨)夷;又北抵黑龍江,曰江夷”。這一分布區域,是海西四部未完全形成前的住地。
海西四部海西四部

烏拉部

烏拉亦作兀喇、兀拉,以居烏拉河得名。原居松花江下游,其始祖納齊卜祿時遷於今呼蘭河流域。在速黑忒率塔山左衛南遷後,速黑忒弟古對珠延率領塔山衛部民亦向南移動,至其孫布顏時,因不堪西部蒙古族侵擾,再南遷,避居烏拉河濱,“盡收烏拉諸部,率眾於烏拉河洪尼處築城稱王”(遺址即今吉林省永吉縣烏拉街滿族自治鄉北之烏拉古城)。
布顏稱王時,哈達部正強盛,聽命於王台。至布顏孫滿泰、布占泰先後為王時,烏拉部始強大,範圍所及,擁有今吉林省中部,北至東流松花江南,南到盤石縣一帶,西達德惠雙陽縣一線,東抵圖們江上游,即今延邊和龍縣一帶。布占泰稱王后期“暴虐”,屬部紛紛叛歸努爾哈赤,烏拉部終於在1613年(萬曆四十一年)為努爾哈赤所破。

輝發部

輝發一作灰扒,因居輝發河得名。始祖星古禮,姓益克得哩,尼瑪察部人,原居薩哈連烏拉(指今第一松花江下游)地區。
1409年(永樂七年)三月,明在忽兒海(今牡丹江)地區置忽兒海衛,轄地包括第一松花江下游地區。同年五月,明改忽兒海衛為弗提衛,以塔失為指揮。後惱納、塔失叔侄發生“爭印事件”,明廷為平息紛爭,將衛一分為二,以惱納領忽魯哈衛,以塔失掌弗提衛。弗提衛以今牡丹江口以下以今富錦縣為中心。至星古禮為弗提衛首領時,率部分部眾南下至今呼蘭河流域扎魯(渣魯)地方,後投納喇氏噶揚噶圖墨土(居璋地),2人殺牛祭天,遂改姓納喇。七傳至旺吉努(王機砮)為首領時,南遷至輝發河地區,築城於呼(扈)爾奇山(今吉林省輝南縣輝發山),始稱輝發部。時葉赫、建州女真正強盛,受強鄰挾制。旺吉努死,孫拜音達禮殺叔7人,自稱王。1593年參加葉赫部組織的9部聯軍,與建州女真結怨。
1607年(萬曆三十五年)拜音達禮為努爾哈赤所殺,輝發部亡。

哈達部

以居哈達河得名。屬納喇氏。其先人本居扈倫(一作胡籠、呼倫、忽喇溫)河(今呼蘭河)一帶地區,1406年(永樂四年),明王朝在這一地區置塔山衛,以塔刺赤為指揮同知。1446年(正統十一年),塔山衛都指揮金事弗刺出,以所管人民頗多,“聲息馳報未便,請設衛給印”;在嘔罕河衛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同意析塔山衛另置塔山左衛。自納齊卜祿六傳至速黑忒(即克錫納)為塔山左衛首領時,或稱之為“塔山前衛左都督”。
哈達部哈達部
今吉林省洮南縣境出土了“塔山左衛之印”,說明至遲在速黑忒時,塔山左衛已由塔山衛東遷至塔山衛之南,約分布在今吉林省扶餘農安兩縣和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一帶。速黑忒為明嘉靖(1522—1566)初海西女真中的大酋,“諸部畏之”。約在1533年,速黑忒為族人巴岱達爾汗所殺,子孫逃散。次子旺住外蘭(即王忠)率部分部眾逃至廣順關外的哈達河(今遼寧省西豐縣小清河)地區,稱部長,成為哈達部的創建者。廣順關又有“南關”之稱。長子之子萬(即王台),逃至“錫伯部綏哈城”,在今吉林市西。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王忠又被叛亂的部人所殺,其子博爾坤為報父仇,至綏哈城迎堂兄王台來主哈達部事。王台為部長後,採取“遠者招徠,近者攻取”策略,使哈達部比速黑忒時更強盛,遂自稱哈達汗。時葉赫、烏拉、輝發及建州女真所屬之渾河部,“盡皆服之”。說明哈達部奠基於速黑忒,形成於王忠,至王台時達鼎盛。但王台在晚年,貪財受賄,不察民情,反曲為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葉赫部,“國勢漸弱”。1582年(萬曆十年)王台死,諸子爭權,至子孟格布祿(蒙骨孛羅)主部事時,眾子不服,骨肉相殘。時葉赫部建州崛起,哈達部不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而且終於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被努爾哈赤兼併

葉赫部

因居葉赫河得名。源出1406年(永樂四年)二月明朝所置之塔魯木衛,包括蒙古土默特氏和女真納喇氏各一支。葉赫部也是在逐步南遷過程中形成的。據《清太祖實錄》卷六和《滿洲實錄》記載,葉赫部始祖星根達爾漢(又名打葉)是蒙古土默特氏人,原居忽喇溫(今呼蘭河)以北地區,後率部眾南遷至女真納喇一支所居之璋(張)地(今松花江大曲折處)。代之為主,因納喇氏一支人居多,為隨俗而治,遂改姓納喇氏。到16世紀初,四傳至楚(一作竹、祝、主)孔格(又名捏哈)為塔魯木衛都督僉事時,南遷至葉赫河(今上游稱寇河,下游稱清河)流域,部始有葉赫之名。或說楚孔格為葉赫部始祖。葉赫部居地近明鎮北關,又稱北關。初依附哈達部,六傳至清佳努(逞加奴)、揚吉努(仰加奴)兄弟二人為首領時,葉赫部強大。各據一寨(均在今吉林省梨樹縣葉赫鎮境內),皆稱王。
葉赫部葉赫部
16世紀中葉後,哈達部衰落,葉赫部遂成為海西四部中的強部,是明末與建州女真爭奪女真族領導權的勁敵。清佳努子布齋(卜寨)、揚吉努子納林布祿(那林孛羅)各繼父職後,見建州女真勢力日趨強大,對己造成威脅,於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聯合蒙古3部(科爾沁、錫伯、卦勒察)、長白山2部(珠舍里、訥殷),結成九部聯軍,進攻建州女真,慘敗而歸。八傳至錦台石(金台石)、布揚古(布揚武、牡羊骨)時,於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葉赫部為努爾哈赤所降服。

歷史影響

從海西四部的形成和居地變遷可以看出,作為海西女真主體的海西四部,原住地都在今呼蘭河至松花江口一帶,四部是在逐漸南遷中形成的,前後經歷了約七八十年之久;其成員,在四部形成、發展過程,有蒙古人和女真別部人加入,特別是後者為數很多;哈達部雖曾一時成為女真諸部的霸主,葉赫部在明末也曾成為與建州女真抗衡的勁敵,但四部後來均被努爾哈赤兼併,成了以後構成滿族的主要成員,葉赫納喇(那拉)氏成為清代滿族中的著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