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名
野人女真明人也叫
乞列迷,居住地距
奴兒乾都司有3千里,明朝野人女真有3種.。一種叫女真野人,專屬山區狩獵為生,似清代
鄂倫春族。一種叫北山野人,北山指的是
奴兒乾以北之山即
外興安嶺北支及
鄂霍次克海北岸山區,此部人乘鹿出入,及清初使鹿部之一以捕撈各種海產進貢明清兩朝。還有一種叫野人,居住在北海(鄂霍次克海)之西,在平頂屋,屋頂開孔,以梯出入,與乞列迷為鄰,在
庫頁島上還有
苦兀人也叫苦夷,既今
阿伊努人。 據《
明實錄》記載,
正統4年(1436年)
明廷命遼東總兵官
曹義等執行明廷對各女真等
衛所的女真進貢做了以下規定:第一”如系邊報,不拘時月,聽其來朝,第二其餘進貢
襲職等事,許一年一朝,或三年一朝,不必頻數,第三其有市易生理,隨遼東開原交易,不必來京。又載
嘉靖6年(1527年)
禮部言:僧人眾女真夷人,例應一歲及三歲貢者,不大五千四百人。值得注意的是女真人處有一年一朝貢者外,還有三年一朝貢者,一年一朝貢者是
海西女真和
建州女真,三年一貢者必是野人女真。
根據《清太祖高皇帝實錄》,野人女真也分為三部:渥集部、
瓦爾喀部和庫爾喀部。他們的發展都落後於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最後在1615年,被
努爾哈赤所吞併.。
歷史
野人女真是對散居女真人的一種泛稱,並未形成像
建州、
海西女真那樣的聯盟集團。明代諸文獻記載的生女直、乞列迷、女直野人、北山野人、
苦兀、吉列迷等,多屬東海女真的部落,但這還只是記載分布在
松花江下游及黑龍江以北地區的一些部落。今
綏芬河流域、
烏蘇里江附近及東至日本海地區,在明末清初屬東海三部中的穆稜路(居今
穆稜河流域)、綏芬路(綏芬河上游)、那木都魯路(綏芬河下游近海之地)、尼馬察路(今俄羅斯
烏蘇里斯克附近)、瑚葉路(今俄羅斯濱海邊區達烏河流域)、烏爾固定路(今俄羅斯濱海邊區
比金河流域)、雅蘭路(今俄羅斯濱海邊區塔烏黑河流域)、錫林路(今俄羅斯濱海邊區蘇祖河流域)等,也為東海女真的氏族或部落集團。居住黑龍江以南地區的不少氏族和部落,被努爾哈齊和皇太極征服後,南遷到渾河流域,後來成了滿族的一部分;但分布在
烏蘇里江流域和黑龍江以北等地的諸部落,大多未納入滿族共同體,於清初形成了今天居住我國和俄羅斯境內的赫哲(俄羅斯境內的稱那乃)、鄂溫克(埃文基)、鄂倫春(鄂羅奇)、費雅克(尼夫赫)等族。
習俗
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中下游南北深山密林中的女真人,以狩獵為生,東達海岸,部落眾多,被明朝政府稱為野人女真。《
寰宇通志》載野人女真中有乞列迷部,生活水平和特點,居草舍、捕魚為食、不櫛沐、著直筒衣、暑用魚皮、寒用狗皮、不食五穀,六畜惟狗至多,行則牽拽爬犁,死者刳腹焚之,以灰骨夾於木末植之。乞列迷去奴兒乾三千里,一種女直野人,性剛而貪、文面椎髻、帽綴紅纓、衣緣彩組,惟褲不裙,婦人帽垂珠珞,衣綴銅鈴,射山為食。暑則野居,寒則室處。《
東北邊防輯要》載稱女直野人,居尼滿河源者日奇雅喀喇,其人黥面,地產貂、無五穀,夏食魚、冬食獸,以其皮為衣,俱系長發、男女不分。
據《
嘯亭雜錄》稱,吉林東北有和真艾雅喀部,其人濱海而居、剪魚皮為裙,以捕魚為業。去吉林二千餘里,即金代時所謂海上女真也,其舊俗父母至六十誕日,即聚宗族會飲。清朝
禮親王昭褳所述的和真艾雅喀與乞列迷人生活極其相似,傍水而居,捕魚為食,父子不親,父母疾、遠構
草庵處之,待其自死。《滿族發展史》對照
挹婁、勿吉和棘鞨人習俗,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謂之不壯。生活在庫頁島上的苦夷人與乞列迷人大體相同,史稱
苦兀。在
奴兒乾海東,人身多毛,屬於
女真族黑水靺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