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吻魚

扁吻魚

扁吻魚(學名:Aspiorhynchus laticeps)俗稱新疆大頭魚,是中國的特產魚類,也是世界裂腹魚中的珍貴物種, 起源於3億年前,有著古魚類活化石之稱。僅一屬一種,在世界上的分布,僅存於塔里木水系,已在原最大產地博斯騰湖絕跡,它在中國瀕危野生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中,屬一級保護動物,與陸上大熊貓同屬一個級別,有著極高的經濟價值和學術價值。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繁育狀況,地理分布,種群動態,減少原因,保護措施,保護級別,胚胎髮育,

形態特徵

體長一般約為80—94厘米,體重12—14千克,體重最大的可達50—60千克。身體肥大,呈長梭形,稍微側扁。頭部所占身體的比例較大,吻部扁平,呈楔形。口寬大,口裂呈斜狀,下頜略微突出於上頜之前,前端較厚,其邊緣沒有角質。口角處有短須一對,口內有3行細柱狀且尖端有鉤的下咽齒。腹背部鱗片細小,體側鱗則較大,肛門及臀鰭基兩側各有一行特大臀鰭,臀鱗發達。眼睛橢圓形,位於頭的側上方,靠近於吻的端部。身體表面有細 細的鱗片,但胸部裸露無鱗,腹部的鱗片則埋藏於皮的下面,臀部的鱗片行列的前端接近或到達腹鰭的基部。背鰭有很強的硬刺,其後側具有細細的鋸齒,鰭的起點到吻端的距離大於到尾鰭基部的距離。腹鰭的起點位於背鰭起點的下方或稍後方。尾鰭呈分叉形。體背的顏色為青灰色,腹部為銀白色,每個鰭均呈淺橙紅色,體表有很多不規則的黑褐色斑點。
扁吻魚扁吻魚
扁吻魚的下咽骨狹長,下咽齒呈柱狀,頂端尖而稍微彎曲。鰓耙短而稀疏。腸管較短,僅為體長的1.2倍。體內的鰾有2個室,前室膨大,後室長度約為前室的1.6倍。

生活習性

扁吻魚是隨著青藏高原的抬起而逐漸定居於西北地區的物種,生活在海拔800—1200米之間,地處乾旱荒漠、水位變化較大、水溫較高的靜水水體或緩流的湖泊之中。棲息地大多河床寬闊,底質多為土壤,沿岸多為放牧草場。大量的有機質和無機鹽沖流入水,魚類餌料生物豐富。湖水礦化度低,屬於淡水類型。
扁吻魚屬於兇猛的大型食肉魚類,主要以其他魚類為食。

繁育狀況

4月底至5月初繁殖,一條體長77厘米,重7.2公斤的雌魚,懷卵量可達19萬多粒,卵黃色,卵量少,微黏性。產卵前首先逆水而上,在上游找到適合的水域後,雌魚才在水草之間產卵,然後離開。雄魚排精,使卵子受精,幼魚出生後,便再順水而下。

地理分布

扁吻魚為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特有魚類,僅分布於塔里木河水系,海拔800-1200米之間。
扁吻魚的分布區僅限新疆南部喀什、莎車、阿瓦提、焉耆、烏拉斯台、若羌、克孜河和博斯騰湖等地的塔里木河水系。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資源受到很大破壞,數量十分稀少,現僅殘存於阿克蘇河下游的艾西曼湖群、車爾臣河的喀依拉克湖和渭乾河水的拜城縣孜爾水庫等地。

種群動態

減少原因

扁吻魚是中國特產動物,也曾是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它的個體大,其肉嫩如豆腐,其湯鮮如牛奶,魚頭比例也大,豐腴可口,富有脂肪,是新疆南部一帶民間的傳統滋補品。據說古時候生活在該地的居民並不以五穀雜糧,而僅以扁吻魚等魚類為食,被稱為“吃魚民族”。1958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阿克蘇上游地區建立了捕魚隊,1958—1965年,捕撈的新疆大頭魚的產量達140—260噸,占博斯騰湖年產魚量的20%;1966—1971年,年產量下降到30噸,占產魚量的10—15%;1972—1973年則僅分別占2—5%;1974年以後,產量逐漸減少,直到絕產;到了1987年,連1條都難以發現了。
扁吻魚原為產區捕撈對象之一,有一定數量。自20世紀70年代始,數量劇減,至今存活量極少,已成為瀕危物種。瀕危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本身生物學特性的制約,成熟齡大、繁殖力低、行動不敏捷而掠食不力,以及對生活和產卵環境要求高等,造成本種的種群數量少、分布狹窄。近些年的水利建設隔絕了本種的產卵洄游通道,影響群體數量的補充。
長期以來保護不力,捕撈過度、引進外來物種、農業用水使水位降低和水量減少等,直接破壞資源的補充。人們對於新疆扁吻魚的生境、生長、繁殖和生活習性等生物學特點缺乏系統、完整的研究,很多方面甚至一無所知,所以只顧盲目捕撈,無法採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致使這一寶貴資源瀕臨絕滅。
使新疆扁吻魚資源遭到嚴重破壞的另一原因是塔里木水域上、中、下游及各支流水利設施的不斷建設,眾多的河閘、大壩、水庫、揚水站等隔絕了其溯河產卵的回遊通道,致使其無法進行正常的繁殖活動。
此外,還有由於人們的無知所造成的後果。1965年以前,新疆扁吻魚生活的水域群落組成較為單調,僅有塔里木裂腹魚、條鰍魚等少數種類,而新疆扁吻魚是其中較大的一種,處於該水域食物鏈的頂極位置,很少竟爭對手。1968—1970年,由於進行了大規模的所謂“北魚南調”行動,使該地魚類的群落組成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達到30多種,並且帶入了兇猛的食肉魚類赤鱸,種間鬥爭日趨激烈,使新疆扁吻魚在生存競爭中處於不利的地位。

保護措施

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新疆扁吻魚已幾近消失,瀕臨滅絕的邊緣。有關部門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對扁吻魚的科學研究和人工繁殖工作。同時,加大了對《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宣傳力度,增強了人們對這一珍貴野生動物資源的自覺保護意識。
水產養殖研究人員以人工授精、人工流水孵化的形式進行扁吻魚的人工繁殖,2005年首獲成功,當年6月,首批通過人工催產手段獲得的1萬尾扁吻魚魚苗被投放到克孜爾水庫。到2009年,“中國扁吻魚原種場”已先後成功繁育出140多萬尾幼魚魚苗,其中,在克孜爾水庫放歸的新疆扁吻魚幼苗總量達到69萬尾。
2010年08月17日,新疆在博斯騰湖、天池、烏倫古湖、伊犁河、額爾齊斯河賽里木湖及克孜爾水庫等天然水域同步舉行“2010年新疆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放流魚種和數量達到7900萬尾以上。其中,增殖放流國家一級保護物種――扁吻魚3萬尾。此處放流的扁吻魚體內注入帶有編碼的PIT電子標籤,經過若干年後可以通過無線射頻獲取扁吻魚體內標籤的編碼,從而了解到它的生長情況,掌握放流效果。
2013年8月21日,通過人工繁育的8500尾大規格新疆扁吻魚魚苗在拜城縣克孜爾水庫集中放流。此次放流是克孜爾水庫連續第8次接納新疆扁吻魚魚苗,魚苗長度在12厘米到15厘米之間。至此,該水域人工放流的新疆扁吻魚魚苗總量達到80萬尾。
雖然漁業部門正在採取措施,嚴格保護殘存的野生資源,並積極進行有關研究工作,但新疆扁吻魚對環境的要求較為嚴格,成熟晚,需要7年左右的成長期,繁殖率也低,在種群數量過低的情況下,一時難以完全恢復。

保護級別

1988年,扁吻魚被列入中國一級保護動物名錄,在中國《瀕危野生動物紅皮書》魚類部分中屬一級保護動物,和大熊貓、中華鱘一樣珍貴,被稱為“水中大熊貓”。

胚胎髮育

扁吻魚的成熟卵呈淺灰色,微黏性,成熟卵卵徑為1.80~1.85 mm,受精後卵膜吸水膨脹,卵膜直徑為3.30~3.45 mm。受精卵在水溫21~22℃下,歷經1 h40 min胚盤突起;2 h10 min出現第一次卵裂;歷經7 h 15 min胚胎髮育到多細胞期;12 h 4 min發育到囊胚期;16 h 36 min為原腸早期;30h 20 min發育到神經胚期;歷經91 h 37 min器官形成,心臟搏動,胚體擺動;103 h後仔魚孵出,全長為7.5 mm。孵出後的第6 d,全長為11.6 mm,卵黃囊基本吸收完畢,開口索食。孵出26 d後,全長為21.00mm,奇鰭、偶鰭發育完成,肌肉增生,但體尚未披鱗。觀察發現:扁吻魚受精卵不僅具有黏性,而且卵膜吸水膨脹,形成的膜徑1.8倍於卵徑,富有彈性;受精卵發育後期在微流水中能懸浮水中片刻,後逐漸沉水,因此加強水中氧量的供給有助於其發育;受精卵的胚盤隆起至第6次卵裂的時距大大快於青海湖裸鯉,且眼基和體節、嗅囊和尾芽同時發生;孵出前的胚體已超越卵膜內經,尾端超出頭部的眼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