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調指的是東漢末起按戶徵收的賦稅。《三國志·魏志·趙儼傳》: “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始見戶調之名。建安九年 (公元204年) 曹操平袁紹入鄴 (今河北臨漳鄴鎮) ,下令: “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把秦漢以來按人口徵收的算賦和口賦,改為按戶徵收絹綿,此為曹魏戶稅之制的開端。晉武帝司馬炎又增其賦,稱戶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戶調
- 時期:西漢
- 起源:太康元年(280)
- 廢止時間:太和九年(485)實行均田制後
戶調指的是東漢末起按戶徵收的賦稅。《三國志·魏志·趙儼傳》: “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始見戶調之名。建安九年 (公元204年) 曹操平袁紹入鄴 (今河北臨漳鄴鎮) ,下令: “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他不得擅興發。”(《三國志·魏志·武帝紀》) 把秦漢以來按人口徵收的算賦和口賦,改為按戶徵收絹綿,此為曹魏戶稅之制的開端。晉武帝司馬炎又增其賦,稱戶調。
戶調指的是東漢末起按戶徵收的賦稅。《三國志·魏志·趙儼傳》: “而都尉李通急錄戶調。“始見戶調之名。建安九年 (公元204年) 曹操平袁紹入鄴 (今河北...
從三國時代直至隋代,皆為絲綢“戶調”時代。它是中國古代絲綢賦稅制度的確立時期。...... “調”即為古代納稅人向政府交納的絲綢,戶調也就是以一家一戶為單位征...
魏晉時期,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嚴重破壞,實物交換盛行,官府財政收入主要是田租、戶調,影響到官員俸祿的支付,經常是發放穀米、絹帛。南朝商品生產交換有所發展,田租、...
(3)西晉徵收的田租和戶調,較曹魏時徵收田租提高了一倍,戶調提高了半倍。賦稅制度南朝 南朝宋齊的賦稅制度,大體上沿襲東晉的成例,採用“戶調法”,即按戶...
戶稅亦稱“戶稅錢”或“稅錢”,是指以戶為單位按資產徵收的稅。東漢曹操平袁紹,定每戶徵收絹2匹,綿2斤,為戶稅之始。晉武帝時,又增其賦,丁男之戶,歲輸...
租調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和均田制配套的稅收法令,上接魏晉南北朝戶調制,下啟唐代租庸調法。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實行新的賦稅制,即租調製。這是在人口流...
九品差調是一種盛於唐朝、宋朝的戶等制度。...... 中國古代的戶等制度的正式出現,始於“九品差調”,備於唐,盛於宋,與國家的賦役有重要的關係。...
自北魏至唐中期在均田制基礎上實行的賦役制度。為地租、戶調(按戶徵收的賦稅)和力役的合稱。歷代徵收的標準和名目不同。北魏於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頒布均田...
田調按土地面積徵收。田1町徵收絹1丈、絁2丈、布4丈。戶調按戶徵收,其數量為“1 戶貲布1丈2尺”。付調隨各鄉土特產徵收。...
《晉書·食貨志》稱:晉在平吳之後,“又制戶調之式”,主要包括戶調、占田、課田以及蔭族、蔭客等方面的規定。 晉代法規皆早失傳,但從《晉書》、《唐六典》...
除田租外,還要繳納戶調,丁男作戶主的,每年繳絹三匹、綿三斤;戶主是女的或次丁男的,戶調折半交納。晉武帝死後,內亂即起,這個《占田令》並沒有得到長久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