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蘊珊別墅

戴蘊珊別墅

戴蘊珊別墅貴陽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明區曹狀元街68號,始建於1925年,具有近百年的歷史,曾是富商戴蘊珊的私宅。其歇山頂與各層的迴廊、拱門、花窗這些歐式建築糅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灰黑色牆面、白色勾邊的花牆,記錄著民國時期建築的顯著特點。戴蘊珊別墅里還承載著不少的革命故事。這裡是解放前戴家的主要活動地,為當時的進步人士和地下黨們提供庇護。戴蘊珊先生的兒子戴紹民從事黨的地下活動也在這裡。

2018年5月10日,貴陽市人民政府印發《貴陽市全面加強文物工作實施方案》(築府發〔2018〕16號),深入挖掘貴州工學院舊址、開陽打兒窩遺址、修文八角岩遺址、清鎮菖蒲堂、毛光翔公館舊址、戴蘊珊別墅等文物價值,做好第八批國家級、第六批省級、第八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申報工作。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前世:舊時築城的“新高度”,修復活化:從城市夾縫的廢墟中再生,主要景點,

歷史沿革

“戴蘊珊別墅”,一個原本在地圖上查詢不到地理坐標的百年建築。雖有老貴陽民國五大建築之一的名頭,但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是一副“危樓”的模樣:牆體斑駁,滿面塵埃,門窗壞朽、拱券主體出現較大的裂縫……這座老宅院就這樣沉睡在鬧市區的車水馬龍、高樓大廈的縫隙間。
2015年年底,戴蘊珊別墅被列為貴陽市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引起了省市各級政府、文物保護機構、民間文物修復團隊、活化團隊的廣泛關注。歷經10個月的前期勘測、修復設計,“戴蘊珊別墅”的整體修復重建工作於2018年12月正式開啟,並在6個月後順利完工,成為貴陽首個民間力量修復的文物建築。隨著戴蘊珊別墅的活化利用,這一宅院日益融入市民生活,成為一處頗有影響的文化空間。

前世:舊時築城的“新高度”

曹狀元街毗鄰的中華南路,自古為商業繁華之地。清代集中了貴陽最大的幾家鹽號;民國又聚集了銀行7家、銀號1家、錢莊1家、保險公司2家,其中最知名的當屬貴陽巨商戴蘊珊開設的“怡興昌銀號”(貴州銀行前身)。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戴蘊珊生於貴州麻江縣樂坪鄉一戶尋常人家,略略讀過幾年私塾,此後開始當學徒、做生意,後得湖南商人張文齋賞識,即往返於湖南、貴陽等地。十多年的時間,戴蘊珊一躍成為省城富商,人稱“南百萬”,即“省城南面的百萬富翁”之意。這一稱謂的得來,除因其商業總部位於中華南路外,也有其府邸建於南門新市場的緣故。戴氏府邸,時人稱“戴公館”,也即“戴蘊珊別墅”。
戴公館開工、建成的日期約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具體時間學界有不同的觀點。已故貴陽學院教授劉隆民先生認為建於1924年,“建築時間晚於王伯群故居,但比毛公館、虎峰別墅早。”他在《一條路上的老貴陽——從龍洞堡經老城區到鴉關憶舊》一書中有詳細的回憶:“戴公館是一座民國大院。這個大院有前後兩進,前院極寬大,左右是很高的青磚圍牆,牆基由半米高的條石砌成,上刻花木鳥獸。後院是個花園,奇山異石林立,中有兩個魚池,四周種有梅和竹。穿過後院,是廚房、倉儲和勤雜工的居室,還有一個家庭防空洞。前後院之間是主樓,這是一幢三層樓的中西合璧豪華建築,每層五間,均為半圓形拱頂,窗子一律裝彩色玻璃。建築所用的優質梓木、彩色玻璃,都是從湖南、湖北、上海等地通過汽車、馬馱等方式運來,可見其用材之講究。”
在正樓後面,還有右廂房與後樓相連,均為二層建築,占地約100平方米。
歲月變遷,戴公館其他附屬房屋、花園均無,唯主樓尚存。主樓占地約500平方米,三層,是舊時築城的“新高度”,當年立於樓頂可俯瞰貴陽老城。從建築風格上看,主樓有如“中國人穿著西裝”:內部結構是典型的中式格局,各層的迴廊、拱券、玻璃花窗帶有明顯的歐式建築特徵。可以說,整座宅子是中西合壁的產物。類似的建築貴陽也有幾處,如王伯群故居毛光翔公館、虎峰別墅等,是近現代建築在貴陽遺存的典範。
“戴公館”曾經歷過接待進步人士、地下黨工作,還開設過地下圖書館、文化補習班等。戴蘊珊的二兒子戴紹民心向革命,成為一名“舊家族裡走出的新青年”。1946年3月,西南學運領導人彭珮雲等從昆明隨西南聯大遷返北平路過貴陽,在戴家三樓與貴陽各大學學生舉行座談,分析時局發展,交流學運經驗,互相鼓舞鬥志,戴紹民便是這些活動的積極支持者和參與者。戴紹民又名戴力,1925年出生於貴陽曹狀元街戴宅。先後在正誼國小、達德中學、貴陽中學、國立十四中、貴州大學、大廈大學等學校就讀。1949年8月9日,戴紹民不幸被捕,後被殺害於馬家坡,是貴陽“雙十一”慘案烈士之一。
解放後,“戴公館”曾是“紹民幼稚園”所在地,“紹民幼稚園”之名是為了紀念戴紹民烈士,1951年改建為貴陽市第三幼稚園。團市委也曾藉此房辦公。1958年起,“戴公館”先後成為貴陽市百貨公司、公安局二分局、清真糕點廠、貴陽市土產公司、甲秀針紡廠等辦公地……在近一百年的時間裡,“戴公館”的牆上滿是時光積累的印記:貴陽市總工會“獎給貴陽市土產公司秘書科工會小組先進集體”的獎狀,時間為1994年12月;不明年代的“女工生產宣傳欄”、建築公司流程表……
隨著時間的延續和城市的發展,這座曾經的高樓被逐漸淹沒在城市的高牆水泥之中。房屋門窗朽壞,彩色玻璃落滿塵土,牆體粉飾脫落,木地板、木樓梯槽朽壞。

修復活化:從城市夾縫的廢墟中再生

因為經歷了多次改建擴建,風雨侵蝕下的戴公館原貌早已模糊不清。不僅要區分哪些是建築原本的、哪些是後來加上去的,房屋同時還要進行加固修整以及現代化水電改造等,整體的修復設計就變得至關重要。戴公館的屋樑是西式的桁架體和中式的當地梁架體系的結合,房樑上的六條排水溝分別匯聚到四個角上的排水口一直排到地面,排水管道用的是陶管,比一般用的排水管直徑都要大,一樓的排水溝也很寬很深,排水效果很好,所以戴公館才能不受雨水侵蝕,屹立不倒。
戴公館還是這類民國時期跑馬迴廊式建築里唯一一個用石板鋪地的,並且石板還有一定的坡度。因為迴廊每層的建築層高都有4米以上,所以雨水會進入到迴廊里,如果用木頭鋪設很容易被雨水侵蝕腐朽。使用石板加上斜坡的設計可以遮擋部分雨水,雨水也會順著坡度進入到排水口中,起到排水保護的作用。
2018年12月26日起,省、市文保專家和貴州城鄉遺產保護志願者們齊聚貴陽市曹狀元街68號戴蘊珊別墅前,經貴陽市南明區文體廣電局批准,啟動對戴蘊珊別墅進行主體建築修復,具有國家文物保護工程施工一級資質的企業正式進場。
按照文物修復的“保存現狀原則、恢復原狀原則、可逆性原則、可識別原則和最小千預原則”五原則,修復團隊和合作施工企業一起對戴蘊珊別墅進行了全方位監測和修復設計,按照原材料、原工藝、原結構、原形制修復戴蘊珊別墅,僅前期勘測和設計工作就進行了10個月。
最終,這座因地制宜設計獨特的老宅被“調查”清楚:實際上戴蘊珊別墅並不是常見的長方形建築,也不是修復組初期調查的平行四邊形建築,而是因地制宜建成了一座不等邊四角形建築。巧妙選址具有穩固的地基不但是這座老屋百年不倒的原因之一,也讓其在百年城市變化中,沒有受到周邊興建高層建築影響而出現地基塌陷等情況,實屬難得。
主樓前的石板路,在修復的過程中用的是原有的老石板。在未進行修復之前,這條道路原本已被泥土深深掩埋。通過慢慢地挖掘地面,考古般地將老石板發掘出來,其中邊緣損壞的部分,得像“補衣服〞一樣恢復其原有模樣;二樓的室內地板為木質,但兩米多寬的迴廊上卻鋪陳了一層青石板。這一地面處理方式在民國時期算很是講究,因為當風雨飄入陽台侵蝕迴廊,會不斷腐蝕地板,而石板則會發揮比木地板更防腐更易排水的功能。在修復過程中,施工團以特別注意並保留了這一細節,投照設計,一、二樓幾乎改變了原有的歷史使用狀況,只有三樓還繼續保留著最初的一個空間格局:中間的一面牆上,有一個廢舊的壁爐,但能清楚地看到煙道往上攀爬以及在天花板上延伸。這些細節是對建築原有風貌的保留。
專業文物修復團隊的匠人們,基於安全的基礎上使用原材料、原技術的方式恢復建築的原始風貌與形式,同時採用恢復建築外廊原狀與保持建築外觀現狀相結合的“折中修復”方法,展現了不同時期的建築記憶。
2019年5月底,修復工程基本完成。同年6月29 日,“戴蘊珊別墅修復開放日暨戴公館文化藝術中心啟幕儀式”在別墅內舉行。當天,一場名為“發現、保護、修護、活化”的沙龍向人們講述了這個貴陽市第一個由社會力量自籌資金完成修復、開啟活化的項目涅槃重生的始末。

主要景點

戴蘊珊別墅是當時“貴州富商南百萬”戴蘊珊的私宅,也是解放前戴家的主要活動地,為當時的進步人士和地下黨們提供庇護,戴蘊珊先生的兒子戴紹民從事黨的地下活動也在這裡。王伯群故居、戴蘊珊別墅等成為為數不多記錄和見證貴陽百年風雨的老建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