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化石信息,發現命名,特徵描述,比較討論,
化石信息
中文名稱:戴氏狼鰭魚
生物群落:熱河生物群
命名年代:1880年
命名學者:索瓦士(H. E. Sauvage)
發現命名
1862年,戴維神父來到中國。除了傳教,戴維此行的目的還有替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收集標本。1863年,在今遼寧省西部凌源市大新房子附近,戴維從當地村民手中獲取了幾塊魚化石。戴維本人對魚類和古生物並不精通,因此,他把化石轉交到法國魚類專家索瓦士(H. E. Sauvage)手裡。1880年,索瓦士發表論文稱,化石上的小魚是科屬的一個新種,為了感謝戴維神父,索瓦士用戴維的名字給這一新種命名。(索瓦士研究的正型標本在1968年被認為已丟失)不過,索瓦士的分類並不準確。直到1901年,英國著名的魚類學家伍德華指出,化石上的魚實際上應歸入狼鰭魚屬,但為了和以前的命名一致,同時紀念一年前去世的戴維神父,魚的種名仍然不變。
特徵描述
戴氏狼鰭魚體呈紡錘形或長紡錘形,背緣較平直。頭大,頭高與體高約相等。頭部膜質骨具有薄閃光質層。頂骨大,頂骨後部並不被上枕骨分開,戴氏狼鰭魚的這一特徵,保留了真骨魚類的原始類型。上-間顳骨不十分發育。具顳孔。最大耳石位於聽壺內,呈五角形或六角形。口裂中等大小,上頜骨長大,前上頜骨很小,輔上頜骨一塊,齒骨大,在口緣及副蝶骨腹面均生有細小錐形齒。鰓蓋骨大,橢圓形。有喉骨板。椎體骨化完全,仍保留有較大的脊索穿孔,最前端脊椎未特化。戴氏狼鰭魚的椎體數目變化較大,總數為41—47個,其中尾部椎體20—24枚。肋骨18—20對。背鰭前方的神經弧未癒合,其上方有一列上神經棘,具有上髓弓小骨。背鰭起點位於臀鰭起點以後或相對,尾鰭分叉大,叉裂淺,分叉鰭條多為16根,常有為上骨。 無棘鱗。尾正型,尾椎末端向上歪。圓鱗,核居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