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利益拓展

戰略利益拓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 類型
模式,原則,
模式四:使用武力但未發生武裝衝突
在這種模式中,對抗各方使用了武力,但未發生武裝衝突。運用武力的方式主要有威懾、遏制和軍備競賽,以及軍事聯盟、軍事演習等多種形式。與第三種模式相比,這種模式距離現實更接近一些。使用武力而未發生武裝衝突的原因很多。第一,霸權國家和利益拓展國都顧慮到世界上還存在其他大國,一旦陷入戰爭將會產生許多難以駕馭的局面。為此,雙方的最好選擇是不孤注一擲,以免得不償失。第二,霸權國家和利益拓展國都認為,事態沒有發展到要將武力投入實戰的地步,還有其他辦法可以採取,或者武裝衝突的成本過高。第三,國際社會各種力量對戰爭形成制約,使任何國家都不輕易考慮通過戰場取勝來拓展利益。
沒有發生武裝力量的接觸較量,並不代表沒有軍事力量的競爭。這種局勢並不穩定,難以持久;稍有不慎就會發生武力對抗,進入後面三種模式。
模式五:間接武力對抗
間接武力對抗包括以下三種情況:一是雙方都扶植代理人,雙方代理人的武裝力量之間爆發軍事衝突或戰爭;二是一方扶植代理勢力與另一方的武裝力量發生軍事衝突或戰爭;三是雙方的武裝力量在第三勢力範圍發生軍事衝突或戰爭。
間接武力對抗能夠反映出大國之間實力的強弱,至少是在某一地區影響力的大小。如果從雙方發生間接武力對抗到戰略格局轉變之間沒有爆發更大規模的戰爭,這種間接的武力對抗就會成為角逐局面的轉折點。典型的事例如抗美援越,當時美國扶植南越政權,中國支援胡志明力量。這場戰爭最終導致美國越南政策的破產,迫使其權衡利弊,做出更明智的戰略調整,以適應1945年以來早已發生巨大變化的世界形勢。
模式六:局部戰爭
局部戰爭比間接武力對抗的暴力程度更進一步,雙方都投入一定規模的軍事力量並爆發了有限規模的戰爭。這種戰爭可以是在雙方領土的交界處,也可以是在一方的領土上,或者在第三方的領土上。由於戰爭的危害性和破壞性會快速提升,大國之間爆發全面戰爭的可能性難以預料,因此,無論是霸權國家還是新崛起國家都不會輕易將賭注押在一場生死相搏的戰爭中,局部戰爭將是可供選擇的形式之一。
模式七:全面大規模戰爭
全面大規模戰爭是大國戰略利益拓展中最激烈的對抗形式。爆發全面戰爭的情況有多種,由處於利益拓展中的新崛起國家和霸權國家作為戰爭雙方參加的,主要有以下四種情況。
第一,新崛起國家針對霸權國家的戰爭。能力決定意圖,當一個國家的利益長期拓展、綜合國力不斷增長,並與體系中的其他國家相比有著較明顯的優勢或與主要大國實力相當後,必然會尋求與實力相稱的影響力和利益。這一情形在近代以來的西方國家擴張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成為西方學者判斷國際形勢的重要依據。
第二,霸權國家針對新崛起國家的預防性戰爭。在國際體系中,某個國家迅速崛起並超過霸權國家的情況十分罕見。較為普遍的是,在長時期的積累之後,新崛起國家與霸權國家之間的差距不斷縮小,核心利益的衝突也逐漸顯現。當霸權國家認為新崛起國家正在挑戰原有秩序並危及到其核心利益時,這種預防性戰爭有可能爆發。
第三,新崛起國家聯盟針對霸權國家的戰爭。有的歷史時期,新崛起國家並不是一個,而是一個國家群體。它們或分布在世界的不同地區,或集中在世界的同一或相近地區。由於面臨同樣的發展階段和類似的崛起困境,為了應對霸權國家的遏制與脅迫,新崛起國家之間有走向聯合共同承擔風險的可能,新崛起國家聯盟針對霸權國家的戰爭可能發生。
第四,霸權國家組成的遏制聯盟針對新崛起國家的戰爭。在國際政治中,一如在任何自助系統中,實力最強大的單元為其他單元和它自己設定了行動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霸權國家是最大的受益者,霸權國家的盟友也是規則制定的參與者和受益者。為了降低風險,霸權國家更願意聯合起來對付新崛起國家,採取遏制行動乃至發動戰爭。

原則

1、獨立自主,不走全面跟隨的道路
首先,全面跟隨會喪失國家的自主性。全面跟隨意味著在許多領域唯他國馬首是瞻,在某種程度上喪失以國家利益衡量事務的標準。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不付出代價難以獲取所提供的好處和條件。全面跟隨在早期可能會從霸權國家的關照下受益,但隨著跟隨的進展,可能會演變成依賴和附庸,逐漸危及國家的重要利益與核心利益。
其次,全面跟隨不會得到霸權國家的信任。霸權國家希望它以外的所有國家都不要強大,永遠保持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雖然全面跟隨並表白不挑戰霸主地位可能會降低霸權國家的懷疑,但這種懷疑的降低是有限度的,並不能徹底消除其不信任感。俄羅斯建立初期,葉爾欽政府主動倒向西方卻被美國和北約步步進逼就是例證。
再次,完全跟隨會減弱國家的影響力。國際社會在信奉實力的同時也崇尚道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國在國際社會上反對任何形式的霸權主義,這是一面道義上的旗幟,是我國眾望所歸的重要原因。如果中國也奉行全面跟隨戰略,將會失去眾多開發中國家在道義上的呼應,減弱我國的政治影響力。獨立自主是中國利益拓展的合理選擇。獨立自主的實質是以國家利益為原則處理一切相關的國際問題,不受任何大國的掣肘,保持戰略的自主性與靈活性。歷史上一些國家利益拓展過程中有過類似的做法——儘管各國對這一戰略的稱呼不同。例如,美國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推行的孤立主義其實就是獨立自主,即緊緊抓住核心利益,不跟隨任何大國跑龍套,儘量不捲入歐洲國家的爭端。
2、間接路線,不直接挑戰霸權國家地位
間接路線戰略是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提出的一種戰略理論,主要思想是強調不與對手正面碰撞,而是採用各種間接措施,謀求以最低代價達成戰略目標。歷史經驗表明,最終成功實現戰略利益拓展的大國一般是符合間接路線戰略的。我國的利益拓展應當以間接路線作為一個重要思路,避免與霸權國家美國及其西方同盟發生直接對抗。如同當年諸葛亮所分析,“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遵循間接路線,需要把握策略的靈活性。中國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已開發國家共同體之間,在有所防範、有所鬥爭的同時,可以形成一定的協調關係,發展共同利益、共同規則和共同運作機制,從鬥爭、競爭、合作、協調中把握髮展機遇。
在合作中謀發展,可以使霸權國家的遏制效果減弱。有學者指出,中國一貫奉行與廣大國家合作發展的政策,霸權國家若對中國實施遏制將會付出代價,遏制最終也會失敗。30餘年來,美國換了七屆總統,從尼克森到福特、卡特、里根、老布希、柯林頓、小布希,再到歐巴馬,無論他們在競選時如何表態,最終都走上與中國既競爭又合作的道路。
3、有限目標,不盲目擴張、濫用實力
中國的實力增長十分迅速。但迄今為止,在縮短差距方面,中國的步伐仍然相當有限。應當繼續韜光養晦,明確有限目標,合理使用力量。盲目擴張的國家最終毫無例外地走向失敗。首先,盲目擴張是對國家力量的錯誤運用、對國家實力的無謂消耗。其次,盲目擴張是對戰略形勢的錯誤判斷,將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奉行擴張政策的國家會成為眾矢之的,引起周邊和相關國家的激烈反應,它們或組成對抗聯盟、或依靠霸權國家來遏制崛起國家的擴張勢頭。因此,中國利益拓展必須認清國際形勢,明確可以發展的戰略空間。
國家利益拓展需要確定主要的戰略方向,保持目標的明確性和有限性。在時間上,祖國統一、東海問題、南海問題、大國利益協調問題等一些重大事情可以有計畫、分階段來做。在空間上,南海、東海、西北、東北、西南等各戰略方向都十分重要。應當遵循科學發展的理念,把戰略指導的重心始終放在主要戰略方向上,統籌主要戰略方向與其他戰略方向的經營和發展,不可以多個重點、全面出擊。
4、戰略集中,保持力量手段和目標的統一
力量分散、目標過多是戰略之大忌。就是美國這樣實力超群的國家,同時染指中東、中亞、東亞、西歐、拉美等全球各個地區,行為涉及領導世界、遏制大國、壓制小國、管理盟國等多個層面,也顯得力不從心;何況在當前和今後一個階段,我國的綜合實力與霸權國家相比還是有很大差距,如果力量分散,將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
應明確戰略目標,集中力量應對。有所為有所不為,是弱者成為強者的戰略途徑。每一階段應當確定一種主要威脅、明確一個主要目標、解決一個關鍵問題。台灣問題、東亞地區協調(包括南海、東海等問題)、中美戰略利益協調都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問題,無法同時解決,只有集中力量逐一應對。
5、提升能力,打贏未來可能的各種戰爭
戰爭可能帶來一些難以預料和駕馭的風險。雖然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戰爭(尤其是局部戰爭)呈現節奏加快、時間變短的特徵,但它仍有一個時間段。這段時間裡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各國力量的分化組合、戰略意圖的調整和轉變等,都將帶來難以預料的變化和風險。戰爭的危險性還在於,有的戰爭本身就是霸權國家為了阻止或減緩新崛起國家所設定的圈套,或者是某些國家的戰略誤導。
通過儘量少的戰爭達成終極目標是最高的戰略境界。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吳起也認為,“天下戰國,五勝者禍,四勝者弊,三勝者霸,二勝者王,一勝者帝。是以數勝得天下者稀,以亡者眾。”隨著時代的變化,通過戰爭謀求強力拓展的方式越來越不可取,也越來越受到懲罰。中國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致力於與各國一道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突出一點就是以務實的戰略與世界上所有願意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的國家發展關係,避免軍事衝突。
具備打贏能力是大國戰略利益拓展的關鍵。大國之間爆發戰爭的威脅雖然降低,但是能夠引發戰爭的因素仍然存在。如果戰爭失敗,國家和民族就將面臨各種慘痛的後果,甚至有解體和滅亡的危險,這是最大的歷史悲劇。近代大國興衰的歷史經驗表明,雖然軍事強國不一定能夠崛起,但崛起的大國無一不是軍事強國,在大國利益拓展中無一例外地參與了戰爭。我們不想重複它們的老路,不謀求武力崛起,但同時也不應當放棄打贏戰爭的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