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認知(人類看待戰爭的方式和角度)

戰爭認知(人類看待戰爭的方式和角度)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戰爭認知,是人類看待戰爭的方式和角度。傳統意義上,人們更習慣於從武器裝備、作戰方式、作戰對象等角度來認識戰爭。而從人類思維方式演變的角度來解讀戰爭,以期能夠洞察戰爭的深層次規律,從而更好地應對未來戰爭的挑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戰爭認知 
  • 套用領域:軍事作戰
理論內涵,社會意義,

理論內涵

人類對戰爭的認知存在感性認知、理性認知、數據驅動認知三個維度,幾乎所有的戰爭也都是圍繞著這三個維度展開的。
  • 感性認知
對於戰爭而言,感性認知的結果正確與否,主要取決於思考的深度。思考越深入,得出的觀點就越接近戰爭的本質。例如,《孫子兵法》《戰爭論》等兵家名著,其中很多論述,是前人梳理總結無數戰爭經驗後得出的觀點體系。這些論述基於感性認知,源於戰爭經驗,但經過軍事家的深度思考,具有很強的合理性和適應性。時至今日,它們仍然具有較強的戰爭指導意義。
  • 理性認知
理性認知同樣給戰爭領域帶來了深刻影響,主要表現於三個方面:
其一,持續推動軍事技術的進步。理性認知加速了人類對自然科學的探索,由此推動軍事技術持續進步和武器裝備的不斷升級。軍事技術的進步引發戰術不斷變革,先後湧現出騎兵戰術、線式戰術、縱隊戰術、散兵線戰術、契約戰術、聯合戰術、有人/無人協同戰術等。戰術圍繞技術不斷變革,戰爭形態也隨之不斷演變。
其二,持續推動軍事理論的發展。隨著軍事技術的變革,近代西方湧現出許多著名的軍事理論,如馬漢的《海權論》、杜黑的《制空權》、富勒的《裝甲戰》等等。
其三,持續推動訓練模式的轉變。隨著機械思維的普及,理性認知的疆域逐漸拓展到軍事訓練領域。如果說傳統的戰爭研究就像一個旁觀者,只是被動地汲取戰爭經驗中蘊含的智慧,從中探尋制勝之道;那么兵棋推演就像一個試驗師,主動地模擬戰爭進程、預測戰爭結果,從而驗證新的戰術思想和軍事法則。隨著數學、工程學、軍事運籌等學科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成熟,兵棋由紙上遊戲升級為系統仿真對抗,已經成為現代軍事訓練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 數據驅動認知
戰爭領域,這種數據驅動的認知方式同樣存在。1935年3月20日,一位名叫雅各布的瑞士作家出於對納粹的義憤,出版了一本名為《戰鬥情報》的書,向外界公開披露了德軍的組織結構和編制實力,揭露了其擴軍備戰企圖。德軍調查後發現,《戰鬥情報》的全部材料都是從德國公開發行的報紙、喪葬訃聞甚至結婚啟事上經過匯總分析得來的,沒有任何人泄露軍事秘密。再比如美國尋找賓·拉登。2007年,“9·11”事件嫌犯曾提及賓·拉登的聯繫人。2010年,美國依靠大數據關聯分析技術和人類行為模型算法,通過對世界各地高級頭目通信數據追蹤分析,確認艾哈邁德為賓·拉登與基地組織的唯一信使,然後經過對其聯絡和行動監視,終於獲悉了賓·拉登的藏匿地點。

社會意義

戰爭認知的三種認知方式相比,區別主要在於認知方法不同。感性認知主要依賴經驗類比,理性認知主要依賴邏輯推理,數據驅動認知主要依賴關聯分析。三者並不衝突,且互為補充。通過觀察會發現,現階段,感性認知和理性認知更適用於人類,它重點解決問題背後的深層次原因,有助於拓展人類的認知深度;而數據驅動認知更適用於機器,它重點解決問題本身,有助於輔助提升人類的認知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