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軍事理論

恩格斯軍事理論

恩格斯軍事理論,是恩格斯關於戰爭和軍隊等問題的系統理性認識,是無產階級及一切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進行革命武裝鬥爭的指南,是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石和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格斯軍事理論
  • 理論著者:恩格斯
  • 理論範疇:軍事領域
  • 理論性質:馬克思主義重要組成部分 
  • 理論意義: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石
  • 創立時間:1845~1852年
理論背景,理論形成,理論內容,戰爭觀,軍隊理論,武裝起義,作戰指導,科技軍事,理論價值,

理論背景

恩格斯(1820~1895),出生於德國萊茵省巴門市,生活在自由資本主義後期和壟斷資本主義萌發時期。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無產階級不斷壯大,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同時,一些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蓬勃興起。在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恩格斯不僅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革命活動和1849年的德國革命戰爭實踐,而且在理論上為改變唯心主義和形上學在軍事思想領域中占統治地位的局面,為向行將到來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提供理論指南,又以極大的精力對戰爭和軍隊等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他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員請采法,分析了資產階級的多次起義和戰爭,研究了歷史上一些著名軍事家的理論與實踐,總結了無產階級武裝起義及民族解放戰爭的經驗教訓。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軍事理論,並與馬克思共同創立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體系。

理論形成

恩格斯軍事理論的形成和發展有一個歷史過程。
1845年2月,恩格斯在愛北斐特發表的兩篇演說中,探討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常備軍對經濟建設的影響,闡明了軍隊在共產主義社會將不復存在的原因。
1845~1846年,在與馬克思共同撰寫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提出了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的歷史任務。並指出:“一切歷史衝突都根源於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83頁)而這一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為革命”(同前)。
1848年2月,在《共產黨宣言》中與馬克思一起提出了項陵企用暴力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思想。
1848~1849年歐洲革命期間,恩格斯撰寫了一些戰爭評論,如《皮蒙特軍隊的失敗》、《匈牙利的戰爭》等,在戀嫌這些戰爭評論中,初步闡述了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的基本思想。
1849年8月到1852年,恩格斯以主要精力總結了1848~1849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恩格斯通過認真系統地學習軍事理論和在起義部隊中的實際鍛鍊,對軍事問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他在《德國維護帝國憲法運動》、《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告同盟書》、《1852年神聖同盟對法戰爭的可能性與展望》等著作中深刻分析了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提出了工人階級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組織的思想,闡述了武裝起義必須遵循的規則,探尋了革命黨在武裝起義和國內戰爭中所可能採取的策略,並對無產階級軍事學術的發展,發表了許多重要的見解,從而為其軍事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初步基礎。

理論內容

恩格斯關於戰爭和軍隊等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恩格斯軍事理論創立於19世紀中後期,是恩格斯為指導工人階級革命運動,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察和研究戰爭與軍事問題的理論成果。
基本內容包括:戰爭觀、軍隊理論、武裝起義理論、作戰指導理論和科學技術與軍事關係論述等。
恩格斯軍事理論是無產階級及一切被壓迫民族、被壓迫人民進行革命武裝鬥爭的指南,是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理論基石。

戰爭觀

恩格斯的戰爭觀包括對暴力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戰爭的起源和消亡、戰爭的本質、戰爭的性質、戰爭同社會發展的關係、人民民眾和統帥在戰爭中的作用、白拜料促戰爭的勝負同人和武器的關係、人民戰爭的特點、戰爭與和平的辯證關係等內容。
①暴力的本原及暴力在歷史上的革命作用。恩格斯在批駁德國小資產階級思想家蘭罪祖騙杜林顛倒經濟與暴力關的歷史唯心論觀點時,正確論述了經濟與暴力的關係。他指出,暴力的本原是經濟力量,而不是相反。首先,經濟是暴力產生的根源。因為,私有財產的出現,決不是掠奪和暴力的結果。相反,暴力關係根源於經兵重雄濟關係,是經濟的產物。其次,經濟是暴力的物質基礎。暴力不是單純的意志行為,要使意志行為得到實現,必須有暴力工具,即武器,而武器的生產是以整個社會的生產為基礎主旬去的。沒有什麼東西比陸軍和海軍更依賴於經濟前提。軍隊的裝備、編成、戰術和戰略,首先依賴於當時的生產水平和交通狀況。恩格斯還肯定了暴力的革命作用,指出暴力在歷史上還起著另一種作用,革命的作用;它是社會運動藉以為自己開闢道路並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②戰爭的起源及原始社會戰爭與階級社會戰爭的區別。恩格斯對戰爭的起源進行了考察。他指出,原始社會的早期並沒有戰爭,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居住區提供的生活資料逐漸難以滿足該居住區氏族成員消費的需要,不同的原始部落集團,為了維護或擴大各自成員的生存條件而訴諸武力,戰爭應運而生。因此,原始社會的戰爭起源於經濟利益的衝突。但是,這時的戰爭並不具有奴役性,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占有或保護氏族成員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後來,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出現了分工,使人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超過單純維持勞動者的生存所必需的產品,這時剝削隨之產生。當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戰爭便有了階級奴役的性質。這時進行戰爭,純粹是為了掠奪。
③戰爭是由政治決定的。恩格斯指出,在階級社會中,戰爭是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工具,是直接為政治服務並受政治支配的。政治不僅能夠導致戰爭的爆發,而且貫穿於戰爭的始終,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同時,戰爭的性質,主要的也應從政治上加以衡量,即看這一戰爭是促進社會進步,還是阻礙社會進步。根據戰爭的政治性質,恩格斯把戰爭大致區分為兩類:即進步的、革命的、解放的、防禦性的戰爭和反動的、掠奪性的、侵略性的、進攻性的戰爭(這裡的“防禦性”和“進攻性”都是從政治意義上說的—編者注)。主張對進步戰爭要支持,要歌頌;對反動戰爭要反對,要譴責。他指出,戰爭的性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次戰爭,在不同階段,會因政治目的的變化而使其性質有所改變。
④戰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革命或社會變革。恩格斯揭示了戰爭與革命的內在聯繫,提出戰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革命或社會變革的思想。他認為,進步的戰爭對社會的發展起著促進的作用,反動的戰爭一般起阻滯社會進步的作用,但從其客觀後果看,也並不都起阻滯作用,有時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引起革命或社會變革,給社會發展帶來積極的效應。他曾預言:未來世界範圍的戰爭,由於其本身的巨大動員作用,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同樣範圍的革命發動,從而人類最終將埋葬資本主義。
⑤人民戰爭是人民自覺奮起參與的戰爭。恩格斯運用人民民眾創造歷史的唯物主義原理考察戰爭,提出了人民戰爭理論,肯定了人民民眾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1849年,恩格斯提出了“人民戰爭”的概念,他把這種反映參戰者自身利益和意志的人民戰爭稱作真正的革命戰爭,指出了進行人民戰爭必須具備的條件:必須建立在人民充分覺醒的基礎之上,得到廣大民眾的積極支持;必須有一個敢於放手發動民眾、依靠民眾的堅強領導;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正規軍作為整個武裝力量的主幹;必須有一套適合發揮全民參戰威力的靈活的作戰方法。並認為民眾起義,革命戰爭,到處組織游擊隊,進行游擊戰爭,是小民族制勝大民族,不夠強大的軍隊抵抗比較強大和組織良好的軍隊的惟一手段。在進行戰爭時,只要國內人民奮起抵抗,就會使入侵之敵陷入無能為力的境地。恩格斯也肯定了統帥在戰爭中的作用,認為一些統帥在戰爭中之所以獲得成功,關鍵在於他們能比別人更快更深刻地覺察到生產的發展和社會關係的變化給軍事領域帶來的各種新的可能性,並善於把這些可能性及時地轉變為實際戰鬥力,以形成對敵優勢,戰而勝之。
⑥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人和武器兩種材料,但人的作用更重要。恩格斯根據人民戰爭理論,論述了戰爭中人和武器的關係,認為人和武器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戰爭的物質條件,也就是戰爭的物質基礎。缺乏這一基礎戰爭就無法進行,也無法取得勝利。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取決於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這裡所說的“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是指“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指“居民的質與量”和“技術”。戰爭的勝負是人和武器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人的作用,特別是人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勇敢精神,更為重要。贏得戰爭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們。
⑦制止戰爭,爭取和平。恩格斯認為,一場破壞性極大的世界戰爭將使社會主義革命倒退許多年,因此,應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和平。他看到,19世紀80~90年代的歐洲,存在著一些可以制止世界戰爭爆發的因素,這為制止戰爭、爭取和平,提供了可能性。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通過四個環節去努力制止戰爭,爭取和平的實現。這四個環節是:不斷揭露戰爭策劃者的陰謀,積極宣傳保衛和平的重要性;竭力促成消除一切可能引起戰爭的隱患;大力提倡裁減軍備;制定防止侵略戰爭的共同的國際政策,反對各行其是。

軍隊理論

恩格斯的軍隊理論包括軍隊的產生、社會本質和職能,軍隊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及政治制度間的關係,合理的兵役制度,構成軍隊戰鬥力的各種因素,軍隊在無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中的作用,共產黨對無產階級軍隊的領導和無產階級軍隊的新特點等內容。
①軍隊產生於氏族制度解體和國家形成時期。恩格斯認為,在原始社會的前期和中期,還沒有軍隊。在原始社會後期,氏族制度及軍事組織開始瓦解,而氏族軍事首領扈從隊的力量卻不斷增強起來,逐步成為一種獨立自主地進行戰爭的私人團體,這便是軍隊的雛形。恩格斯在分析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之間的區別時強調指出,國家設有性質上不同於氏族組織的武裝力量的“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之所以需要,是因為自從社會產生階級以後,居民自動的武裝組織已經成為不可能了。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由國家建立和供養一支專門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武裝力量,這就是國家為了進攻或防禦而維持的有組織的武裝集團,作為國家暴力工具的軍隊便產生了。
②軍隊組織結構的發展同社會生產及社會政治制度等有著密切關係。恩格斯認為,軍隊組織結構的發展完善,首先同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兵器的不斷改進有關。由於工業的發展帶動兵器和作戰方法的改進,促進了軍隊組織結構的不斷完善。其次,軍隊組織結構的變動同伴隨新生產力一起出現的社會等級有關。中世紀以騎兵為主的封建軍隊演變為近代以步兵和炮兵為主的資產階級軍隊,與16、17世紀市民等級的不斷發展密切相關。再次,軍隊組織結構的變化,與一個國家可應徵入伍的人數有關。一個國家可抽出服役人數的多少,又是同該國社會生產發展水平以及社會政治制度緊密相關的。
③軍隊是有組織的暴力,不同性質的軍隊具有不同的職能和特點。恩格斯指出,軍隊是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是國家特殊的公共權力。不同性質的軍隊具有不同的社會職能。反動軍隊和革命軍隊的職能是根本不同的。反動軍隊的對內職能,是統治階級對付人民的主要的壓迫工具。其對外職能,是廣泛用於進行殖民戰爭;頻繁用於鎮壓附屬國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經常用於進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掠奪和爭霸戰爭。革命軍隊是被壓迫人民反對壓迫者的工具,具有不同於反動軍隊的特點:代表的是被壓迫勞動人民的利益,有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具有為事業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勇於在作戰方法與方式上不斷創新。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軍隊是一種全新的革命軍隊,除具有一般革命軍隊的優秀素質外,還有自身的特點:忠實執行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綱領,並受其絕對領導,進行自衛戰爭和拒絕侵略戰爭,同時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在政治素質、作戰指揮能力和組織紀律性等方面均優於其他軍隊。
④軍隊戰鬥力的形成取決於多方面的條件。恩格斯認為,軍隊的戰鬥力不是由某種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許多條件構成的。這些條件大體可概括為:較完善的武器裝備是戰鬥力的物質基礎,科學合理的編組是保障戰鬥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軍事素養是武器發揮最大效應的先決條件,優秀的思想政治素質是使人的覺悟轉化為戰鬥力的關鍵,統一果斷的指揮和周密可靠的後勤保障是保證一切軍事活動協調一致、持續進行的必備條件,先進的軍事思想是打勝仗的基本保證。
⑤廢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建立和保持無產階級常備軍。恩格斯在談到改造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結構時,主張廢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建議“建立一支人民軍”或“改組為以普遍武裝人民為基礎的民兵”(《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2卷第423、479頁)。在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後,必須建立和保持無產階級的常備軍,並採取常備軍和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⑥實現軍隊進步的關鍵在改革。恩格斯認為,搞好軍隊改革應注意這樣幾個環節:軍隊改革的基礎是對整個社會變革所提供機遇的準確把握,軍隊改革的實質是戰勝保守思想,適應時代發展,求得在武器創造和作戰方法的改進等方面有所突破,軍隊改革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提高戰鬥力。
⑦吸收外國軍隊的有益經驗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恩格斯在考察歐洲軍隊發展的特點時指出,歐洲各國的軍隊建設雖有一致性,但由於民族性格、歷史傳統、特別是不同的文化水平,卻又造成了許多差異,並形成了各個國家軍隊所特有的長處和短處。因此,一支軍隊要想謀求自身的不斷發展,既要注意吸收外國軍隊有益的經驗,又應注意發展本民族特長。

武裝起義

恩格斯武裝起義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武裝起義在達成革命目標的道路選擇中所處的重要地位,發生武裝起義的社會經濟原因和成熟條件,無產階級在與資產階級聯合舉行的起義活動中應堅持的獨立性和擁有自身武裝組織的必要性及同農民聯合的重要性,武裝起義作為一種藝術應遵循的客觀規則,武裝起義作戰方式的變化發展等。
①武裝起義是無產階級實現革命目標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恩格斯認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剝削制度,就無產階級一方的主觀願望來說,最好能避免採取流血手段。但是,實現社會變革,根本的辦法是暴力革命。這是因為:革命是生產關係的變革,所有制結構的改變,剝削階級通常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這就決定了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槍桿、刺刀、大炮,即暴力手段,強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武裝起義則是暴力革命的主要形式。
②武裝起義的成功首先有賴於革命條件的成熟。恩格斯認為,武裝起義的時機,必須根據革命條件是否成熟而決定。當革命條件還不成熟時,魯莽、草率地組織工人舉行武裝起義,不僅毫無成功希望,而且還會招致革命力量的無謂損耗。革命人民一定要認真對待武裝起義的發動,準確選擇時機。
③在民主革命條件下,要取得武裝起義的徹底勝利,無產階級必須保持聯合鬥爭中的獨立性,建立自己的武裝組織和取得農民的支持。恩格斯認為,在民主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一起去反對共同敵人的時候,無產階級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建立自己的武裝組織,這是對付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性的前提條件與反擊資產階級叛變革命的有效方法。恩格斯還提出,無產階級要取得武裝起義的勝利,必須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農民民眾中蘊藏著巨大的革命力量,但農民自身的弱點規定了他們無法獨立地把革命進行到底。無產階級面對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反革命聯盟,要取得武裝起義的勝利,就必須有自己可靠的同盟者,聯合農民一起行動,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④武裝起義像戰爭一樣,是一種藝術。恩格斯認為,武裝起義像戰爭一樣,要求熟練掌握規律,精心組織。應遵循以下原則:沒有充分準備,決不輕易發動起義。面對在力量、組織、訓練等方面占優勢的敵人,如果起義者沒有充分準備,不能集中強大的優勢力量對付敵人,就會被擊潰和被消滅。起義發動後,堅決大膽地採取進攻行動。防禦是任何武裝起義的死路
。起義者必須乘敵人分散時,出其不意地襲擊他們;每天都必須取得新勝利,保持精神上的優勢;必須把總是尾隨強者和站在較安全一邊的動搖分子爭取過來;必須在敵人集中兵力發起攻擊前迫使其退卻。
⑤武裝起義的作戰形式是發展變化的。恩格斯以“街壘戰”作戰形式為例,說明武裝起義的作戰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的變化而必然要發生變化。他認為,“街壘戰”在19世紀的30~40年代,乃至50年代,的確起過不少積極作用。但是,到19世紀90年代,兵器的性能、城市街道的建設等與40~50年代迥然不同。由於“鬥爭的條件也已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舊式的起義,在1848年以前到處都起過決定作用的、憑藉街壘進行的巷戰,現在大都陳舊了。”(《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2卷第514頁)為適應新的鬥爭條件,起義工人如果具備足夠的力量,就應採取公開進攻,而不採取消極的街壘戰術。

作戰指導

恩格斯的作戰指導理論主要包括作戰指導的認識路線和戰略戰術原則等內容。
①作戰指導的認識路線。恩格斯認為,戰爭活動是有規律的,正確認識戰爭規律,按照戰爭規律指導作戰,這是作戰指導的關鍵。任何一種作戰方法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作戰指導者必須根據戰爭實踐的變化而改變作戰方法,切忌機械套用。機械地把適用於一定歷史條件的戰略戰術原則,硬搬到客觀環境已完全改變的戰場,則沒有不打敗仗的。
②戰略戰術原則。恩格斯指出,指導作戰必須遵循的戰略戰術原則主要是:在進攻作戰中,不應沿正面平分兵力
,而要把兵力集中在決定性地段進行主攻;在防禦作戰中,應做到重點設防,防中有攻,攻防結合
。最有效的防禦仍然是以攻勢來進行的積極防禦;要儘可能長久地掌握主動權.以左右敵人的行動.而不聽任其擺布;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消滅敵人,不在城市的得失;行動的迅速可以彌補軍隊的不足,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攻敵於不備,殲敵於追擊之中;慎重選擇決戰的時機和地點;預備隊是藉以解決戰鬥的主要手段;力避側敵行軍,用好側方陣地;組織大部隊行軍,要考慮各縱隊間的相互支援,要把會合點選在敵軍活動範圍之外。

科技軍事

恩格斯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他在強調科學技術對軍事的重要影響作用的同時,又看到了軍事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
①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新作戰工具的出現,必然推動軍隊內部組織結構和體制編制的改變。恩格斯認為,軍隊武器裝備的發明和改進,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沒有集中了近代科技成果的近代大工業,就不可能有真正適用的線膛槍炮;沒有蒸汽機和螺旋推進器的發明,就不可能有近代裝甲艦的出現。隨著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必然推動軍隊內部組織結構和體制編制的改變。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作戰方式、方法的變化。恩格斯認為,對作戰方式、方法起變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統帥的悟性的自由創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發明和士兵成分的改變。軍隊武器裝備的發明和士兵成分的改變,又是由科學技術進步引起的。作戰方式、方法的變化是通過科學技術推動武器裝備和士兵成分的改變而實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熱兵器取代了冷兵器,推動了中世紀以騎士決鬥為主的戰術向線式戰術的演變;當滑膛火器向線膛火器過渡時,又推動了線式戰術向散兵加縱隊戰術的轉變。但作戰方法和武器裝備各自的變化,在不同階段上又有不同特點:在戰爭時期,從總體上看,作戰方法的發展基本上與武器的改進是一致的;在和平時期,兩者之間的發展便出現了差距,即在長久的和平時期兵器由於工業的發展改進了多少,作戰方法就落後了多少。因此,在和平時期,隨著工業發展對武器的不斷改進,軍事藝術必須相應提高,以保證軍隊適應新的情況。
③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軍隊的行動以及指揮和保障方式。恩格斯認為,戰略後方和戰區的生產力以及交通工具對戰爭的勝敗關係極大。交通運輸和通信聯絡手段上的每一進步,對軍隊的行動、指揮和保障方式都有一定的影響,掌握先進運輸工具的軍隊常占先敵行動之利。鐵路運輸在軍事上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改變了軍隊的後勤保障方式。
④戰爭實踐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恩格斯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最終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但在軍事領域,戰爭實踐對軍事科技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其表現就是戰爭實踐的需要向武器裝備提出新的要求,必然推動軍事科技有所發展,研製出新的武器裝備,以滿足戰爭實踐的新要求。從西歐國家武器裝備發展的歷史來看,正是進行散兵戰的需要,推動了後裝線膛槍的問世;也正是壓制岸防要塞火力的需要,導致了現代炮艇和裝甲艦的出現。
⑤新的社會物質基礎和新的社會政治條件產生新的作戰方法。恩格斯通過對拿破崙作戰方法的唯物主義剖析,對無產階級將來在發展軍事藝術上所可能取得的成就作出了科學的預見。他指出:“現代的作戰方法是以資產階級和農民的解放為前提的,它是這個解放的軍事上的表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同樣也將有它自己的表現,並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第184頁)

理論價值

恩格斯軍事理論,是恩格斯運用他和馬克思共同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認識軍事領域客觀規律的成果。作為社會新興階級——無產階級觀念形態的一部分,它體現了無產階級在探索軍事科學方面的革新精神,是對傳統軍事理論的重大突破,在軍事科學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軍事理論,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除表現出高度的科學性外,還具有極強的階級性和實踐性。它和馬克思軍事理論的出現,使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第一次擁有了反映勞動人民切身利益的軍事理論,為整個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形成、發展,鋪墊了基石。
恩格斯軍事理論產生於19世紀,學習和研究這一理論體系,需要有科學和求實的態度,從總體上把握其精神實質,從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中去領會其真理價值,從同新的軍事實踐的結合中認識其生命力之所在。
①暴力的本原及暴力在歷史上的革命作用。恩格斯在批駁德國小資產階級思想家杜林顛倒經濟與暴力關的歷史唯心論觀點時,正確論述了經濟與暴力的關係。他指出,暴力的本原是經濟力量,而不是相反。首先,經濟是暴力產生的根源。因為,私有財產的出現,決不是掠奪和暴力的結果。相反,暴力關係根源於經濟關係,是經濟的產物。其次,經濟是暴力的物質基礎。暴力不是單純的意志行為,要使意志行為得到實現,必須有暴力工具,即武器,而武器的生產是以整個社會的生產為基礎的。沒有什麼東西比陸軍和海軍更依賴於經濟前提。軍隊的裝備、編成、戰術和戰略,首先依賴於當時的生產水平和交通狀況。恩格斯還肯定了暴力的革命作用,指出暴力在歷史上還起著另一種作用,革命的作用;它是社會運動藉以為自己開闢道路並摧毀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
②戰爭的起源及原始社會戰爭與階級社會戰爭的區別。恩格斯對戰爭的起源進行了考察。他指出,原始社會的早期並沒有戰爭,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長,居住區提供的生活資料逐漸難以滿足該居住區氏族成員消費的需要,不同的原始部落集團,為了維護或擴大各自成員的生存條件而訴諸武力,戰爭應運而生。因此,原始社會的戰爭起源於經濟利益的衝突。但是,這時的戰爭並不具有奴役性,其目的主要是為了占有或保護氏族成員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後來,生產力的發展使社會出現了分工,使人的勞動能夠生產出超過單純維持勞動者的生存所必需的產品,這時剝削隨之產生。當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以後,戰爭便有了階級奴役的性質。這時進行戰爭,純粹是為了掠奪。
③戰爭是由政治決定的。恩格斯指出,在階級社會中,戰爭是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工具,是直接為政治服務並受政治支配的。政治不僅能夠導致戰爭的爆發,而且貫穿於戰爭的始終,影響戰爭的各個方面。同時,戰爭的性質,主要的也應從政治上加以衡量,即看這一戰爭是促進社會進步,還是阻礙社會進步。根據戰爭的政治性質,恩格斯把戰爭大致區分為兩類:即進步的、革命的、解放的、防禦性的戰爭和反動的、掠奪性的、侵略性的、進攻性的戰爭(這裡的“防禦性”和“進攻性”都是從政治意義上說的—編者注)。主張對進步戰爭要支持,要歌頌;對反動戰爭要反對,要譴責。他指出,戰爭的性質不是一成不變的,同一次戰爭,在不同階段,會因政治目的的變化而使其性質有所改變。
④戰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革命或社會變革。恩格斯揭示了戰爭與革命的內在聯繫,提出戰爭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引起革命或社會變革的思想。他認為,進步的戰爭對社會的發展起著促進的作用,反動的戰爭一般起阻滯社會進步的作用,但從其客觀後果看,也並不都起阻滯作用,有時在一定條件下有可能引起革命或社會變革,給社會發展帶來積極的效應。他曾預言:未來世界範圍的戰爭,由於其本身的巨大動員作用,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同樣範圍的革命發動,從而人類最終將埋葬資本主義。
⑤人民戰爭是人民自覺奮起參與的戰爭。恩格斯運用人民民眾創造歷史的唯物主義原理考察戰爭,提出了人民戰爭理論,肯定了人民民眾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1849年,恩格斯提出了“人民戰爭”的概念,他把這種反映參戰者自身利益和意志的人民戰爭稱作真正的革命戰爭,指出了進行人民戰爭必須具備的條件:必須建立在人民充分覺醒的基礎之上,得到廣大民眾的積極支持;必須有一個敢於放手發動民眾、依靠民眾的堅強領導;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正規軍作為整個武裝力量的主幹;必須有一套適合發揮全民參戰威力的靈活的作戰方法。並認為民眾起義,革命戰爭,到處組織游擊隊,進行游擊戰爭,是小民族制勝大民族,不夠強大的軍隊抵抗比較強大和組織良好的軍隊的惟一手段。在進行戰爭時,只要國內人民奮起抵抗,就會使入侵之敵陷入無能為力的境地。恩格斯也肯定了統帥在戰爭中的作用,認為一些統帥在戰爭中之所以獲得成功,關鍵在於他們能比別人更快更深刻地覺察到生產的發展和社會關係的變化給軍事領域帶來的各種新的可能性,並善於把這些可能性及時地轉變為實際戰鬥力,以形成對敵優勢,戰而勝之。
⑥戰爭的勝負取決於人和武器兩種材料,但人的作用更重要。恩格斯根據人民戰爭理論,論述了戰爭中人和武器的關係,認為人和武器是構成軍隊戰鬥力的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是戰爭的物質條件,也就是戰爭的物質基礎。缺乏這一基礎戰爭就無法進行,也無法取得勝利。軍隊的全部組織和作戰方式以及與之有關的勝負,取決於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這裡所說的“物質的即經濟的條件”是指“人和武器這兩種材料”,指“居民的質與量”和“技術”。戰爭的勝負是人和武器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是,人的作用,特別是人在戰爭中的主觀能動性和勇敢精神,更為重要。贏得戰爭勝利的是人而不是槍。槍自己是不會動的,需要有勇敢的心和強有力的手來使用它們。
⑦制止戰爭,爭取和平。恩格斯認為,一場破壞性極大的世界戰爭將使社會主義革命倒退許多年,因此,應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和平。他看到,19世紀80~90年代的歐洲,存在著一些可以制止世界戰爭爆發的因素,這為制止戰爭、爭取和平,提供了可能性。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應通過四個環節去努力制止戰爭,爭取和平的實現。這四個環節是:不斷揭露戰爭策劃者的陰謀,積極宣傳保衛和平的重要性;竭力促成消除一切可能引起戰爭的隱患;大力提倡裁減軍備;制定防止侵略戰爭的共同的國際政策,反對各行其是。

軍隊理論

恩格斯的軍隊理論包括軍隊的產生、社會本質和職能,軍隊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及政治制度間的關係,合理的兵役制度,構成軍隊戰鬥力的各種因素,軍隊在無產階級奪取和鞏固政權中的作用,共產黨對無產階級軍隊的領導和無產階級軍隊的新特點等內容。
①軍隊產生於氏族制度解體和國家形成時期。恩格斯認為,在原始社會的前期和中期,還沒有軍隊。在原始社會後期,氏族制度及軍事組織開始瓦解,而氏族軍事首領扈從隊的力量卻不斷增強起來,逐步成為一種獨立自主地進行戰爭的私人團體,這便是軍隊的雛形。恩格斯在分析國家和舊的氏族組織之間的區別時強調指出,國家設有性質上不同於氏族組織的武裝力量的“公共權力”。這種“公共權力”之所以需要,是因為自從社會產生階級以後,居民自動的武裝組織已經成為不可能了。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由國家建立和供養一支專門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武裝力量,這就是國家為了進攻或防禦而維持的有組織的武裝集團,作為國家暴力工具的軍隊便產生了。
②軍隊組織結構的發展同社會生產及社會政治制度等有著密切關係。恩格斯認為,軍隊組織結構的發展完善,首先同社會生產的發展和兵器的不斷改進有關。由於工業的發展帶動兵器和作戰方法的改進,促進了軍隊組織結構的不斷完善。其次,軍隊組織結構的變動同伴隨新生產力一起出現的社會等級有關。中世紀以騎兵為主的封建軍隊演變為近代以步兵和炮兵為主的資產階級軍隊,與16、17世紀市民等級的不斷發展密切相關。再次,軍隊組織結構的變化,與一個國家可應徵入伍的人數有關。一個國家可抽出服役人數的多少,又是同該國社會生產發展水平以及社會政治制度緊密相關的。
③軍隊是有組織的暴力,不同性質的軍隊具有不同的職能和特點。恩格斯指出,軍隊是階級的有組織的暴力,是國家特殊的公共權力。不同性質的軍隊具有不同的社會職能。反動軍隊和革命軍隊的職能是根本不同的。反動軍隊的對內職能,是統治階級對付人民的主要的壓迫工具。其對外職能,是廣泛用於進行殖民戰爭;頻繁用於鎮壓附屬國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經常用於進行資本主義國家間的掠奪和爭霸戰爭。革命軍隊是被壓迫人民反對壓迫者的工具,具有不同於反動軍隊的特點:代表的是被壓迫勞動人民的利益,有自己追求的革命理想,具有為事業獻身的大無畏精神,勇於在作戰方法與方式上不斷創新。恩格斯強調,無產階級軍隊是一種全新的革命軍隊,除具有一般革命軍隊的優秀素質外,還有自身的特點:忠實執行無產階級政黨的政治綱領,並受其絕對領導,進行自衛戰爭和拒絕侵略戰爭,同時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國際主義精神,在政治素質、作戰指揮能力和組織紀律性等方面均優於其他軍隊。
④軍隊戰鬥力的形成取決於多方面的條件。恩格斯認為,軍隊的戰鬥力不是由某種單一因素決定的,而是由許多條件構成的。這些條件大體可概括為:較完善的武器裝備是戰鬥力的物質基礎,科學合理的編組是保障戰鬥力的重要手段,良好的軍事素養是武器發揮最大效應的先決條件,優秀的思想政治素質是使人的覺悟轉化為戰鬥力的關鍵,統一果斷的指揮和周密可靠的後勤保障是保證一切軍事活動協調一致、持續進行的必備條件,先進的軍事思想是打勝仗的基本保證。
⑤廢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建立和保持無產階級常備軍。恩格斯在談到改造資本主義國家的軍隊結構時,主張廢除資產階級常備軍,建議“建立一支人民軍”或“改組為以普遍武裝人民為基礎的民兵”(《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2卷第423、479頁)。在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無產階級掌握國家政權後,必須建立和保持無產階級的常備軍,並採取常備軍和民兵相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
⑥實現軍隊進步的關鍵在改革。恩格斯認為,搞好軍隊改革應注意這樣幾個環節:軍隊改革的基礎是對整個社會變革所提供機遇的準確把握,軍隊改革的實質是戰勝保守思想,適應時代發展,求得在武器創造和作戰方法的改進等方面有所突破,軍隊改革的目的是從根本上提高戰鬥力。
⑦吸收外國軍隊的有益經驗和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條件。恩格斯在考察歐洲軍隊發展的特點時指出,歐洲各國的軍隊建設雖有一致性,但由於民族性格、歷史傳統、特別是不同的文化水平,卻又造成了許多差異,並形成了各個國家軍隊所特有的長處和短處。因此,一支軍隊要想謀求自身的不斷發展,既要注意吸收外國軍隊有益的經驗,又應注意發展本民族特長。

武裝起義

恩格斯武裝起義學說的主要內容包括:武裝起義在達成革命目標的道路選擇中所處的重要地位,發生武裝起義的社會經濟原因和成熟條件,無產階級在與資產階級聯合舉行的起義活動中應堅持的獨立性和擁有自身武裝組織的必要性及同農民聯合的重要性,武裝起義作為一種藝術應遵循的客觀規則,武裝起義作戰方式的變化發展等。
①武裝起義是無產階級實現革命目標的主要手段和形式。恩格斯認為,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翻剝削制度,就無產階級一方的主觀願望來說,最好能避免採取流血手段。但是,實現社會變革,根本的辦法是暴力革命。這是因為:革命是生產關係的變革,所有制結構的改變,剝削階級通常不願自動退出歷史舞台,這就決定了革命就是一部分人用槍桿、刺刀、大炮,即暴力手段,強迫另一部分人接受自己的意志。武裝起義則是暴力革命的主要形式。
②武裝起義的成功首先有賴於革命條件的成熟。恩格斯認為,武裝起義的時機,必須根據革命條件是否成熟而決定。當革命條件還不成熟時,魯莽、草率地組織工人舉行武裝起義,不僅毫無成功希望,而且還會招致革命力量的無謂損耗。革命人民一定要認真對待武裝起義的發動,準確選擇時機。
③在民主革命條件下,要取得武裝起義的徹底勝利,無產階級必須保持聯合鬥爭中的獨立性,建立自己的武裝組織和取得農民的支持。恩格斯認為,在民主革命中,當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一起去反對共同敵人的時候,無產階級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建立自己的武裝組織,這是對付資產階級革命不徹底性的前提條件與反擊資產階級叛變革命的有效方法。恩格斯還提出,無產階級要取得武裝起義的勝利,必須爭取廣大農民的支持。農民民眾中蘊藏著巨大的革命力量,但農民自身的弱點規定了他們無法獨立地把革命進行到底。無產階級面對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的反革命聯盟,要取得武裝起義的勝利,就必須有自己可靠的同盟者,聯合農民一起行動,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④武裝起義像戰爭一樣,是一種藝術。恩格斯認為,武裝起義像戰爭一樣,要求熟練掌握規律,精心組織。應遵循以下原則:沒有充分準備,決不輕易發動起義。面對在力量、組織、訓練等方面占優勢的敵人,如果起義者沒有充分準備,不能集中強大的優勢力量對付敵人,就會被擊潰和被消滅。起義發動後,堅決大膽地採取進攻行動。防禦是任何武裝起義的死路
。起義者必須乘敵人分散時,出其不意地襲擊他們;每天都必須取得新勝利,保持精神上的優勢;必須把總是尾隨強者和站在較安全一邊的動搖分子爭取過來;必須在敵人集中兵力發起攻擊前迫使其退卻。
⑤武裝起義的作戰形式是發展變化的。恩格斯以“街壘戰”作戰形式為例,說明武裝起義的作戰形式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的變化而必然要發生變化。他認為,“街壘戰”在19世紀的30~40年代,乃至50年代,的確起過不少積極作用。但是,到19世紀90年代,兵器的性能、城市街道的建設等與40~50年代迥然不同。由於“鬥爭的條件也已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舊式的起義,在1848年以前到處都起過決定作用的、憑藉街壘進行的巷戰,現在大都陳舊了。”(《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2卷第514頁)為適應新的鬥爭條件,起義工人如果具備足夠的力量,就應採取公開進攻,而不採取消極的街壘戰術。

作戰指導

恩格斯的作戰指導理論主要包括作戰指導的認識路線和戰略戰術原則等內容。
①作戰指導的認識路線。恩格斯認為,戰爭活動是有規律的,正確認識戰爭規律,按照戰爭規律指導作戰,這是作戰指導的關鍵。任何一種作戰方法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形成的,因此,作戰指導者必須根據戰爭實踐的變化而改變作戰方法,切忌機械套用。機械地把適用於一定歷史條件的戰略戰術原則,硬搬到客觀環境已完全改變的戰場,則沒有不打敗仗的。
②戰略戰術原則。恩格斯指出,指導作戰必須遵循的戰略戰術原則主要是:在進攻作戰中,不應沿正面平分兵力
,而要把兵力集中在決定性地段進行主攻;在防禦作戰中,應做到重點設防,防中有攻,攻防結合
。最有效的防禦仍然是以攻勢來進行的積極防禦;要儘可能長久地掌握主動權.以左右敵人的行動.而不聽任其擺布;戰爭的主要目的是消滅敵人,不在城市的得失;行動的迅速可以彌補軍隊的不足,時間就是軍隊,時間就是勝利;攻敵於不備,殲敵於追擊之中;慎重選擇決戰的時機和地點;預備隊是藉以解決戰鬥的主要手段;力避側敵行軍,用好側方陣地;組織大部隊行軍,要考慮各縱隊間的相互支援,要把會合點選在敵軍活動範圍之外。

科技軍事

恩格斯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他在強調科學技術對軍事的重要影響作用的同時,又看到了軍事對科學技術的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
①科學技術的進步帶動新作戰工具的出現,必然推動軍隊內部組織結構和體制編制的改變。恩格斯認為,軍隊武器裝備的發明和改進,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沒有集中了近代科技成果的近代大工業,就不可能有真正適用的線膛槍炮;沒有蒸汽機和螺旋推進器的發明,就不可能有近代裝甲艦的出現。隨著軍隊武器裝備的發展,必然推動軍隊內部組織結構和體制編制的改變。
②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作戰方式、方法的變化。恩格斯認為,對作戰方式、方法起變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統帥的悟性的自由創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的發明和士兵成分的改變。軍隊武器裝備的發明和士兵成分的改變,又是由科學技術進步引起的。作戰方式、方法的變化是通過科學技術推動武器裝備和士兵成分的改變而實現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熱兵器取代了冷兵器,推動了中世紀以騎士決鬥為主的戰術向線式戰術的演變;當滑膛火器向線膛火器過渡時,又推動了線式戰術向散兵加縱隊戰術的轉變。但作戰方法和武器裝備各自的變化,在不同階段上又有不同特點:在戰爭時期,從總體上看,作戰方法的發展基本上與武器的改進是一致的;在和平時期,兩者之間的發展便出現了差距,即在長久的和平時期兵器由於工業的發展改進了多少,作戰方法就落後了多少。因此,在和平時期,隨著工業發展對武器的不斷改進,軍事藝術必須相應提高,以保證軍隊適應新的情況。
③科學技術的進步影響軍隊的行動以及指揮和保障方式。恩格斯認為,戰略後方和戰區的生產力以及交通工具對戰爭的勝敗關係極大。交通運輸和通信聯絡手段上的每一進步,對軍隊的行動、指揮和保障方式都有一定的影響,掌握先進運輸工具的軍隊常占先敵行動之利。鐵路運輸在軍事上的廣泛運用,極大地改變了軍隊的後勤保障方式。
④戰爭實踐推動科學技術的發展。恩格斯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最終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所決定的,但在軍事領域,戰爭實踐對軍事科技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其表現就是戰爭實踐的需要向武器裝備提出新的要求,必然推動軍事科技有所發展,研製出新的武器裝備,以滿足戰爭實踐的新要求。從西歐國家武器裝備發展的歷史來看,正是進行散兵戰的需要,推動了後裝線膛槍的問世;也正是壓制岸防要塞火力的需要,導致了現代炮艇和裝甲艦的出現。
⑤新的社會物質基礎和新的社會政治條件產生新的作戰方法。恩格斯通過對拿破崙作戰方法的唯物主義剖析,對無產階級將來在發展軍事藝術上所可能取得的成就作出了科學的預見。他指出:“現代的作戰方法是以資產階級和農民的解放為前提的,它是這個解放的軍事上的表現。無產階級的解放在軍事上同樣也將有它自己的表現,並將創造出自己特殊的、新的作戰方法。”(《馬克思恩格斯軍事文集》第1卷第184頁)

理論價值

恩格斯軍事理論,是恩格斯運用他和馬克思共同創立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認識軍事領域客觀規律的成果。作為社會新興階級——無產階級觀念形態的一部分,它體現了無產階級在探索軍事科學方面的革新精神,是對傳統軍事理論的重大突破,在軍事科學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恩格斯軍事理論,作為一種理論體系,除表現出高度的科學性外,還具有極強的階級性和實踐性。它和馬克思軍事理論的出現,使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民族第一次擁有了反映勞動人民切身利益的軍事理論,為整個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形成、發展,鋪墊了基石。
恩格斯軍事理論產生於19世紀,學習和研究這一理論體系,需要有科學和求實的態度,從總體上把握其精神實質,從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的發展中去領會其真理價值,從同新的軍事實踐的結合中認識其生命力之所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