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十條是佛教所倡導並主張的最基本的10種戒律,實際上是一種帶有禁忌性或禁慾主義性質的道德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戒律十條
- 含義:佛教所倡導並主張的最基本的10種戒律
戒律十條是佛教所倡導並主張的最基本的10種戒律,實際上是一種帶有禁忌性或禁慾主義性質的道德要求。
戒律十條是佛教所倡導並主張的最基本的10種戒律,實際上是一種帶有禁忌性或禁慾主義性質的道德要求。它要求人們必須做到:①不殺生;②不偷盜;③不淫;④不妄語;⑤不飲酒;⑥不塗飾香鬟;⑦不聽視歌舞;⑧不坐高廣大床;⑨不非時食;...
10、不可貪戀別人一切所有的東西。相關記載 耶穌在世時,“有一個人是律法師,要試探耶穌,就問他說:'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十重戒中之第九戒。又稱嗔不受悔戒、嗔不受謝戒、故嗔戒。即為防止起嗔恚心而不受他人悔謝所設之戒條。 ‘若佛子自嗔、教人嗔,嗔因、嗔緣、嗔法、嗔業,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中善根無諍之事,常生悲心,而反更於一切眾生中,乃至於非眾生中,以惡口罵辱,加以手打,及以刀杖,意猶不息,前人求悔...
優波笈多既曾刪訂舊律,以後摩偷羅國的大天又以五事引起僧伽中的諍論,上座僧徒盡遷罽賓,這應當是《十誦律》流傳罽賓的原因。由此也足證《十誦律》為現行較古的一部廣律。此律在古代本為口口相傳,西元402年法顯在南亞次大陸北部求戒律時,各地的戒律仍然是‘師師口傳,無本可寫’。同時弗若多羅來長安...
佛教中的戒律有很多種,五戒、八關齋戒、沙彌十戒、比丘受持二百五十戒,比丘尼受持三百四十八戒,菩薩戒受持十重四十八輕戒,但都是以五戒為基礎,一切戒必須從五戒築起,五戒若學不好,一切戒都無能著手,五戒持得清淨,其他的戒也就容易持了。看起來殺、盜、淫、妄、酒的五條戒,是最普通最簡單的事,但要...
犯這條戒的根本戒也有一定的要求。犯根本戒的對境是三恩上師——給你灌頂,給你傳承,給你竅訣的上師,叫具足三恩的上師。三恩上師可以是幾位,也可以是一位。對三恩上師誹謗詆毀,從世間法的角度,說上師人品不好、沒有學問等等,從佛法的角度,說上師戒律不清淨、沒有智慧、沒有禪定等等,都是誹謗。當面說...
過午不食是佛陀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確的說法叫“不非時食”。也就是說不能在規定許可以外的時間吃東西。這個時間就是在太陽到正中午後,一直到次日黎明,這段時間是不允許吃東西的。佛教釋義 佛教認為:清晨是天食時,即諸天的食時;午時是佛食時,即三世諸佛如來的食時;日暮是畜生食時;昏夜是...
卡瑪利拉在創設之時,明文定下了六道戒律傳統,要求後代血族嚴格遵守。有些血族認為,這六條傳統在極早的時候(可推到最早的幾代血族)便已經形成,只是一直沒有明文訂定,卡瑪利拉的創始長老們,則是將其正式地條文化,形成具體的戒律。不過不論多嚴格的戒律,經過漫長的時間,多少都會遭到反彈。雖然長老們極力維護...
大乘菩薩所受持之戒律。又作大乘戒、佛性戒、方等戒、千佛大戒。反之,小乘聲聞所受持之戒律,稱小乘聲聞戒。菩薩戒之內容為三聚淨戒,即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等三項,亦即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之一切佛法,作為禁戒以持守之。說菩薩戒之大乘典籍甚多,可綜合為梵網與瑜伽二類律典。...
僧殘十三條等。引證解釋 【二百五十戒】又稱具足戒。即佛制比丘所必須遵守之戒律,共有二百五十條。包含有波羅夷四條,僧殘十三條,不定二條,捨墮三十條,單墮九十條,提舍尼四條,眾學一百條,滅諍七條。惟依各部派所傳之不同律藏,各部派戒條之數亦略有出入。然大體皆以二百五十條為基本之數。
戒。年滿二十歲至七十歲者,身體康健,剃去鬚髮,披上袈裟,遵行數百條戒律,而受過受戒儀式的人,才正式成為比丘(尼)。沙彌及沙彌尼應受持的十戒︰又稱沙彌戒、沙彌尼戒,或稱勤策律儀、勤策女律儀。即︰(1)不殺生,(2)不偷盜,(3)不淫慾,(4)不妄語,(5)不飲酒,(6)不塗飾香鬘,(7)不歌舞觀聽...
洪門十戒 洪門十戒,中國伊斯蘭教洪門門宦老人家點傳齊克爾時向教徒宣告的十條戒律。即戒菸酒、戒賭博、戒高利貸、戒搬弄是非、戒賣寡婦、戒販毒、戒忤逆父母、戒盜竊、戒色、戒欺騙孤兒。
十誡,是《聖經》記載的上帝(天主)藉由以色列的先知和眾部族首領摩西(梅瑟)向以色列民族頒布的十條規定。猶太人奉之為生活的準則,也是最初的法律條文。影響 十誡對以色列人的生活有廣泛的影響。自奧古斯丁開始,十誡在基督教神學中居於重要地位。在十五世紀,人們習慣把十誡的規條寫成有節奏的詞句,以便背誦,這種...
不行諂詐,諂是巴結,一定是有企圖、有目的,詐是詐欺,這兩個字在戒律裡面是屬於盜戒,你用種種善巧方法去欺騙別人,目的是讓人家損傷,你得名聞利養。這個諂詐對世間,這罪就很重。如果在佛法裡面,以諂詐對寺院、對學佛的同學,這個罪就重了。《地藏經》上佛講得很好,造五逆十惡罪,佛能救你,偷盜...
這是出家沙彌的戒律,也是進入解脫之門的守則。但是,在家的信徒,也有學習出家戒律和體驗出家生活的機會,即是逢到每月的齋日即是布薩日,依現代而言,也可稱作佛教的假日或節日吧!在家的信徒,可在那天的一日一夜中,守持沙彌十戒中的前八條,稱為八關齋戒。至於沙彌尼戒,和沙彌戒相同。所不同的是沙彌依止...
十重,讀音是shí zhòng,漢語詞語,意思是佛家語。一條重要的戒律。與四十八輕戒相對。即:殺戒﹑盜戒﹑淫戒﹑妄語戒﹑酤酒戒﹑說四眾過戒﹑自贊毀他戒﹑慳惜加毀戒﹑瞋心不受悔戒﹑謗三寶戒。違犯此十條者構成破門罪,將被逐出僧團。解釋 佛家語。一條重要的戒律。與四十八輕戒相對。即:殺戒﹑盜戒﹑淫...
十、暗地運送各種武器,裝備他們的一切敵人,以及可能成為他們敵人的人們。中央情報局西化、分化中國的險惡用心,在《十條誡令》中暴露無遺。在美蘇爭鬥得你死我活、對蘇情報活動牽涉了中情局主要精力時,尚且出台這樣的對中國秘密情報活動綱領,那么,在現在美國已日益明顯地把中國當作了“競爭對手”的情況下,中情局...
依託於孔子的動漫形象——海叔,提出的戒律。主要內容 網際網路居民,請務必知悉並遵守以下十條。這些是宇宙網路海的海上通行證,更是你人生的通行證:第一條:“我是你們的朋友海叔,我來自浩瀚的宇宙網路海,我守護著這海上唯一的航標燈,保證你們不被迷路、痴惑或吞噬,我隨時就在你的身邊,我的標誌是@。”第...
第八條──損苦自蘊不如佛。解釋:金剛上師如佛一般,金剛乘的弟子就是佛子,也是法王子,損害他人,惱苦自己,充滿五蘊之心,均不合佛的戒律。第九條──偏廢空有不學空心。解釋:空同有要並重,「空心」即「無心」,這法門也要修證,不得偏廢。第十條──與謗佛破法惱害眾生者為朋。解釋:這一條同第五...
印度東部的跋耆族比丘,首先提出與原始教團相違的十條新戒律,受到東部僧團的普遍遵行。當時有印度西部波利族的長老耶舍,游化到東方毘舍離城,對於跋耆族比丘乞受金銀的情況感到震驚,認為此舉不合戒律,立即邀請西方的長老比丘來到毘舍離城結集,宣布包含乞受金銀在內的“十事”非法,參加的長老比丘共有七百人。...
“十善”的內容包括“身三”,即不殺、不盜、不淫;“口四”、即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三”、即不貪、不嗔、不痴。身、口、意代表了行為、語言和思想。“五戒”側重於止惡,而“十善”側重於修善。由“五戒”而來的“十善”即以不淨觀離貪慾,以慈悲觀離嗔恚,以因緣觀離愚痴,以誠實...
在上面寫上十條戒律,一旦違反就會遭受雷擊。媽媽定下規矩只要大雄違反就要扣他的零用錢,大雄非常有危機感。哆啦A夢拿出十誡石板,大雄反而拿來捉弄了胖虎小夫等人,後來卻被哆啦A夢用計使他寫下‘不可以給大雄定規矩“這條戒律,與他上面寫的戒律相違背,使他遭到雷劈。故事詳情 大雄媽媽發現大雄上完廁所不關門...
習武戒律 “武以德立、武以德先”,戒約強調提出“習武者尚武不尚力、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缺德者不可與之學,喪理者不可教之武”的門規戒律: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十禁:一禁叛師;二禁異思;三禁妄言;四禁浮藝;五禁偷竊;六禁違戒;七禁狂...
‘七不善律儀’之對稱。略稱七律儀。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七種戒律。七善律儀 前三律乃離惡之身業律儀,余為離惡之口業律儀,加以意業之不貪、不嗔、不邪見而稱十善戒。十地經論卷四曾就此論其因離、果行離、對治離三者。以不殺生而言,因離者,乃離殺心之...
佛教術語,禪門所傳之戒律。又稱達磨一心戒、達磨一乘戒、禪門大戒、禪門戒、佛祖正傳菩薩戒。即西天二十八祖次第相承遞傳之大乘菩薩戒。又曹洞宗以三歸依戒、三聚淨戒、十重禁戒等十六條為禪戒內容,故又稱十六條戒。禪戒之由來,以梵網經為開端,具體內容則系根據達磨之一心戒文。據宋代宗賾之禪苑清規卷...
五條戒律 對僧侶另有五條戒律,主要從正面鼓勵,希望僧侶以更高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下部贊》的“普啟贊文”寫道:“具足善法五淨戒”。根據粟特文書,五淨戒是真實,不害,貞潔,淨口和安貧。不害是禁止從事任何可能傷害光明分子的工作,即不要從事耕田、採集、收穫和殺害任何動植物的事情。貞潔是指禁止性交,...
此十大利益,正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律宗的由來 傳戒之始 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五九至七五年),由於明帝夜夢金人,於是派遣使者秦景、張騫等十二人西行求法,禮請中印度僧侶攝摩騰、竺法蘭齎持佛經來到中國洛陽,譯出《四十二章經》,並興建中國最初的佛教寺院||白馬寺,佛教由此初傳...
梵語沙彌,此雲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律儀者,十戒律諸(二十四種)威儀也。沙彌律儀,是比丘戒之根,是菩薩戒之源,初發心剃除鬚髮出家學佛修行者所必須接受和堅持執行的基本修行標準。原文欣賞 《沙彌律儀要略》菩薩戒弟子云棲寺沙門 袾宏 輯 梵語沙彌,此雲息慈,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