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而戰

我們為何而戰

《我們為何而戰》的這套紀錄片,是美國政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作的。開始時的目的在於讓美軍知道美國為何參戰,到後來,索性向美國民眾公開,以爭取舉國上下支持聯邦政府打勝這場戰爭。

《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的八部影片:《戰爭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納粹的進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與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國戰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國戰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國戰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戰爭迫近美國》(War Comes to America,1945)和《認識你的敵人日本》( Know Your Enemy: Japan194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我們為何而戰
  • 外文名: Why We Fight
  • 出品時間:1943-05-27
  • 導演:弗蘭克·卡普拉
  • 編劇:Julius J. Epstein / Philip G. Epstein / Robert Heller / Williband Hentschel /安東尼·維勒
  • 類型:紀錄片 / 歷史 / 戰爭
  • 主演:阿道夫·希特勒,本尼托·墨索里尼,Kai-Shek Chiang,Walter Darré ,Otto Dietrich,Hans Frank ,戈培爾,戈林,魯道夫·赫斯,Saburo Kurusu
  • 片長:52 分鐘不等
  • 上映時間:1943-05-27
  • 對白語言:英語 / 德語 / 義大利語 / 日語 / Amharic / 俄語
影片信息,電影劇情,演職員表,獲獎記錄,

影片信息

好萊塢電影大師卡普拉算是最早移民美國實現自己夢想的成功者。20世紀初,他從義大利到美國,一部[一夜風流]使他登上了奧斯卡的夢想之顛。二戰時期,他息影從戎,馬歇爾將軍親自委任他拍攝一部能夠激勵美國青年參軍的大型紀錄影片。卡普拉率領他的分隊自1942年起用資料片和繳獲的敵方影片製作出了7集大型系列紀錄電影[我們為何而戰]。影片中,他用“光明世界與黑暗世界的決戰”來形容戰爭,把美國的制度和生活方式作為“光明世界”的代表,國會山、石碑等鏡頭被賦予國家意義,用以為“美國精神”大唱頌歌。[我們為何而戰]表達了他對民主制的一種牧歌式的自信。直到越戰開始,這種至高無上的“山巔之國”信仰才逐漸被打落塵埃。
珍珠港事件發生幾個星期之後,好萊塢電影導演弗蘭克·卡普拉忽然坐在美國國防部參謀長馬歇爾元帥的辦公室里,此時的卡普拉已經換上嶄新的軍裝,搖身變成了一名少校。元帥向他說明召見他的用意:美國軍隊中平民與職業軍人之間的人數比例即將達到五十比一的程度。德軍和日軍都堅信,這樣的美國青年要進行現代戰爭未免過於軟弱。然而馬歇爾卻認為,如果向這些年輕人說明為什麼他們要穿上軍裝,他們就可能像猛虎一樣地投入戰鬥。馬歇爾元帥說:“所以,卡普拉先生,我想和你制訂一項計畫,要攝製一部我國歷史上首創的系列片,以便用紀錄片的形式提供有事實根據的知識,並藉此向我們的陸軍士兵們說明,我們為什麼要戰鬥,我們為之戰鬥的主義是什麼。”問題是卡普拉沒有製作紀錄片的經驗,他對馬歇爾直言:“馬歇爾元帥,我向您說,直到現在我還沒有搞過一部紀錄片。實際上,我也沒有在製作這種影片的人身旁呆過。”元帥點撥他說:“卡普拉先生,我直到現在也沒有當過參謀長呀!成千上萬的美國青年直到現在也沒有被子彈打穿大腿的經驗呀!直到一年以前還沒有看見過海洋的士兵,今天正在指揮著軍艦呀!”卡普拉恍然大悟:“對不起,閣下,我就去製作迄今為止還不曾有過的大規模的紀錄片。”
經過一番努力,卡普拉蒐集到了大量來源各異的影片,據以製作了總名為《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的八部影片:《戰爭前奏曲》(Prelude to War,1942)、《納粹的進攻》(Nazis Strike,1942)、《瓜分與侵略》(Divide and Conquer,1943)、《英國戰役》(The Battle of Britain,1943)、《俄國戰役》(The Battle of Russia,1943)、《中國戰役》(The Battle of China,1944)、《戰爭迫近美國》(War Comes to America,1945)和《認識你的敵人日本》( Know Your Enemy: Japan1945)。這些影片在美國軍隊教育中被列為必看片,有些也向普通市民公映,還被譯成外語送到許多國家上映。在對美國入伍士兵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英國戰役》收到了顯著效果。入伍士兵在觀看這部影片後,反英情緒大為削弱。由於大部分美國士兵是前往英國的,所以反英情緒的變化被認為是非常寶貴的成果。另外,卡普拉還組織了一些電影攝影隊,開始拍攝面向部隊的新聞片《陸海軍雜誌片》,並且與英國電影工作者合作拍攝了《突尼西亞的勝利》(Tunisian Victory,1944)。美國戰爭紀錄片中最為著名的作品大多都是關於陸軍的,陸軍情報局海外分局的電影科在這方面作出了大量工作。
系列片《我們為何而戰》的內容涉及許多國家的政治、經濟與文化傳統,影像也來自許多國家,猶如一部現代史縮影。這些影片在美國國內起到了“軍號” 作用,在美國之外則履行了外交職能。在這些影片中,“同盟國”的觀念是以“自由世界”一詞加以概括的,這種做法雖然把許多不恰當的問題完全置之度外,卻也成為了這些影片在同盟國大受歡迎的重要理由。《英國戰役》根據邱吉爾的命令在英國廣泛放映,《俄國戰役》則根據史達林的命令在蘇聯各地放映。但是,卡普拉及其攝影隊拍攝的影片並非全都獲得了好評,比如《中國戰役》把蔣介石描寫成確實統治著當時的中國的情況引起了人們的懷疑,這部影片在發行之後不久即被收回。有些影片如《認識你的敵人:日本》(Know Your Enemy:Japan,1944)在完成之後根本就沒有得到發行,根據導演之一尤里斯伊文思的說法,此片未能上映的理由是它把裕仁天皇描寫成了戰爭罪犯,而隨著美國外交政策的變化,天皇又被認為是維持秩序的助手,而且這種狀況在戰後還要繼續下去。
這部大受好評的紀錄片是在二戰期間製作的, 是一部真實的新聞短片。該片由三位奧斯卡獎得主完成: 製片及導演是美國陸軍通訊隊的弗蘭克.卡普拉(他曾導演過「一夜風流」, 「迪茲先生進城」及「浮生若夢」等片); 作曲是迪米特里.蒂奧姆金(他曾為「正午」, 「情天未了緣」 及「老人與海」等片譜曲); 旁白是演員沃爾特.休斯敦(他曾主演影片「 碧血金沙」).
美軍司令喬治.馬歇爾將軍要求美國陸軍通訊隊的弗蘭克.卡普拉少校製作一套系列影片, 以便向匆忙中召集起來的美軍士兵解釋國家的政策。當時卡普拉少校已經是一位聲名鵲起 的電影製作人了,對他提出的特別要求是要“製作一系列(前無古人的)有據可查,事實 確鑿的電影,向軍中將士說明我們參戰的原因,以及我們為之戰鬥的意義”。
1944年,“我們為何而戰”系列片被授予紐約影評獎的最佳系列紀錄片獎。雖然該系列 最初是專門為士兵拍攝的,但很快就在影院向大眾公映了。而且美國的盟友,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和當時的蘇聯政府也請求美國提供該系列電影的膠片。

電影劇情

第一部《我們為何而戰之戰爭序曲》Prelude To War 1942 54分鐘
戰爭序曲:“戰爭的導火索以及作戰的原則,對這些知識的了解是軍事訓練不可或缺的部分,讓所有美國官兵深深體會軍隊的優良品質,我們在這場可怕的戰鬥之前,我們的國旗一方面作為自由的象徵而被世界認同,另一方面作為超強的力量而被世界認可,我們是不會妥協的,只有當德日的戰爭機器徹底粉碎後,民Z才能取得完全勝利。”--國防部長,馬歇爾上將。
納粹的壯大:德國征服世界的野心由來已久--1863年范.比斯馬克將軍:“我們將統治整個世界”;1914年愷撒.威廉二世:“上帝派我們帶給世界文明,違抗我的意志的將受死。”1933年阿道夫.希特勒:“我們的目標是用任何方式進行破壞,以在全世界重塑國家社會主義。”......德國人的這種熱情加強了他們領導人的欲望......
在《戰爭的序曲(Prelude to War)》中,法蘭克‧凱普拉捨棄述說加入戰鬥的正確性,轉而訴諸於美國一貫的,企圖維持世界正義的角色,它將民Z與瀑政、自油與奴役之間的選擇加諸於戰爭的必要性之上,擴大了美國非戰不可的使命,使得美國的宣戰充滿了拯救世界的正義感,而不僅僅是為了珍珠港事變的攻擊而已。
弗蘭克·卡普拉深知,They may fight because of ideology - but nationalistic ideology.這便是美國紀錄片當時的性格-或者說,這是民族性一貫的性格,他們願意為一個遙遠而抽象的意念而戰,並且表現出對自己所堅持的信念「自信滿滿」。
其實,從《我們為何而戰》這一系列影片流露出來的對於美國陽光般的信仰,基本上是美國的人民對於他們的國家,以及好萊塢模式底下的家國崇拜,這種過分完美的「美國夢」形象,在弗蘭克·卡普拉後來劇情片的成名之作《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中,更是表露無遺。
第二部《我們為何而戰之納粹的進攻》The Nazis Strike 1942 41分鐘
我們為何而戰

此集講述了德國侵占奧地利捷克和波蘭的過程
第三部《我們為何而戰之分化和征服》Divide And Conquer 1943 60分鐘

此集講述了德國侵占北歐、比利時及法國的戰鬥進程。野蠻,血腥,殘酷!
我們為何而戰
第四部《我們為何而戰之不列顛之戰》The Battle Of Britain 1943 55分鐘
此集講的是英國抗擊德寇空中入侵獲勝的歷史,主要是空戰。頑強,感人。英國的勝利為歐洲徹底打敗德國法西斯保留了一塊基地
我們為何而戰
第五部《我們為何而戰之蘇聯衛國戰》The Battle Of Russia 1943 83分鐘
本集先敘述了歷史上俄國幾次打退外國入侵的史實,然後巨觀地介紹了蘇聯
我們為何而戰
的概況,最後講到了德國的閃電式入侵及蘇聯人步步為營式的成功防守。運用了蘇聯音樂與蘇聯紀錄片,解說詞充滿激情。
第六部《我們為何而戰之中國戰爭》The Battle Of China 1944 67分鐘
這部影片講述了日軍對中國的侵略. 片中包括了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女士在
我們為何而戰
美國國會的精彩演講, 飽受蹂躪的南京城, 以及陳納德將軍領導的飛虎隊等珍貴歷史資料.
“這是1937年9月的上海,在這裡展開了一場新的戰爭,這是對無辜平民百姓的轟炸,為什麼中國人要無辜地死在日本的炸彈下,要找到這個答案,必須要先了解一下兩國情況...”
第七部《我們為何而戰之美國參戰》 War Comes To America 1945 67分鐘
我們為何而戰
戰火燃燒到美國、太平洋戰爭:1942年5月10日,敵軍在克林洛登入,傑納紛將軍對這個島進行了防禦,但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們被移到一個集中營去...接著日本人搞定了馬來島、紐幾內亞...東京審判:從這一刻開始,給人類帶來了無數流血的戰爭,將成為過去。他們失敗的命運是無法避免的,這是全體人類的尊嚴,我們經受住了這次嚴峻的考驗...
第八部《認識你的敵人日本》Know Your Enemy: Japan19451小時13分鐘
很多人都知道,美國戰爭部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製作了一部7集系列紀錄片《我們為何而戰》(Why We Fight),但是對於《Know Your Enemy: Japan》(認識你的敵人:日本)這部紀錄片,可能卻知道甚少。
其實,《Know Your Enemy: Japan》(認識你的敵人:日本)也是該系列紀錄片之一,而且是系列中最早製作的一部。然而由於鮮為人知的原因,該影片60多年來從未公映過(而以上7集則一直是公開發行放映)。這部紀錄片的第一次公開放映是在1977年,當時只是有部分內容作為PBS特別節目的一個組成部分出現在公眾視野。
1943年初,導演Frank Capra(弗蘭克·卡普拉)接到美國戰爭部交給的拍片任務後,特意聘請Joris Ivens(尤里斯·伊文思,中國人熟知的著名紀錄片《四萬萬人民》導演)擔任《Know Your Enemy: Japan》的監製。由於Joris Ivens改變了將日本天皇裕仁描繪成一位開明人,而將其導演成一個獨裁者,在美國軍方看來,是醜化了裕仁。

1945年1月,在對影片進行了一系列的修改編輯後,美國五角大樓指出:這部影片包含“太多對日本人同情的內容”。這也是該影片在1945年發布的最終版本。
然而不巧的是,最後正式公開發布《Know Your Enemy: Japan》,卻是在美軍分別向廣島和長崎投放了兩顆核子彈之後的1945年8月9日。
廣島和長崎的核爆對於美國外交政策來說,是一個轉折點;而在太平洋,當政策由戰爭轉向了談判,如果再通過影片來激勵美國人繼續戰鬥,將變得毫無意義。
於是,時任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和之後駐日盟軍最高司令的麥克阿瑟作出決定:禁止該影片進入美軍部隊,同時提議不要將該影片公開發行放映。

演職員表

主演:阿道夫·希特勒/Kai-Shek Chiang/本尼托·墨索里尼/Walter Darré/Otto Dietrich/Hans Frank/戈培爾/戈林/魯道夫·赫斯/Saburo Kurusu/Fritz Reinhardt/Alfred Rosenberg/Haile Selassie

獲獎記錄

1943年 奧斯卡(美國電影學院獎) 最佳紀錄片
1943年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Special Award)
2000年 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 USA(National Film Registry) As part of the "Why We Fight" series (1943-194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