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科研條件,人員編制,科研部門,設施資源,合作交流,科研成就,科研成果,學術期刊,人才培養,學科建設,教學建設,文化傳統,所徽,所訓,機構領導,現任領導,歷任領導,
歷史沿革
1958年11月13日建所,名稱為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農業生物研究所;
1962年9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西南生物研究所;
1970年12月,更名為四川省生物研究所,從中國科學院劃歸四川省領導;
1978年9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實行由中國科學院為主、四川省為輔的雙重領導;
2008年,成都生物所“中國科學院山地生態恢復與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生態恢復與生物多樣性保育四川省重點實驗室”獲準正式成立。
科研條件
人員編制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330人。其中,科技人員193人、科技支撐人員73人,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54人、副研究員及副高級工程技術人員105人。有中國科學院“百人計畫”入選者14人,“西部之光”人才入選者80餘人,中國科學院青年創新促進會成員7人。
入選者
| 入選時間
| 專業
|
| 1997年
| 天然產物化學
|
孫 健
| 2003年
| 天然產物化學
|
| 2005年
| 天然產物化學
|
| 2006年
| 生物轉化
|
姬建新
| 2006年
| 藥物化學
|
唐業忠
| 2007年
| 兩棲爬行動物行為與神經科學
|
唐卓
| 2009年
| 天然產物化學
|
王剛剛
| 2011年
| 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
李香真
| 2011年
| 套用與環境微生物研究中心
|
資料來源: |
科研部門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設有5個所級研究機構,是國家天然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山地生態恢復與生物資源利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環境與套用微生物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四川轉化醫學研究醫院的依託單位。
所級研究機構:天然藥物與轉化醫學重點實驗室、生態研究中心、套用與環境微生物研究中心、農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和兩棲爬行動物研究室
設施資源
據2016年3月該研究所網站顯示信息,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建設有一個所級公共實驗技術中心,存放並管理該研究所擁有的400兆、600兆核磁共振譜儀、高效液相-三重四級桿飛年時間質譜聯用儀、超高效液相色譜-三重四極桿質譜聯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紫外分光光譜儀、紅外分析儀、旋光儀、元素分析儀、高效液相色譜儀、生物分子快速純化系統等化學分析儀器設備;多色實時螢光定量PCR儀、雙向電泳系統、倒置式螢光顯微鏡、多功能顯微鏡、多功能酶標儀、凝膠成像系統等分子生物學實驗設備,這些設備總價值約9000萬元人民幣,並對社會開放。
截至2009年,該研究所生物科技圖書館館藏以生物資源和生物技術的研究與開發為主要特色的中外文文獻21萬冊,其中中文圖書40000餘冊、外文圖書17000餘冊、中文期刊1300種80000餘冊、外文期刊1000種80000餘冊;每年訂閱300多種中文期刊和50多種外文期刊,交換50多種中外文期刊,採購中外文圖書1000多冊;每年採購並開通專業及綜合英文全文資料庫近10個。圖書館實行數位化建設與網路化管理,其網站平台共集成與生物研究相關的中外文文獻資料庫70餘個,以滿足科研工作需要,同時開展書刊借閱、電子資源利用、文獻檢索與原文傳遞、專題文獻檢索與分析、研究動態通報、信息技能培訓、戰略情報研究、科技文獻翻譯等各項信息服務。
該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植物標本館由原來植物標本館(建於1958年)和兩棲爬行動物標本館(建於己於1965年)合併建立,是集科研、標本館藏、科普、學術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標本館,先後被命名為國家、四川省和成都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截至2009年,該館擁有兩棲爬行動物標本10萬號,其中兩棲類標本占全國已知種類的90%,爬行類標本占全國已知種的85%,模式標本占中國科學家發表新種的90%,保藏量在全國處於第一位,在亞洲居第二位。
植物標本以長江省優特別是橫斷山區的標本為特色,保藏維管植物蠟葉標本約25萬份,6300餘種,其中模式標本270餘份,約160種;真菌標本900份。
合作交流
2014年,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新增國際合作項目28項,獲得資助經費524萬元;新增國際合作協定6項。國際人才引進與交流27名(新增8名)。組織召開了四川自然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研討會、新都庫什喜馬拉雅地區環境與社會經濟長期檢測及生態系統管理方案專家諮詢會、仿生科學前沿———從動物感知到運動國際論壇會、有機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利用技術國際培訓會等國際會議4次。派出27批44人次出訪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等20餘個國家和地區。邀請和接待美、英、日、俄等國家和地區來訪總計30批87人次。
科研成就
科研成果
2014年,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有在研項目368項(新增項目113項)。其中,承擔
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1項(新增1項),參加課題4項。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畫課題2項;主持(或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45項(新增10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1項(新增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畫重點項目1項(新增課題1項);承擔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課題8項,主持(或承擔)院重點部署項目1項(新增1項)、參加課題4項。承擔院重大儀器研製項目2項,重點國際合作項目1項(新增1項)、普通國際合作項目18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50項(新增14項)。共發表論文264篇,其中
SCI194篇;出版專著2部;授權發明專利26件,申請專利45件(其中發明專利44件,實用新型專利1件)。獲獎方面,“中國兩棲動物系統學研究”獲得201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該所參與的成果“小麥種質資源重要育種性狀的評價與創新利用”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此外,“有機廢棄物厭氧發酵製備生物燃氣技術裝備及套用”獲2014年度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水生能源植物浮萍直接利用廢水生產生物質液體燃料”獲2014年度全球可再生能源領域最具投資價值領先技術藍天獎。
2013年,該所共有在研項目324項(包括新增項目120項)。其中,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課題3項、子課題3項(新增1項),承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1項,參加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課題4項(新增1項),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課題3項(新增1項),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課題2項(新增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37項(新增16項)、青年基金項目31項(新增11項),主持(或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子課題5項(新增1項),主持院重點部署項目1項(新增1項)、參加院重點部署項目3項(新增3項),院重大儀器研製項目4項(新增1項)。共發表科研論文246篇;其中SCI論文178篇;出版科技專著5部;申請專利39件,授權專利44件。獲獎5項,包括中華農業科技獎一等獎1項,中國糧油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1項,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
2012年,該所共有在研項目344項(包括新增項目129項)。其中,承擔國家重大專項課題1項(新增1項),承擔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973計畫)課題2項(新增1項),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1項(新增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面上項目31項(新增14項),承擔重點國際合作項目1項,承擔院地合作項目70項(新增27項)。全年共發表科研論文270篇;其中SCI論文173篇;出版科技專著4部;申請專利27件,授權專利32件。全年共獲省部級獎5項,其中一等獎2項(均為第一完成單位),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高黏度塊根類非糧原料高效乙醇轉化技術”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該成果通過高壓二氧化碳定向選育乙醇酵母、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降黏酶系及相應的降黏預處理工藝,解決了影響薯類乙醇大型化發酵效率低的關鍵難題和薯類原料發酵黏度高不利於傳質的技術瓶頸,。“
芒苞草科的研究”獲四川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學術期刊
《
套用與環境生物學報》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主辦,中國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全國性科技學術期刊。
辦刊宗旨:交流國內外生物學及相關學科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新方法和新進展,加強生物科學研究為國民經濟建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務的功能。
學科定位:生物學及相關學科中的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環境整治、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以及在農、林、牧、醫、能源、輕工、食品等領域的生物學研究。
報導內容:套用生物學和環境生物學及相關科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套用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包括研究論文、研究簡報和本刊邀約的綜述或述評。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2010年3月獲得中國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創辦,並於2010年9月25日面向中國國內外正式出版發行。該刊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第一主辦,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第二主辦,
科學出版社出版。
該刊創刊4期後便正式被SCI-E資料庫收錄,成為亞洲地區唯一的兩棲爬行動物學SCI英文學術期刊。
人才培養
學科建設
截至2014年底,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設有7個專業的二級學科博士研究生培養點,7個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3個專業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的並設有一個博士後流動站。
二級學科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
生態學、環境科學、藥物化學、藥理學
教學建設
2014年,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297人(其中碩士生161人、博士生136人)、在站博士後25人。
2013年,該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296人(其中碩士生人157、博士生139人)、在站博士後35人。
2012年,該研究所共有在學研究生292人(其中碩士生153人、博士生139人)、在站博士後30人。
2012年,該研究所研究生夏兵、劉祥偉、徐德林、蔣豪、張帥兵和占國強獲得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另有呂彬、陳勤和譚淋3名研究生獲得地奧獎學金。
2011年,該研究所研究生陳良華、林暉、易卓林、徐振鋒、冉飛、劉銀占6名博士獲得朱李月華優秀博士生獎,徐凱節博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一等獎,湯傳根和李全2名碩士獲得地奧獎學金二等獎。
文化傳統
所徽
所徽設計思想: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形象標誌追求均衡、簡潔、大氣、現代、科技、創新、美感;
內容構成要素:基因=生命=探索;
形式構成要素:“CIB ”S形右旋體,化學鍵,採用單色或三色構成的多種文圖組合形式。
設計內涵解讀:
顯微鏡下的視域圖(構圖);
DNA螺旋體的三維圖揭示(S行);
DNA “生命的化學本職”(“S”行和“H”行的組合);
“科學”的(“S”)歷史(“H”)是不斷攀登(中部“空白梯形”)的歷史;
奮發向上,不斷創新,攀登高科(“HS”),“升華”(SH)科學精神,追求國際先進水平(“AAA”+(“AAA”);
“CIB”是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英文縮寫。
所訓
求真 協力 敬業 創新
機構領導
現任領導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副所長:劉剛君
歷任領導
黃國英:1959-1962年任所長
鄧國彪:1968-1979年任所長
張永地:1985-1991年任所長
劉照光:1991-1995年任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