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軟體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氣象軟體工程聯合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12年
一、中心建設與發展概況
上世紀80、90年代,在“理工結合、以工為主;氣電結合,以電為主”的辦學定位指導下,我校建立了一批專業研究所,從事氣象通信、雷達、衛星遙感等氣象信息技術相關研究。進入新世紀,在“大力推進科技創新,提高氣象服務水平”的氣象強國發展戰略引領下,在四川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氣象局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戰略協定基礎上,2012年中國氣象局決定依託我校建立“中國氣象局氣象信息技術聯合研究中心”,以整合資源優勢,強化科研協作,提高研發水平。
中心主要研究氣象海量信息共享、氣象數據集成與可視化、新一代氣象軟體工程開發技術、公共氣象服務等氣象信息技術,重點開展基於WebGIS的氣象套用、氣象數據加工、基於OLAP的氣象Web服務、基於流程驅動的氣象數據分發與共享等套用研發工作。
中心現有成員44名,其中擁有高級職稱者26人。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31人,其中博士12人。
近五年來,中心共完成氣象行業相關項目140餘項,累計經費3817萬元。其中,科技部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19項,科技部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1項,省級氣象部門項目28項。
二、合作領域與關鍵技術
l 氣象業務大數據研究與服務開發
研究氣象衛星、天氣雷達數據等氣象資料深度融合;研究海量結構化數據(地面自動氣象站數據)管理及信息資源開發;基於氣象業務大數據挖掘開拓不同行業的氣象業務服務新領域。
l 新一代氣象軟體工程開發技術
研究面向服務架構的氣象軟體工程開發技術,抽取、轉換和載入氣象信息系統異構信息,研究動態構件可配置機制,控制構件開放計算機制、構件狀態檢測跟蹤機制、構件行為事件監護機制、構件狀態傳遞機制和動態配置算法描述機制等。
l 面向氣象服務產品的可視化集成
集成美國UCAR(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開源的IDV(Integrated Data Viewer)技術和WebGIS,面向自同構態射,開發種子填充法、Barnes格線客觀分析等構件,實現一維、二維、三維氣象服務產品。
l 地球科學內容管理系統套用開發
基於地球科學內容管理系統(RAMADDA),管理地面要素客觀分析產生的大量格點場產品、ncep格點場產品、氣象服務文檔等,開發多種業務數據的統一共享套用。
l 氣象服務標準化技術及本體知識庫
採用本體相關理論,基於ProtégéGUI軟體,按照自同構態射原理,遵循國家公共氣象服務分類規範的編碼和資源命名表達式,實現術語管理,資源分配管理。基於氣象服務知識庫本體化設計,開發氣象災害、作物氣象服務、作物病蟲害氣象服務、林業病蟲害氣象服務、旅遊氣象服務的本體知識庫,為公共氣象服務提供標準化技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