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戈登洋槍隊
- 又名:常勝軍
- 拼音:gē dēng yáng qiāng duì
- 來歷:外國人組成抗擊太平天國的僱傭軍
- 首領:華爾,白齊文,戈登
創製背景及目的,背景,目的,歷史演變,名字由來,李鴻章殺降,解散,
創製背景及目的
背景
1853年太平軍占領南京,改名為“天京”。隨後江南諸城紛紛淪陷。
而清軍綠營的無能也是人所共知。
目的
上海的富戶鄉紳為保護自家財產,先向外國使館求助,但當時外國對於清政府和太平天國之間的戰爭處於觀望中立態度,所以不便出兵干涉。美國人華爾從中看到了機會,在上海招募了二百名流氓,組成洋槍隊。由上海政府及鄉紳富戶為其添置先進的西洋裝備,保護上海。
歷史演變
對於洋槍隊,英國人起初一直持反對態度,其主要原因是洋槍隊掌握在美國人手裡,英國人無從控制。而洋槍隊幾次以籌餉為名搶劫上海官署及富戶,甚至打傷清朝官員。對此無法掌控的李鴻章與英國人一拍即合,除去了其靠山吳煦溺死反叛的白齊文,換由戈登指揮。
名字由來
李鴻章很快發現,洋槍隊雖然火力威猛,但很難節制,為了管束洋槍隊,李鴻章求助於英國政府,英國皇家工兵上校戈登受派出任洋槍隊統帥,此時,洋槍隊已改名為“常勝軍”。戈登(曾參加英法火燒圓明園事件)與當時西方僱傭軍中的亡命徒不同,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英國軍人,他出生於一個英國皇家炮兵將領的家庭,注重戰術訓練,他打仗的時候,總是走在隊伍的最前面,卻任何武器都不帶,只拎著一根文明棍。
李鴻章殺降
一開始,李鴻章和戈登相處的還不錯,但李鴻章時常拖欠“常勝軍”的軍餉,想迫使“常勝軍”通過劫掠來自給自足,但戈登禁止士兵擄掠,而代之以優厚的軍餉和獎金。戈登數次向李鴻章索要軍餉未果,火冒三丈,公開指責李鴻章截留軍費。
1863年,“常勝軍”與淮軍圍攻太平軍在江南的重鎮蘇州,太平軍屯兵八萬,兵強馬壯,李鴻章利用太平軍降將程學啟,以二品武官為誘餌,要鎮守蘇州的太平軍八個王獻出城池。八王將信將疑,提出讓較有信譽的英國人出面作保,於是雙方讓英國人戈登作證,並折箭為盟。幾天后,太平軍打開城門,將清軍迎入,但他們還留了一手,只讓出半個城池,自己還占著另一半,並在城中建起路障,以防不測。
當晚,李鴻章便布置城外淮軍在四門外埋伏,次日上午李鴻章來到城內,傳令要召見太平軍八個降王,並說要當場封他們為總兵副將,八個降王不知是計,興高采烈地來到軍營。酒宴開始,忽然有校兵送來緊急公文,李鴻章便趁機離開,正當八個降王酒酣耳熱之際,進來八個武士,每人手拿著一套清軍的頂戴官服,說請大人更衣換頂帶。八個人洋洋得意地站起來,自己用手解開頭上包布,說時遲那時快,八個武士手起刀落,八顆人頭被斬落地上。李鴻章、程學啟在誅殺了八個降王之後,又在蘇州城內大開殺戒,將太平軍將士全部殺光。曾在蘇州城外作過證人的英國人戈登,得知這一訊息後大驚失色。
李鴻章在蘇州殺降,全國輿論大嘩,在北京,有官員上折,要求朝廷處罰李鴻章。上海的外國領事館,代表列強及外國僑民,簽署了一份嚴厲譴責李鴻章的決議,指其殺降是對人性徹底的背叛。並警告說,此事很可能使列強不再幫助清政府,並可能撤回幫清政府打仗的洋兵洋將。英國駐華陸軍司令伯朗,也從上海趕到崑山,與戈登商量藉此從中方手中奪回“常勝軍”的控制權。
李鴻章為挽回輿論,先重賞“常勝軍”白銀七萬兩,還有一萬兩獎給戈登本人,又向上海的英、法、美等國使團去函,解釋蘇州殺降是中方的決定,和戈登無關。不久,朝廷對李鴻章及清軍的殘忍,做出了肯定,認為他們“所辦並無不合,甚為允協”。(史稱蘇州殺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