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港拖爐餅是一道美食,主要材料是精白麵粉、薺菜等,配料有香油、白糖等。該美食主要通過烤箱烘烤的方法製作而成。
基本介紹
簡介,原料與工具,工藝流程,歷史典故,
簡介
製作工藝獨特,烘烤時需用兩隻爐,下面一隻為底爐(平底),上面一隻為頂爐(尖頂,呈錐狀),烘烤時二隻爐同時加熱吻合,並以頂爐的熱量將餅吊熟,大有頂爐拖底爐之勢,故稱拖爐餅。拖爐餅採用上等白麵粉、白糖、淨板油(加工過的生豬油)、薺菜、芝麻、桂花等為原輔料。口味油而不膩,甜而不粘,清香可口。集酥、甜、松、脆、香於一體,外形飽滿,色澤金黃,酥層清晰。
原料與工具
工藝流程
1.用麵粉和水並滴入適量香油攪拌揉捏和勻備用。2.用適量豬油、白糖、薺菜(剁碎)拌勻為餡。3.將包餡的麵團擀成圓餅狀(也有長圓形),外粘芝麻備用。4.將兩隻爐子預熱至適當溫度(全憑老師傅經驗)後,將圓餅依次排在平底爐上,然後將預熱的錐形爐蓋在平底爐上,以頂爐、底爐的熱量將餅烤熟。5.烤熟後將頂爐拖(移)開(故稱拖爐餅),香氣襲人、酥而不焦、油而不膩、香甜可口的拖爐餅便製成了。6.昔日一般在春節前後到3、4月份有薺菜時才制售拖爐餅,現今全年到頭可售賣,且烘製不再用過去的那種爐子了,而是用電烤箱,既省時又省力。以前不登大雅之堂,如今已進入賓館和飯店。
歷史典故
清朝同治三年春天(1864年),李鴻章的淮軍配合“戈登洋槍隊”攻打楊舍堡城的太平軍。駐在楊舍的太平軍護王陳坤書得訊後,就組織楊舍、華墅、塘市、塘橋等地方師帥部隊,在長涇河周圍布下包圍圈,準備迎敵。楊舍老百姓聽到太平軍要打洋鬼子,大家非常興奮。戰事緊迫,太平軍出征路上要吃飯,大家就想要做點乾糧,讓戰士們吃飽肚皮好殺洋鬼子。楊舍城裡有個糕餅師傅叫陳阿二,他想出做素心餡的麵餅既方便又上口,於是,家家獻麵粉,人人到地里挑薺菜。陳阿二約了幾個糕餅師傅便動手做起來,和面、掐坯、擀皮、包餡、攤平,然後下鍋,鍋下火旺,鍋里油熱,餅不消片刻就煎熟了。師傅們連夜做了好多餅,送到太平軍營房裡。第二天一早,部隊開拔上前線,楊舍城百姓夾道相送。陳阿二想,還剩下不少面坯、餅餡,何不現做現吃?陳阿二想好了,馬上動手把做好的生餅、煎餅的爐子、素油、硬柴,一起裝到一輛拖車上。楊舍街上人頭攢動。有人眼睛尖:“哈,陳師傅好主意,把煎餅爐子也拖來啦!”街面上飄散一陣陣油香、餅香。陳阿二忙得不亦樂乎,忙不迭地把剛出爐的噴香的餡餅塞到經過的太平軍戰士手裡。部隊出城了,走遠了,餅香還沒有散盡。有好事的問了:“阿二師傅,你做的這個餅,叫啥餅啊?又方便又好吃,總該取個名字吧?”陳阿二抹了一把汗,撓了撓腦袋,憨厚地笑了:“這個,這個嘛?”他敲敲鍋子,又拍拍爐子,拍拍拖車,忽然脫口而出:“就叫——拖爐餅吧!”時光倒流70年,也許這樣的場景是再熟悉不過:身穿小短褂的孩子,大清早牽著媽媽的衣角來到菜市場,媽媽要買菜,他卻吵鬧著要買各種小吃,這其中一定包括酥脆香甜的拖爐餅。時光荏苒,拖爐餅的名字還在眾多人耳邊縈繞,而拖爐餅的身影卻在大街小巷難覓,成了很多人心中遙遠的美味和飄渺的記憶。現今,張家港市土特產展銷中心將拖爐餅作為地方特產擺上了貨架,同時,在傳統配方的基礎上不斷研發新產品,據悉,包括肉鬆、椒鹽、薺菜、海鮮等多種口味的拖爐餅即將上市,屆時,懷念老味道的市民不妨一嘗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