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詩達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29年4月
- 職業:教授
- 畢業院校:同濟大學醫學院
個人信息,生 平,
個人信息
1952年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進上海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麻醉科工作。1953年來(今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工作,2005年12月退休。1958年創建山東省第一個《麻醉科》建制,歷任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1979年任山東省首位麻醉學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獲第1、4屆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二次齊魯醫院著名專家稱號。歷任第5~6屆山東省政治協商委員會常務委員。第1~6屆中華醫學會麻醉學分會委員,獲中國麻醉學特別貢獻獎。第1~5屆中華醫學會山東分會麻醉專業學會主任委員。歷任《中華麻醉學雜誌》編委、《臨床麻醉學雜誌》編委、《國外醫學麻醉學分冊》常務編委。創辦並主編《中國麻醉與鎮痛》雜誌。曾發表論著163篇。主編《疑難合併症麻醉學》、《麻醉科手冊》、《麻醉學辭彙與參數大全》、《山東麻醉學歷史史績》專著4部。參編專著32部。曾獲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省廳級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自2002年至今創辦網際網路《山東麻醉論壇》,任總版主,註冊網友近19000名,已列為最興旺的麻醉專業論壇之一。
生 平
應詩達,1929年4月生。山東省麻醉學會名譽主任委員。《中國麻醉與鎮痛》雜誌主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麻醉科教授。山東麻醉醫學界最資深教授。1952年7月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醫學院,分配至上海第一醫學院附屬中山醫院外科、麻醉科工作。1953年9月調入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今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工作至今。1957年晉升為主治醫師。1958年創建山東省第一個“麻醉科”。1983年任麻醉科教授至今。1988年評為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9年來擔任《中國麻醉與鎮痛》雜誌主編至今。1991年起終生享受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1988~1998年評選為首屆及第四屆山東省專業技術拔尖人才,每屆管理期5年,不辦理退休。1988~1998年選為山東省政治協商委員會第六屆、第七屆常務委員,不辦理退休。1994~2006年兩次評為“山東大學齊魯醫院著名專家”。在1983~1996年期間,擔任山東省唯一的“麻醉學碩士生導師”,先後培養10名麻醉學碩士。
山東麻醉論壇總壇主
“……老朽不才,但衷心樂意為廣大同行服務!各抒己見,深入討論,充分發揮,友情相照。眾人拾柴火焰旺!自勉之。”
上面這段話出自山東麻醉論壇,說這段話的人是山東麻醉論壇的創辦人兼總壇主、山東麻醉界最資深的教授應詩達老人。應詩達教授是上海人,雖已離開故鄉50多年,但言談中還有濃濃的“海味”,老人今年已經77歲了,雖然不在臨床一線工作了,但整天不閒著,用他的話說“光一個山東麻醉論壇就快吃不消了。”山東麻醉論壇,全國著名的麻醉專業論壇網站,在這裡,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能得到滿意的回答——不管是想知道初級的麻醉知識ABC,還是遇到深奧的麻醉專業問題——幾乎每個問題的跟帖里都有應詩達教授的回覆,常來這裡的人都尊稱他為應老,有什麼不明白的問題、有解不開的疙瘩、甚至一些不開心的事情都願意來這裡找應老聊一聊。
應詩達教授在和別人聊天的時候話不多,但談到麻醉的時候,就會異常興奮。他維護麻醉事業的神情就象維護自己的信仰,喜愛麻醉專業就象喜愛自己的孩子一樣。
害怕麻醉風險不如提高本領
“麻醉科醫師的地位如何如何低,錢少,‘背黑鍋’多,風險太大……”這類說法應詩達教授沒少聽到過。的確,在麻醉界乃至整個醫學界普遍認為,麻醉工作是最具風險的職業之一。對此應老的體會是:無論什麼醫生都有自己不得意的一面。作為麻醉醫生是為手術醫生服務的,這是事實。麻醉科醫師不能光讓別人做什麼,而是需要自己付出巨大的毅力和努力!如果做到這些,麻醉科醫師的地位可以不提自高。現在應該做的是少說少埋怨,多做一些與病情有密切聯繫的麻醉控制工作,這是麻醉科醫師基本的要求和條件。努力學習,踏實圍繞病人病情去做好和發揮臨床麻醉技能,這是任何醫師一輩子要做的事,要做到老,學到老。
應詩達教授認為麻醉科醫師應該主要做到三點:1.加強自身業務素質建設,俗語說打鐵先要自身硬,你在埋怨的時候,你自身業務素質條件如何?包括理論知識和實際操作如何?2.人是活體,病情是動態的,只有在動態中認真研究病情的進展,不斷地更新診斷、治療方法,在實踐中逐步理論聯繫實際,提高總結理論和實際操作水平。3.到你的水平達到一定境界,你所謂的“地位”“金錢”才可同步進入一定水準。
相反,只是整天圍繞在幾種麻醉方法上打轉轉,選這選那,用這藥用那藥,而毫不聯繫臨床實際病情,這不是麻醉工作的唯一內容,這是麻醉工作風險畢露的誘因。應詩達教授認為遇事首先想到自己利弊的人,麻醉風險是一輩子大,風險也會跟他一輩子。應教授還談到,年輕人甚至其他一些人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發發怨氣,是可以的,但是多發了,就會傷志,不利於整體麻醉學科的建設。他建議大家眼睛要向前看,愉快工作,儘量給病人帶來最好、最滿意的服務,爭取做到心安理得。
麻醉專業的處境,是社會整體對麻醉專業認識不足造成的,但隨著醫學尤其是現代外科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地方已經離不開麻醉醫師,當人的價值不能用錢的多少來衡量時,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無用或不可或缺,就是其價值了。
“認認真真做事,認認真真做人,就可將風險降至最低。讓我們都阿Q點,練就寬心、安心、靜心、耐心、信心、恆心、責任心和良心共存時,大家就會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了。”這是應詩達教授從心底里說出的話。
要學歷更要本領
“現在的研究生似乎不象以前那樣具備很高的水平了,因為多的似乎有些濫……” 如上所言,目前醫學領域裡的確存在著“高學歷而低本領”的情況。這類問題也是比較熱門的話題,應詩達教授認為確實有討論的必要。但是他不認為全部研究生都是粗製濫造出來的。應教授是山東省第一個帶麻醉碩士研究生的導師,他這樣自謙道:“曾做過一點點工作,並在1985年通過醫學院申請,被國務院批准為山東省第一個麻醉學專業‘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在全國範圍來說也算是一個‘碩士學位授予權’較老的小兄弟單位。”通過近15年的導師經歷與實際體會,應教授認為,首先,“濫竽充數”不等於這個培養人才的渠道是“可有可無”的,或者“可以不要”。相反,必須加強設定,嚴格管理(如果嚴不起來,並非導師一人所為,是社會大氣候及其它種種因素所致!)。必須繼續不斷地提高“導師的遴選資格”,另外還要增加研究經費設備。
其次,就碩士博士研究生本人來講,與“學士”的水平確實不可“同日而語”。不論是基礎學科知識、相鄰學科基礎知識、外語水平、統計學處理、文獻查閱與綜述的撰寫、抓要點的能力、研究方法學、思路與看問題的方法、研究技術手段、分析總結能力、撰寫學術論文的能力等等,對碩士博士來講,都已經初步掌握,這是他們通過3~6年的培養與運用,所得到的鍛鍊和提高是專門性的,確實要比學士“高出一籌”。
第三,作為碩士博士本身應該明確,這只是一種“學位”而已,就像學士學位的性質相似,其中不存在任何“職務”等其它含義。有志報考碩士研究生者,腦海中要明確上述含義。
第四,碩士博士的這些飛躍和提高,只能是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是心領神會的,平時不會在口頭和工作上突出地表現出來的。但是,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的某些關鍵時刻往往會有所體現。
第五,如果要求碩士博士時時刻刻體現出本領來,也不現實、也不太可能,不能對他們提出過高的要求。因為他們畢竟都是年輕人,而臨床醫療是“經驗性”的實用學科,這就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比如知識、經歷與經驗的積累。“速成”是不可能的。
第六,至於碩士博士是否能夠拔尖,這需要靠本人的毅力和從業素質訓育,而且必須要有相當長時間的臨床實踐、研究與經驗總結經歷,這個裡程是艱苦的過程,決不會是輕輕鬆鬆、自然而然地成長的。如果本人就此為止,再也不繼續努力,也只可能是落得一個“老大徒傷悲”的結局。所以完全無須為他擔憂。
最後,應教授認為,大家應該是心平氣和,共同工作,相互支持,相輔相成,一起來加速後備人才的水平提高,而不是貶低打壓或者揠苗助長。只有這樣做,麻醉學科的總體提高才會“指日可待”。
授業更要傳道解惑
一位從事了6年半麻醉工作的大夫在論壇上發帖說:“現在不知為什麼我總是感覺到在自己身上的壓力很大。以至於只要手術科室電話一打進來說有什麼樣的手術,自己馬上就覺得全身不舒服,做麻醉的時候也是提心弔膽的。只是感覺手術快點做完吧,這樣才會舒服。這樣的感覺持續了很長時間了。”最後,這位大夫發出感嘆——為什麼我沒有再繼續麻醉工作的勇氣!?
應詩達教授在回覆中談到:“這是一個心理問題,而且是一個心理承受力的問題。明了麻醉風險的年輕麻醉醫師,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或輕或重、或長或短的都有過這種不安、困惑與煩惱,我曾經也有過。而這些都是上課時老師不曾講過的,所謂‘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很多人現在只注重授業,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傳道,道有了,路明了,信心、目標就都有了。”接著應教授談到了自己的五點體會。
1.樹立信心,每當接觸病人時,首先暗示自己:我能安全有效輕鬆自如地給你成功實施麻醉。
2.前一條的前提是,要嚴格按照麻醉操作常規實施麻醉。記住各級醫師職責和請示報告制度,對疑難的麻醉,包括急救復甦等麻醉問題,不要抱著所謂“丟面子”思想,要主動報告,請求幫助。上級醫師臨場處理麻醉疑難問題時,是年輕麻醉醫師最好的學習、提升時機。看人家的處理思維、方法、技巧、病人的反應過程和最終結果,再經過自己大腦回顧、過濾、思考一番,明白其道理,了解其失誤,再翻翻書本,弄清自己未明白的問題,既長見識,又增膽識,還得進步。慢慢地你就會見慣不驚、臨危不亂,能夠輕鬆自如的處理疑難麻醉問題了。
3.多參與一些急危重病人的麻醉,只要有上級醫師在場,就在其同意下,勇往直前。在這種情況下,天塌下來有高人頂著,正是你練膽的好時機。
4.要正確處理與科內老同志或早從事麻醉工作人員的關係。要端正思想,牢固樹立人家的臨床經驗比你多就是你老師的觀念。學歷不是第一的東西,第一要緊的是一個人處理問題的實際能力,不要自己把自己搞得人際關係緊張,最終造成自己的緊張心理。
5.任何時候,把病人看成是一個完整的個體,認真服務,但在實施麻醉具體操作時,可以一孔窺豹,不論其他。比如椎管內麻醉操作時,你看到的是病人背部,也就是一塊皮膚而已,這樣或許你的壓力會小些。
心寬體胖 樂在其中
“與其他專業相比,麻醉科的多數老人結局都不是太完美。因為內外科的醫生在退休後可找家診所或醫院打份工,在消磨時光的同時還可以掙點錢,活的比較滋潤。而多數麻醉科老醫生則沒有這么幸運,除少數仍在外打工或利用治療疼痛的優勢可以延續工作生命外,多數人就只能回家頤養天年啦。按理說辛苦了半輩子也該歇歇了,可是麻醉大夫天生是忙命,閒不住,不幹活就難受,就會生病。自己科里的幾位退休老醫生,才兩年不見就已經衰老的厲害,反應遲鈍,有明顯老年痴呆的表現,看了令人心痛,這明顯與缺乏工作刺激有一定的關係。他(她)們在離職前可都個個生龍活虎的,是從不服老的……。”
這是論壇上一位麻醉醫師的留言,也代表了現實中的一些實際情況。
應詩達教授的回覆是這樣的:“我在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一直工作到現在,體會到麻醉科的工作不能僅僅是‘上麻醉’、‘鎮痛門診’、‘ICU’幾項工作,還有許多工作需要麻醉科高級專業人員去做,現在是‘全面缺檔’狀態。這就要看這些老人如何對待了。再者,對任何事物,既要看他的歷史背景,更要看到他的發展遠景。眼光看得遠一些、寬一些,可以給我們勇氣,給我們去努力實現自己的願望提供信心。例如:麻醉科的建設、麻醉科的發展等等,這就比‘上一個麻醉’的難度大得多,但是需要人人投入才對。另外也要奉勸個別年輕的大夫一句——尊老愛幼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應該發揚光大,但願麻醉界的小字輩或者後起之秀不會因為其他一些東西而失去美德,‘老馬識途’、‘薑是老的辣’,‘老’象徵著成熟和成功。去進修學習,你還得交學費,還要少得一些獎金,身邊就看著那么多老前輩,能夠從老前輩那裡學到成熟的經驗,同時又給他們提供了發揮餘熱的舞台,兩全其美的事兒,大家何樂而不為?”
夕陽無限好
應詩達教授現已77歲高齡,早已超過退休年齡,但現在仍繼續發揮著一技之長,平日裡,他仍孜孜不倦、夜以繼日、默默無聞地勤懇工作著。
他為山東省各地市麻醉學科的建立做出了開拓性的工作,促成了山東省麻醉學科“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完整體系,桃李滿山東的他也被戲稱為“山東麻醉界的祖師爺”,公認的“學科帶頭人”,在全國麻醉界享有較高的知名度。
夜已闌,人已靜,一位老人端坐電腦前,噼里啪啦敲擊鍵盤的聲音在空氣中迴蕩著,那聲音,像是在訴說:今天的麻醉界,雖然少了一位上麻醉的大夫,但卻多了一位給大家傳道授業解疑釋惑的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