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試詩

應試詩

科舉考試所採用的詩體。也稱試詩。唐代科舉以進士科為。但進士科加試帖經與雜文,自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始行,於武后朝常試以詩賦題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試詩
  • 外文名:無
  • 也稱:試
  • 時間唐高宗調露二年
時間,韻律,

時間

科舉考試所採用的詩體。也稱試詩。唐代科舉以進士科為。但進士科加試帖經與雜文,自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始行,於武后朝常試以詩賦題目。

韻律

所試一般為五言六韻或八韻的排律,有的題目上冠以“賦得”二字。現存較早的有蘇《御箭連中雙兔》、張子容《璧池望秋月》、《長安早春》等。
應試排律,對於唐代文人鍛鍊掌握作詩技巧起一定作用,但由於題材、格律的限制,這類作品一般思想、藝術價值不高。比較著名的有錢起《湘靈鼓瑟》、焦郁(一作周成)《白雲向空盡》等。
科舉考試所用詩歌基本是五言形式。唐代府試、省試皆以六韻為主,偶用四韻或八韻;宋代採用五言六韻;清代鄉、會試用五言八韻,童試用五言六韻。對應試詩諸種稱呼進行梳理辨析,有利於深入理解科舉試詩對文學發展與文人心態的影響。一、省試詩與省題詩把唐代科場所用五言六韻詩稱為“省試詩”,較早見於明代王世貞的《藝苑卮言》:“人謂唐以詩取士,故詩獨工,非也。凡省試詩,類鮮佳者。”[1]
近年來則成為常見提法,如張浩遜的《唐代的時事型省試詩》《關於唐代省試詩的幾個問題》、曾廣開的《論元和時期省試詩對元和詩風的影響》、薛亞軍的《唐代省試詩題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等,反映了當前學術界對此稱呼的認可與使用情況。“省試”一詞之由來,當是因為進士科考試由
隸屬尚書省的禮部主持、考試地點亦在尚書省之故。但是遍檢《全唐文》,未見“省試詩”名稱,可能唐代並無這種說法。
按照唐代慣例,選編詩文集時,凡收錄科場所作詩歌,皆在題中標明“省試”二字,如錢起《省試湘靈鼓瑟》,此外尚有“府試”(如李頻《(府試)觀老人星》、鄭谷《(京兆府試)殘月如新月》)、“東都試”(如丁澤《(東都試)龜負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