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界坑村

應界坑村是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下轄的村,東與大岙、山坑接壤,南通巽宅,西接界坑,北鄰溪下,全村分為應一村和應二村,全村人口3000左右。坐落在浙江省括蒼山的支脈大泊山中,因全村地形猶如一隻栩栩如生的鳳凰,素有“鳳凰落地”的美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應界坑村
  • 地址:浙江省溫州市永嘉縣西北部
  • 人口:3000
  • 習俗:白天種地,夜讀詩書
  • 性質:村
基本概況,經濟狀況,科教文衛,基礎設施,旅遊資源,歷史人物,

基本概況

這裡山高林密,綠水環繞,村落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致,似世外桃源。
村中的應界坑文化中心,曾經是應界坑莘莘學子學文習武的地方,也是溫州亂彈老壽昌戲館演練的場所,是當年紅十三軍授印和秘密活動的據點,是歷代人才的搖籃。
應界坑世代耕讀傳家,人才輩出。“耕可固妹捉碑本,讀可榮身”,應界坑麻氏家族一直過著“白天種地,夜讀詩書”的耕讀生活。這種半耕半讀的文化氛圍,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俊傑。如宋代福清縣事的誠公,“除授國子學録”的鍬公,元代兄弟仨都登監的楸公、榜公、棠公,才華出眾,政績卓著。清代有貢生5人,文武生員十幾人。近代和現代書法名家有純臣公、麻勉公、玉侯公,有擅長工筆、山水、人物畫名家天英公,雕塑名家舜卿公,有紅軍烈士4人,離休乾旬烏榆煮部6人(其中享受地市專員級待遇2人),有大學教授、中國小教師、工程技術人員、國家公務員等國家公職人員170多付漿人,博士、碩士20多人,大學以上學歷200多人。
郵政編碼:325117
全國麻氏族人聚居最大的村落
北宋元佑(1086年前後)麻氏始祖麻模,字仲范,贅居此地,繁衍生息,枝榮葉茂。村民麻榮表告訴記者,麻氏先祖是唐宋以來永嘉移民的重要族群之一,他們繼承耕讀傳家的優良遺風,在海拔近千米高的崇山峻岭中墾荒山造梯田,求生存,謀發展。正所謂“百級梯田雨中耕,驅牛扶犁空中行”。形成教化子孫,濟貧賑困,敬老愛幼,和睦親族,以德治家治族。村內現存有一、二百年歷史的宗祠八座,其中麻氏大宗東首的三官爺亭約建於1803年前後,歷史悠久,上四石宗祠,雕刻工藝十分精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熱衷於家鄉文化事業建設的縣紀委監察局副局長麻久燎稱,據《麻氏宗譜》記載,應界坑世代耕讀傳家,崇尚“耕可固本,讀可榮身”,麻氏家族一直過著“白天種地、夜讀詩書”的生活,全村文風濃郁,英才輩出。如宋代福清縣事的誠公,“除授國子學錄”的鍬公,元代兄弟仨都登監元的楸公、榜公、棠公,才華出眾,政績卓著。清代貢生5人,文武生員十幾人,志釧公創辦的溫州亂彈地方戲經久不衰照辨歸,名揚天下。近代和現代有書法名家純臣公、麻勉公、玉侯公,有擅長工筆、山水、人物畫名家天英公,雕塑名家舜卿公。當代有紅軍烈士4人、離休幹部6人,其中享受地市專員級待遇2人。現有大學教授、中國小教臘故巴應師、工程技術人員、國家公務員等國家公職人員170多人;博士2人,碩士十幾人,大學以上學歷200多人,還有一批赴歐、美、澳名牌大學留學深造的學子。
退休教師麻榮新稱,麻,古代專指大麻,包括黃麻、亞麻。 “麻”是衣服原料,麻衣,是楚國諸侯朝聖穿的朝服。唐朝時,才在平民中流行。麻氏先人是生活在盛產大麻地區的氏族。麻姓主要分布在浙江、陝西、廣西、河南、山西、吉林、甘肅、河北等,浙江是麻氏第一大省,應界坑是全國麻氏族人聚居最大的村落,全村3000多人純姓一個“麻”。
麻氏族規
為父當慈,為子當孝;為兄當友,為弟當敬;
為夫當正,為婦當順; 為尊當教,為少當謹;
為累當親,為交當信;為家當簡,為學當勤;
毋悖孝悌,毋行詭詐;毋富欺貧,毋強凌弱;
無敗人倫,無作盜賊; 無好爭訟,無惰農業;
無起害心,無憤善乘員嘗事;無言是非,無生橫禍;
小善莫忽,小惡莫為;凡此數者,鹹宜勉之。
麻氏族訓
一親父子,二友兄弟,三和夫妻,四教子孫,五睦宗族,六交朋友,七姻外戚,八務本業,九恤鄰里,十尊國法,十一崇禮儀,十二守規誡;
麻氏家訓
(一)個人篇
心術不可得罪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讀經傳則跟柢深,看史鑑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二)家庭篇
欲造優美之家庭,須立良好之規則。內閭外六整潔,尊卑次序謹嚴。父母伯叔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娶媳求淑女,勿計壯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黍。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三)社會篇
信交朋友,惠普相鄰。恤寡矜孤,敬老詢熱拒懷勸。救災周急,排難解紛。修橋路以利從行,造河船以濟眾渡。興啟蒙之義塾,設積穀之社倉。私見盡要剷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見利而起謀,不見財而生嫉。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
(四)國家篇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嚴以奴役,寬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者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大愚誤國,只為好自用。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廟堂之上,以養正氣為先。海宇之內,在養元氣為本。務本節用則國富,進賢使能則國強。興學育才則國盛,交鄰有道則國安。
紅色革命老區
應界坑是革命老區,幾十位革命志士為追求真理,解放人類,拋頭顱,灑熱血,為黨為人民為家鄉做出可歌可泣的業績。
中國工農紅軍的正式編制序列里,有紅十三軍的番號,在紅十三軍中有一名多才多藝的紅十三軍秀才,那就是在紅十三軍戰士中威望很高的麻天英。從村民口中得知,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的麻天英,1930年編入紅十三軍一團,參加攻打處州、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1930年冬,紅軍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活動,麻天英把他由他製作、保管、使用的“中國浙南紅軍十三軍游擊隊”石質印章交給妻子保管,並說:“人可犧牲,印不可遺失,更不能落入敵人手中。”這枚紅色印章一直保管至1953年交給政府,現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館
應界坑村地圖
1938年,黨的西楠溪中心區委成立後,他重新聯繫上黨組織,執行黨的“隱蔽精幹”方針。1941年奉黨組織指派做國民黨杭州市市長、杭縣縣長的策反工作,並在杭縣開辦一個被服廠,製作被服支援新四軍抗日。在1944年抗日戰爭即將勝利時刻,年僅35歲的麻天英,突然病故。
除他外,應界坑的麻岩生、麻信教、麻時發、麻朝岩為革命事業犧牲了生命。每一位犧牲的烈士,都有著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經歷。而麻國仁、麻進地等都為解放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算盤村”到“文化用品專業村”
上個世紀80年代,應界坑集聚了多家算盤作坊,80年代、90年代初期幾乎家家有製作算盤的好手。90年代中後期,隨著國家經濟轉型發展,應界坑的創業者又及時調整經營思路,開始在全國各地開店銷售文化用品,實現從生產型向行銷型轉變。當前,應界坑人在浙江、江蘇、上海、山西開設的文化用品銷售公司和商店已達60多家,年產值3個多億,已成為華東地區名副其實的“文化用品專業村”。
二百多年歷史的麥芽糖
應界坑村製作麥芽糖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以往每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有做,也有外地的顧客前來購買。
村民麻保羅說,製作麥芽糖凌晨4點鐘就要開始忙碌起來了,製作的過程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先將小麥浸泡後讓其發芽到三四厘米長,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後將糯米洗淨燒熟後與切碎的麥芽混合等多道工序。熬好之後,還有一道拉扯的工序,極具看頭,取出糖塊,套入絞架的木棍中,用手和棍棒將糖塊一次次地進行反覆的拉、絞、扯,以便於空氣進入,從而使糖塊膨脹並變得疏鬆。麻保羅稱:“拉扯這道工序要乘著糖塊還有餘熱時進行,不然等到糖塊完全冷卻後就拉扯不動了。”糖塊通過不停地拉扯,直至顏色由琥珀色慢慢變成黃白色後,便成了人們平時食用的香甜可口的麥芽糖。
將拉制好的麥芽糖取下來,用剪刀剪成一粒粒糖粒,即可食用。麻保羅稱這製作過程看起來簡單,但要做出優質的麥芽糖,全靠幾十年來摸索總結的經驗。應界坑村麥芽糖用糯米、芝麻、麥芽、花生等天然原料製成,屬綠色食品。同時,它又是一種低甜度的澱粉糖,食用者不必擔心發胖,有抗齲齒、潤肺止咳的功效。現今正是製作麥芽糖的好時機,應界坑的村民家家戶戶都正在製作呢,不妨在空閒時去那裡看看亂彈嘗嘗麥芽糖。

經濟狀況

應界坑村經濟社會得到穩步較快發展,土特產有麥芽糖,田魚乾等。應界坑村製作麥芽糖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在永嘉小有名氣。麥芽糖使用糯米、芝麻、麥牙、花生等天然原料,屬綠色食品。

科教文衛

應界坑村有國小一所——應界坑國小,現任校長陳光服,學校校風嚴謹,人才輩出。
多年來,應界坑國小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們中很多人進入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浙江師範大學寧波大學溫州醫學院等著名高校及研究所深造,並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從事IT軍隊教育零售經商醫療衛生等各行各業,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溫州亂彈演習所
溫州亂彈演習所位於應界坑文化中心,於2007年11月27日在該縣有關部門的牽頭下,正式掛牌成立溫州亂彈傳習所。近年來,也在積極開展文明村創建,村風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應界坑村戲風興盛,2005年,有四個劇團活躍各地。自清朝末年起,村民自行組織的“三月班”便活躍在溫、麗、台三市的廣大農村山區。亂彈是中國傳統地方戲中的一大劇種。唱腔高昂粗朴,念白由溫州話、國語結合而成,在永嘉曾盛極一時。
“亂彈”是中國傳統地方戲的一大劇種,浙江有紹興、金華和溫州三大亂彈。“溫州亂彈”始於清代乾嘉年間,是南戲故鄉溫州如今僅存的本土劇種,唱腔高昂粗朴,念自由溫外l話和國語結合而成。村里只剩下老老小小,然而,即便是山路上偶遇的某個村民,都能為你哼上幾句亂彈。
應界坑村中戲風濃郁。全村3000多人中有350多人專門從事“亂彈”戲曲。過去無論大人小孩,不管閒時忙時都能哼上一兩句。村中現在還保有五座古戲台,時常會有亂彈劇演出。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傳統廟會,村里都會邀請亂彈劇團演三天三夜大戲,而在外地工作、經商的村民,無論多遠都要回來與親人團聚看戲,比過年還熱鬧。如今村里擁有6個劇團,其中5個是以演溫州亂彈為主,兼唱京劇的劇團,1個是木偶劇團。他們長年奔忙在溫州周邊、浙閩交界的各個城市和鄉村,每個劇團每年都有400場次左右的演出,逢年過節時,更是常常忙得趕場。
該村自籌資金建立的村文化中心和溫州亂彈紀念館已經竣工,將在元旦那天舉行落成儀式。應界坑藝人麻福地說,在文化中心的另一側是溫州亂彈傳習所、紀念館,以後傳習所成員就可在此辦公、共同探討亂彈傳承問題。
近幾年應界坑在溫州亂彈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上取得喜人的成果,2008年8月,應界坑藝人麻福地、麻國平參加全國演唱比賽,分別獲菊花金獎、荷花金獎。鄉土天籟之音唱響北京,震動全國,引起了中國文學界、文藝界的高度關注。2008年應界坑為浙江省文化建設示範點和浙江省文化示範村。2009年,應界坑溫州亂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 長:麻福地;
副所長:麻富周 麻正祥 麻世才;
傳承人:麻富慶 麻金鐘 麻靈芝 麻榮滔 麻碎蓮 麻國榮 麻建山 麻建浩;
關於溫州亂彈
溫州亂彈是地方劇種,以唱正反亂彈腔為主,有兼有崑曲高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因流行在溫州地區,故名“溫州亂彈”,建國後改稱“甌劇”。相傳,明末清初,在永嘉一帶的農村,有種半職業的班子,農閒結班作戲,農忙則落田務農,俗稱“三月班”。上演的戲文有《趕子倒鍋》、《浪子踢球》、《馬蹄炮》等亂彈小戲。直到清乾隆年間,發展為擁有八十四本大戲和眾多小戲的職業班社,一直至今。其曲調豐富,有民歌風,長於抒情。劇目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與歷史故事,愛憎強烈,忠奸分明。唱白為溫州方言加上北京話的混合語,俗稱“亂彈白”。另外,甌劇的臉譜也有自己的特色,如一字眉,手形臉,以及神話中的鯉魚臉 、鳥臉、虎臉、龍臉等,都是惟妙惟肖,有獨特的創造。再加上詞句通俗,表演細膩,形成了樸素、清新的風格,受到了民眾的歡迎。現有溫州市甌劇團仍堅持演出亂彈諸戲。
甌劇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陽河摘印》以及創作的現代戲《東海小哨兵》等。甌劇的音樂除亂彈外,還有高腔、崑曲、徽戲、皮黃等劇種的唱腔曲調,十分豐富多彩。甌劇唱腔分“正亂彈”和“反亂彈”;正亂彈主要曲調有[慢亂彈]、[二漢]、[玉麒]、[流水]、[小桃紅]等;反亂彈有[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緊板]等。
溫州是宋代南戲的發源地。明代以後,高腔、崑腔流行於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溫州的戲班以演唱高腔和崑腔為主,亂彈腔傳入後,逐漸兼唱“高”、“昆”、“亂”。當時溫州一帶農村流行一種半職業性的“三月班”,農閒時結班做戲。農忙時務農。這種班社起初僅有八個演員,只能演出《浪子踢球》、《賣胭脂》等小戲,在演出角色較多的劇目時,則採取跑角、兼角辦法。後逐漸發展成為職業性班社。清代中葉,溫州的戲班又吸收了徽調、灘簧和時調,逐漸發展成為多聲腔的劇種,並出現規模較大的職業班社。但此時演唱崑腔、高腔者漸少,而以亂彈腔“正亂彈”、“反亂彈”為主。
據史料考證,溫州一帶最早的亂彈班是以洪全本為班主的“老錦秀”班,成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老錦秀班是具多種聲腔而以亂彈腔為主的班社,能演八十四本大戲,成為後來溫州亂彈固定的傳統劇目。清嘉慶(1796-1820)年間,班社有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義等。
道光(1821-1850)時,溫州一帶商業、手工業更加繁榮,人口激增,班社一度發展到三十餘個,主要班社有新益奇、竹馬歌、老同慶、新聯奇、新同慶、大三異、大吉慶、小同慶等。活動區域除浙南的溫州、台州(治今臨海)、處州(轄今浙江麗水、縉雲、青田、遂昌、龍泉、龍和等縣)外,還遠及閩北、贛東北等地,相當繁盛。
宣統二年(1910)後,京劇開始在溫州流行,溫州亂彈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部分班社解體,致使溫州亂彈一蹶不振,到40年代,僅存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個班社。建國後,有關部門將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個班社合併組成勝利亂彈劇團。1950年後又先後成立“更新”、“紅星”等班,1955年合併為溫州亂彈劇團。1959年溫州亂彈更名甌劇,溫州亂彈劇團也改稱為溫州地區甌劇團。

基礎設施

公路現已竣工,應屆坑村交通便利,歡迎各地企業參加應屆坑村相關產業的投資,特別是竹筍,麥芽糖,田魚乾等特產。

旅遊資源

新殿
新殿是應界坑集朝拜,集會,慶祝,演戲,表演於一體的會所,在應界坑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應界坑都會舉辦有當地特色的傳統廟會節日,而社戲的演出地點就在村口的大聖宮(主祀齊天大聖)。
麻氏大宗
應界坑“麻氏大宗”修繕於2011年,現在是集文化傳播,戲曲演奏,會議召開,政策宣傳,運動娛樂,祖宗祭祀於一體的多功能場所。
天坑垟山塘
天坑垟山塘位於永嘉縣應坑鄉應一、應二村,壩址以上集雨面積為0.91平方千米,主流長1.26km,總庫容9.46萬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山型山塘。山塘灌溉農田面積600畝。其下游有應一、應二二個村莊、康莊公路、通訊及輸電線路等。
三官爺亭
三官爺亭位於溫州亂彈演習所附近,建於1803年,有200多年的歷史,2004年被列入永嘉縣文物保護點。歷史悠久,上四石宗祠,雕刻工藝十分精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水口殿
應界坑村的“水口殿”位於應界坑村村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靠村裡面栽有一棵楊柳,外邊栽有一棵石榴,寓意:“出門春風送暖柳,回家金杏滿樹紅。”
應界坑村大屋
“大屋”位於應界坑村應二村部分,是應界坑村非常少有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建築,規模宏大,歷史久遠,相傳有200餘年的歷史,是應界坑村的建築代表。其占地面積之大讓人稱奇,周圍鋪滿巨大的石階,大屋的建築整體呈現出一種對稱之美,建築規劃合理,配有水井,魚池,門台,園圃,樹林,廁所等各部分,見證了應界坑村輝煌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應界坑古代建築師高超的建築工藝,古代應界坑的富饒。大屋風水極佳,人傑地靈,世世代代名人云集。

歷史人物

麻天英
麻天英(1910-1944),號漫雲,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5年開始接受革命先烈謝文錦的馬列主義教育。1928年開始參加農民運動,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後任支部書記,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1930年5月編入紅十三軍一團,參加攻打處州、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9月28日在天堯家中主持召開黨員幹部會議,被國民黨縣中隊周新潘部包圍,僥倖逃過一劫。1930年冬,紅軍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活動。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正式編制序列里,有紅十三軍的番號,在紅十三軍中有一名多才多藝的紅十三軍秀才,那就是在紅十三軍戰士中威望很高的麻天英。從村民口中得知,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的麻天英,1930年編入紅十三軍一團,參加攻打處州、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1930年冬,紅軍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活動,麻天英把他由他製作、保管、使用的“中國浙南紅軍十三軍游擊隊”石質印章交給妻子保管,並說:“人可犧牲,印不可遺失,更不能落入敵人手中。”這枚紅色印章一直保管至1953年交給政府,現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館。
1938年,黨的西楠溪中心區委成立後,他重新聯繫上黨組織,執行黨的“隱蔽精幹”方針。1941年奉黨組織指派做國民黨杭州市市長、杭縣縣長的策反工作,並在杭縣開辦一個被服廠,製作被服支援新四軍抗日。在1944年抗日戰爭即將勝利時刻,年僅35歲的麻天英,突然病故。
麻岩生
麻岩生(1911-1949),號傑夫,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8年元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率部攻打黃村甌鹽公所。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應界坑開展革命工作。1949年9月10日早晨在家被浙南綏靖軍第六支隊呂煉榮部包圍,遭槍殺。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94年12月30日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浙烈字第009617號)。
麻信教
麻信教(1896-1930),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應界坑農民暴動隊隊長,1929年11月編為浙南紅軍游擊隊,1930年參加黃南戰役,黃皮寺戰役,處州戰役。同年5月編入浙南紅十三軍第一團一連,任指導員,並率部攻打碧蓮警察局、平陽縣城、仙居縣一都,西溪甌渠、黃巖縣烏岩頭等戰役。1930年9月28日在應界坑老紅軍麻天堯家樓上參加地下黨負責人麻天英召開的紅十三軍黨員幹部會議,不幸被國民黨縣中隊周新潘部、應坑救鄉團武裝包圍,在突圍時被捕,當天在押解途中被反動派武裝槍殺在應界坑塘下嶺四方岩邊,壯烈犧牲,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3月28日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浙烈字第009267號)。
麻時發
麻時發(1888-1930),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9年參加紅軍武裝隊伍,同年11月1日參加攻打昆陽警察局,消滅浙保四團部分反動武裝和昆陽明岙反動地主潘統旺、胡秀庭的武裝。1930年參加攻打處州、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1930年9月5日,在仙居一都戰役中,與土匪周老八反動武裝激戰中壯烈犧牲。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3月28日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浙烈字第009261號)。
麻朝岩
麻朝岩(1905-1930),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9年參加紅軍武裝組織,1930年參加攻打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1930年10月27日犧牲於應界坑紅軍據點,年僅26歲。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3月28日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浙烈字第009263號)。
為累當親,為交當信;為家當簡,為學當勤;
毋悖孝悌,毋行詭詐;毋富欺貧,毋強凌弱;
無敗人倫,無作盜賊; 無好爭訟,無惰農業;
無起害心,無憤善事;無言是非,無生橫禍;
小善莫忽,小惡莫為;凡此數者,鹹宜勉之。
麻氏族訓
一親父子,二友兄弟,三和夫妻,四教子孫,五睦宗族,六交朋友,七姻外戚,八務本業,九恤鄰里,十尊國法,十一崇禮儀,十二守規誡;
麻氏家訓
(一)個人篇
心術不可得罪天地,言行皆當無愧於聖賢。曾子之三省勿忘,程子之中箴宜佩。持躬不可不謹嚴,臨財不可不廉介;處事不可不決斷,存心不可不寬厚。盡前行者地步窄,向後看者眼界寬。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方見手段。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能改過則天地不怒,能安分則鬼神無權。讀經傳則跟柢深,看史鑑則議論偉。能文章則稱述多,蓄道德則福報厚。
(二)家庭篇
欲造優美之家庭,須立良好之規則。內閭外六整潔,尊卑次序謹嚴。父母伯叔敬歡愉,妯娌弟兄和睦友愛。祖宗雖遠,祭祀宜誠。子孫雖愚,詩書須讀。娶媳求淑女,勿計壯奩。嫁女擇佳婿,勿慕富貴。家富提攜宗族,置義塾與公田。歲飢賑濟親朋,籌仁漿與義黍。勤儉為本,自必豐亨。忠厚傳家,乃能長久。
(三)社會篇
信交朋友,惠普相鄰。恤寡矜孤,敬老懷勸。救災周急,排難解紛。修橋路以利從行,造河船以濟眾渡。興啟蒙之義塾,設積穀之社倉。私見盡要剷除,公益概行提倡。不見利而起謀,不見財而生嫉。小人固當遠,斷不可顯為仇敵。君子固當親,亦不可曲為附和。
(四)國家篇
執法如山,守身如玉,愛民如子,去蠹如仇。嚴以奴役,寬以恤民。官肯著意一分,民受十分之惠。上能吃苦一點,民沾萬點之恩。利在一身勿謀也,利在天下者必謀之。利在一時者固謀也,利在萬世者更謀之。大智興邦,不過集眾思;大愚誤國,只為好自用。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廟堂之上,以養正氣為先。海宇之內,在養元氣為本。務本節用則國富,進賢使能則國強。興學育才則國盛,交鄰有道則國安。
紅色革命老區
應界坑是革命老區,幾十位革命志士為追求真理,解放人類,拋頭顱,灑熱血,為黨為人民為家鄉做出可歌可泣的業績。
中國工農紅軍的正式編制序列里,有紅十三軍的番號,在紅十三軍中有一名多才多藝的紅十三軍秀才,那就是在紅十三軍戰士中威望很高的麻天英。從村民口中得知,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的麻天英,1930年編入紅十三軍一團,參加攻打處州、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1930年冬,紅軍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活動,麻天英把他由他製作、保管、使用的“中國浙南紅軍十三軍游擊隊”石質印章交給妻子保管,並說:“人可犧牲,印不可遺失,更不能落入敵人手中。”這枚紅色印章一直保管至1953年交給政府,現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館
應界坑村地圖
1938年,黨的西楠溪中心區委成立後,他重新聯繫上黨組織,執行黨的“隱蔽精幹”方針。1941年奉黨組織指派做國民黨杭州市市長、杭縣縣長的策反工作,並在杭縣開辦一個被服廠,製作被服支援新四軍抗日。在1944年抗日戰爭即將勝利時刻,年僅35歲的麻天英,突然病故。
除他外,應界坑的麻岩生、麻信教、麻時發、麻朝岩為革命事業犧牲了生命。每一位犧牲的烈士,都有著一段驚天地、泣鬼神的經歷。而麻國仁、麻進地等都為解放事業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算盤村”到“文化用品專業村”
上個世紀80年代,應界坑集聚了多家算盤作坊,80年代、90年代初期幾乎家家有製作算盤的好手。90年代中後期,隨著國家經濟轉型發展,應界坑的創業者又及時調整經營思路,開始在全國各地開店銷售文化用品,實現從生產型向行銷型轉變。當前,應界坑人在浙江、江蘇、上海、山西開設的文化用品銷售公司和商店已達60多家,年產值3個多億,已成為華東地區名副其實的“文化用品專業村”。
二百多年歷史的麥芽糖
應界坑村製作麥芽糖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以往每當過年時,家家戶戶都會有做,也有外地的顧客前來購買。
村民麻保羅說,製作麥芽糖凌晨4點鐘就要開始忙碌起來了,製作的過程大概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先將小麥浸泡後讓其發芽到三四厘米長,取其芽切碎待用,然後將糯米洗淨燒熟後與切碎的麥芽混合等多道工序。熬好之後,還有一道拉扯的工序,極具看頭,取出糖塊,套入絞架的木棍中,用手和棍棒將糖塊一次次地進行反覆的拉、絞、扯,以便於空氣進入,從而使糖塊膨脹並變得疏鬆。麻保羅稱:“拉扯這道工序要乘著糖塊還有餘熱時進行,不然等到糖塊完全冷卻後就拉扯不動了。”糖塊通過不停地拉扯,直至顏色由琥珀色慢慢變成黃白色後,便成了人們平時食用的香甜可口的麥芽糖。
將拉制好的麥芽糖取下來,用剪刀剪成一粒粒糖粒,即可食用。麻保羅稱這製作過程看起來簡單,但要做出優質的麥芽糖,全靠幾十年來摸索總結的經驗。應界坑村麥芽糖用糯米、芝麻、麥芽、花生等天然原料製成,屬綠色食品。同時,它又是一種低甜度的澱粉糖,食用者不必擔心發胖,有抗齲齒、潤肺止咳的功效。現今正是製作麥芽糖的好時機,應界坑的村民家家戶戶都正在製作呢,不妨在空閒時去那裡看看亂彈嘗嘗麥芽糖。

經濟狀況

應界坑村經濟社會得到穩步較快發展,土特產有麥芽糖,田魚乾等。應界坑村製作麥芽糖已有二百多年歷史,在永嘉小有名氣。麥芽糖使用糯米、芝麻、麥牙、花生等天然原料,屬綠色食品。

科教文衛

應界坑村有國小一所——應界坑國小,現任校長陳光服,學校校風嚴謹,人才輩出。
多年來,應界坑國小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他們中很多人進入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浙江師範大學寧波大學溫州醫學院等著名高校及研究所深造,並獲得了學士碩士博士學位,從事IT軍隊教育零售經商醫療衛生等各行各業,為社會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溫州亂彈演習所
溫州亂彈演習所位於應界坑文化中心,於2007年11月27日在該縣有關部門的牽頭下,正式掛牌成立溫州亂彈傳習所。近年來,也在積極開展文明村創建,村風村貌有了很大的改善。
應界坑村戲風興盛,2005年,有四個劇團活躍各地。自清朝末年起,村民自行組織的“三月班”便活躍在溫、麗、台三市的廣大農村山區。亂彈是中國傳統地方戲中的一大劇種。唱腔高昂粗朴,念白由溫州話、國語結合而成,在永嘉曾盛極一時。
“亂彈”是中國傳統地方戲的一大劇種,浙江有紹興、金華和溫州三大亂彈。“溫州亂彈”始於清代乾嘉年間,是南戲故鄉溫州如今僅存的本土劇種,唱腔高昂粗朴,念自由溫外l話和國語結合而成。村里只剩下老老小小,然而,即便是山路上偶遇的某個村民,都能為你哼上幾句亂彈。
應界坑村中戲風濃郁。全村3000多人中有350多人專門從事“亂彈”戲曲。過去無論大人小孩,不管閒時忙時都能哼上一兩句。村中現在還保有五座古戲台,時常會有亂彈劇演出。每年農曆六月十五傳統廟會,村里都會邀請亂彈劇團演三天三夜大戲,而在外地工作、經商的村民,無論多遠都要回來與親人團聚看戲,比過年還熱鬧。如今村里擁有6個劇團,其中5個是以演溫州亂彈為主,兼唱京劇的劇團,1個是木偶劇團。他們長年奔忙在溫州周邊、浙閩交界的各個城市和鄉村,每個劇團每年都有400場次左右的演出,逢年過節時,更是常常忙得趕場。
該村自籌資金建立的村文化中心和溫州亂彈紀念館已經竣工,將在元旦那天舉行落成儀式。應界坑藝人麻福地說,在文化中心的另一側是溫州亂彈傳習所、紀念館,以後傳習所成員就可在此辦公、共同探討亂彈傳承問題。
近幾年應界坑在溫州亂彈藝術的繼承和發展上取得喜人的成果,2008年8月,應界坑藝人麻福地、麻國平參加全國演唱比賽,分別獲菊花金獎、荷花金獎。鄉土天籟之音唱響北京,震動全國,引起了中國文學界、文藝界的高度關注。2008年應界坑為浙江省文化建設示範點和浙江省文化示範村。2009年,應界坑溫州亂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所 長:麻福地;
副所長:麻富周 麻正祥 麻世才;
傳承人:麻富慶 麻金鐘 麻靈芝 麻榮滔 麻碎蓮 麻國榮 麻建山 麻建浩;
關於溫州亂彈
溫州亂彈是地方劇種,以唱正反亂彈腔為主,有兼有崑曲高腔徽調灘簧時調等多種聲腔,因流行在溫州地區,故名“溫州亂彈”,建國後改稱“甌劇”。相傳,明末清初,在永嘉一帶的農村,有種半職業的班子,農閒結班作戲,農忙則落田務農,俗稱“三月班”。上演的戲文有《趕子倒鍋》、《浪子踢球》、《馬蹄炮》等亂彈小戲。直到清乾隆年間,發展為擁有八十四本大戲和眾多小戲的職業班社,一直至今。其曲調豐富,有民歌風,長於抒情。劇目大多取材於民間故事與歷史故事,愛憎強烈,忠奸分明。唱白為溫州方言加上北京話的混合語,俗稱“亂彈白”。另外,甌劇的臉譜也有自己的特色,如一字眉,手形臉,以及神話中的鯉魚臉 、鳥臉、虎臉、龍臉等,都是惟妙惟肖,有獨特的創造。再加上詞句通俗,表演細膩,形成了樸素、清新的風格,受到了民眾的歡迎。現有溫州市甌劇團仍堅持演出亂彈諸戲。
甌劇已有三百多年歷史,較有影響的傳統劇目有《高機與吳三春》、《陽河摘印》以及創作的現代戲《東海小哨兵》等。甌劇的音樂除亂彈外,還有高腔、崑曲、徽戲、皮黃等劇種的唱腔曲調,十分豐富多彩。甌劇唱腔分“正亂彈”和“反亂彈”;正亂彈主要曲調有[慢亂彈]、[二漢]、[玉麒]、[流水]、[小桃紅]等;反亂彈有[錦翠]、[洛梆子]、[反流水]、[反緊板]等。
溫州是宋代南戲的發源地。明代以後,高腔、崑腔流行於浙江南部,明末清初,溫州的戲班以演唱高腔和崑腔為主,亂彈腔傳入後,逐漸兼唱“高”、“昆”、“亂”。當時溫州一帶農村流行一種半職業性的“三月班”,農閒時結班做戲。農忙時務農。這種班社起初僅有八個演員,只能演出《浪子踢球》、《賣胭脂》等小戲,在演出角色較多的劇目時,則採取跑角、兼角辦法。後逐漸發展成為職業性班社。清代中葉,溫州的戲班又吸收了徽調、灘簧和時調,逐漸發展成為多聲腔的劇種,並出現規模較大的職業班社。但此時演唱崑腔、高腔者漸少,而以亂彈腔“正亂彈”、“反亂彈”為主。
據史料考證,溫州一帶最早的亂彈班是以洪全本為班主的“老錦秀”班,成立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老錦秀班是具多種聲腔而以亂彈腔為主的班社,能演八十四本大戲,成為後來溫州亂彈固定的傳統劇目。清嘉慶(1796-1820)年間,班社有日秀、三星、小春花、八永義等。
道光(1821-1850)時,溫州一帶商業、手工業更加繁榮,人口激增,班社一度發展到三十餘個,主要班社有新益奇、竹馬歌、老同慶、新聯奇、新同慶、大三異、大吉慶、小同慶等。活動區域除浙南的溫州、台州(治今臨海)、處州(轄今浙江麗水、縉雲、青田、遂昌、龍泉、龍和等縣)外,還遠及閩北、贛東北等地,相當繁盛。
宣統二年(1910)後,京劇開始在溫州流行,溫州亂彈開始衰落。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部分班社解體,致使溫州亂彈一蹶不振,到40年代,僅存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個班社。建國後,有關部門將老鳳玉、新鳳玉、勝鳳玉三個班社合併組成勝利亂彈劇團。1950年後又先後成立“更新”、“紅星”等班,1955年合併為溫州亂彈劇團。1959年溫州亂彈更名甌劇,溫州亂彈劇團也改稱為溫州地區甌劇團。

基礎設施

公路現已竣工,應屆坑村交通便利,歡迎各地企業參加應屆坑村相關產業的投資,特別是竹筍,麥芽糖,田魚乾等特產。

旅遊資源

新殿
新殿是應界坑集朝拜,集會,慶祝,演戲,表演於一體的會所,在應界坑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每年農曆六月十五,應界坑都會舉辦有當地特色的傳統廟會節日,而社戲的演出地點就在村口的大聖宮(主祀齊天大聖)。
麻氏大宗
應界坑“麻氏大宗”修繕於2011年,現在是集文化傳播,戲曲演奏,會議召開,政策宣傳,運動娛樂,祖宗祭祀於一體的多功能場所。
天坑垟山塘
天坑垟山塘位於永嘉縣應坑鄉應一、應二村,壩址以上集雨面積為0.91平方千米,主流長1.26km,總庫容9.46萬立方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的山型山塘。山塘灌溉農田面積600畝。其下游有應一、應二二個村莊、康莊公路、通訊及輸電線路等。
三官爺亭
三官爺亭位於溫州亂彈演習所附近,建於1803年,有200多年的歷史,2004年被列入永嘉縣文物保護點。歷史悠久,上四石宗祠,雕刻工藝十分精緻,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水口殿
應界坑村的“水口殿”位於應界坑村村口,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靠村裡面栽有一棵楊柳,外邊栽有一棵石榴,寓意:“出門春風送暖柳,回家金杏滿樹紅。”
應界坑村大屋
“大屋”位於應界坑村應二村部分,是應界坑村非常少有的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建築,規模宏大,歷史久遠,相傳有200餘年的歷史,是應界坑村的建築代表。其占地面積之大讓人稱奇,周圍鋪滿巨大的石階,大屋的建築整體呈現出一種對稱之美,建築規劃合理,配有水井,魚池,門台,園圃,樹林,廁所等各部分,見證了應界坑村輝煌的發展歷程,同時也見證了應界坑古代建築師高超的建築工藝,古代應界坑的富饒。大屋風水極佳,人傑地靈,世世代代名人云集。

歷史人物

麻天英
麻天英(1910-1944),號漫雲,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5年開始接受革命先烈謝文錦的馬列主義教育。1928年開始參加農民運動,5月參加中國共產黨後任支部書記,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1930年5月編入紅十三軍一團,參加攻打處州、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9月28日在天堯家中主持召開黨員幹部會議,被國民黨縣中隊周新潘部包圍,僥倖逃過一劫。1930年冬,紅軍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活動。
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正式編制序列里,有紅十三軍的番號,在紅十三軍中有一名多才多藝的紅十三軍秀才,那就是在紅十三軍戰士中威望很高的麻天英。從村民口中得知,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的麻天英,1930年編入紅十三軍一團,參加攻打處州、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1930年冬,紅軍化整為零轉入地下活動,麻天英把他由他製作、保管、使用的“中國浙南紅軍十三軍游擊隊”石質印章交給妻子保管,並說:“人可犧牲,印不可遺失,更不能落入敵人手中。”這枚紅色印章一直保管至1953年交給政府,現珍藏在浙江省博物館。
1938年,黨的西楠溪中心區委成立後,他重新聯繫上黨組織,執行黨的“隱蔽精幹”方針。1941年奉黨組織指派做國民黨杭州市市長、杭縣縣長的策反工作,並在杭縣開辦一個被服廠,製作被服支援新四軍抗日。在1944年抗日戰爭即將勝利時刻,年僅35歲的麻天英,突然病故。
麻岩生
麻岩生(1911-1949),號傑夫,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8年元旦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4月率部攻打黃村甌鹽公所。抗日戰爭勝利後,返回應界坑開展革命工作。1949年9月10日早晨在家被浙南綏靖軍第六支隊呂煉榮部包圍,遭槍殺。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94年12月30日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浙烈字第009617號)。
麻信教
麻信教(1896-1930),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任應界坑農民暴動隊隊長,1929年11月編為浙南紅軍游擊隊,1930年參加黃南戰役,黃皮寺戰役,處州戰役。同年5月編入浙南紅十三軍第一團一連,任指導員,並率部攻打碧蓮警察局、平陽縣城、仙居縣一都,西溪甌渠、黃巖縣烏岩頭等戰役。1930年9月28日在應界坑老紅軍麻天堯家樓上參加地下黨負責人麻天英召開的紅十三軍黨員幹部會議,不幸被國民黨縣中隊周新潘部、應坑救鄉團武裝包圍,在突圍時被捕,當天在押解途中被反動派武裝槍殺在應界坑塘下嶺四方岩邊,壯烈犧牲,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3月28日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浙烈字第009267號)。
麻時發
麻時發(1888-1930),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9年參加紅軍武裝隊伍,同年11月1日參加攻打昆陽警察局,消滅浙保四團部分反動武裝和昆陽明岙反動地主潘統旺、胡秀庭的武裝。1930年參加攻打處州、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1930年9月5日,在仙居一都戰役中,與土匪周老八反動武裝激戰中壯烈犧牲。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3月28日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浙烈字第009261號)。
麻朝岩
麻朝岩(1905-1930),永嘉縣碧蓮鎮應界坑人,1929年參加紅軍武裝組織,1930年參加攻打平陽、縉雲縣城、仙居一都等戰役。1930年10月27日犧牲於應界坑紅軍據點,年僅26歲。浙江省人民政府於1986年3月28日批准追認為革命烈士(浙烈字第009263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