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王城(應昌路)

魯王城

應昌路一般指本詞條

魯王城(亦稱應昌路)是元代弘吉剌部興築的城郭,城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騰旗達里諾爾西南的達爾罕蘇木。依山面湖,地勢雄固,山環水抱,幽靜神秘,山青水碧,景色宜人。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魯王城
  • 城址: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
  • 地位: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亦稱應昌路
介紹,歷史,興衰,建築,遺址保護規劃,相關的詩,附近旅遊景點,

介紹

魯王城是元代弘吉剌部長興築的城郭,城址在今克什騰旗達里諾爾西南的達爾罕蘇木。弘吉剌,或譯作弘吉列、翁吉剌、雍吉烈等,複數譯作翁吉剌歹、瓮吉剌惕等。弘吉剌部是蒙古高原上的一大部落,最初遊牧地在今呼倫貝爾地區的根河、得爾布爾、額爾古納河流域。後來,因為這片地區分封給了成吉思汗之弟拙赤哈撒兒,所以對弘吉剌部另行賜給封地。《元史.列傳第五.特薛禪》記載:特薛禪,姓孛思忽兒,弘吉剌氏,世居朔漠。本名特,因從太祖起兵有功,賜名薛禪,故兼稱特薛禪。女曰孛兒台,太祖光翼聖皇后…子曰按陳…子斡陳…子冊陳…子納陳…
魯王城遺址魯王城遺址
元史》說明,特薛禪原住呼倫貝爾草原的額爾古納,協從成吉思汗起兵,其女為成吉思汗的原配夫人。
1214年,成吉思汗在達里諾爾湖駐軍,將賽罕壩、達來諾日、熱水塘以北,西拉沐淪河以南至圍場北部分封給特薛禪的兒子們。

歷史

1214年成吉思汗在進攻金王朝時駐在迭蔑可兒,即今達里諾爾北面錫林浩特市以東的失兒古魯河一帶,便下令將今錫林郭勒盟的東北部、赤峰市的西北部一帶分賜給弘吉剌部特薛禪後代按陳、冊、火忽、唆魯火都等4人。
成吉思汗家族所在的乞額部與弘吉剌世代都是姻親關係,成吉思汗父親也速該稱弘吉剌部長特薛禪為親家。少年時代的鐵木真就與特薛禪之女孛兒帖定了親,數年後便娶了孛兒帖,後來尊稱為太祖光獻翼聖皇后。蒙古汗國建立初期,特薛禪之子按陳、火忽為首的弘吉剌部軍隊,為成吉思汗家族依靠的一支重要力量。蒙古軍進攻金王朝時,弘吉剌部與亦乞列思部、兀魯兀惕部、忙冗惕部組成了著名的“五投下”,所向披靡。由木華黎統率的探馬赤軍中,就有弘吉剌部按陳率領的三千騎兵。1237年蒙古窩闊台汗正式頒布聖旨:“弘吉剌氏生女,世以為後;生男,世尚公主。”確立了弘吉剌部與元朝皇室的世婚關係,受到種種殊遇,享有很多特權
弘吉剌部在中原地區還有分封的食邑,在行政上有管轄權力,在經濟上享有收取賦稅田租等特權,通過任命自薦的官吏、建立官府,進行有效的統治。但作為弘吉剌部的根據地,仍然是在其封地內,可以興築城郭、任命官吏、管領軍隊和百姓。先後興築了應昌路和全寧路兩座城郭,分別作為夏季和冬季的住所。
1270年(至元七年)弘吉剌部斡羅陳萬戶和其把囊家真公主請求在其封內興築城郭。1270年動工興建,建成後賜名為應昌府,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升為路。斡羅陳萬戶,特薛禪曾孫、按陳之孫、納陳之子,所尚公主有3人,先尚完澤公主,完澤公主死後,又尚囊家真公主。囊家真公主為世祖忽必烈之女,因此興築應昌城的工程,在朝廷的支持下,很快就完工了。囊家真公主後改嫁給斡陳弟帖木兒,再嫁給帖木兒弟蠻子台。成宗即位時,封蠻子台為濟寧王,囊家真為魯國大長公主。《元史.諸王表》中記蠻子台由濟寧王進封為魯王,但未記載時間,本紀和傳令也沒有記載。《元史》記載封為魯王的有:帖木兒長子、按孫之孫雕阿不剌,封於1307年(大德十一年);雕阿不剌之子阿里嘉世利,1311年(至大四年)襲封;雕阿不剌之弟桑哥不剌,1334年(元統二年)由鄲安王進封;馬某沙約在1354年(至正十四年)之前就已封為魯王。弘吉剌部自建立應昌城後,至少有4位首領都封為魯王。因此又稱應昌城為魯王城。
元王朝為了加強對各投下的控制,在各投下領地內設定與全國行政系統相應的統治機構,應昌城先設府,後改為路,屬於下等路,設定達魯花赤、總管等官職。在各投下所轄的城郭內,還設定有王傅府,實際上是由投下領地內的怯薛執事官演變下來的,負責管領封地內的一切事務。《元史》中只有應昌路記載了王傅府下屬機構和人員情況,包括管領錢糧稅收的錢糧都總管府、管理不屬於國家戶籍人口的怯憐口都總管府,以及管領人匠、鷹坊、軍民、軍站、營田、稻田、煙粉等的官署,總計有官署四十餘個,官員共七百餘人,可見其機構的龐大。這種封建領地內的統治機構,具有很大的獨立性和自立性,如處理官司不當,也要受到朝廷的按問。

興衰

魯王城興築在達里諾爾西南岸邊的平灘上,有一條小河自城南面流過,注入達里諾爾。這是一處富饒美麗的夏季牧場,夏日水清草茂,牛羊撤滿了草原,在此瞭覽湖光山色、飽覽草原風情,別有一番情趣。元人楊允孚詠應昌城詩云:“東城無樹西起風,百折河流繞塞通。河上驅車應昌府,月明偏照魯王宮。”對魯王城的地理環境、魯王府的建築,真實而生動地描繪出來。
在元代,應昌路與大寧路、全寧路同為塞北三大歷史名城。路是元代僅次於行省的第二等地方行政區劃。
1368年元順帝妥歡帖睦爾退出大都,宣告元王朝的滅亡。元順帝先退至上都,第二年又退至應昌府,仍繼續奉元朝正朔,執行既定的政策,史稱為北元。1370年(至正三十年)四月,元順帝病逝於應昌,由其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改元宣光,同年五月,李文忠率軍直襲北元朝廷所在地應昌路,攻入城中,愛猷識理達臘逃往和林。愛猷識理達臘待明兵退回後,又一度占據了應昌城。1378年卒,由其子脫古思帖木兒繼位,改之天元。在明王朝軍隊的打擊下,北元勢力只得遠退至漠北蒙古高原,應昌被明軍設定應昌衛,宣德以後此城被廢棄。

建築

應昌城城牆用土夯築,現今殘高3至5米,下寬10米,頂寬2米,城垣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800米,東西寬650米。在東、南、西三面城牆中部開設城門,並加築有瓮城。城內南部為街區。自南門內為一條南北向大街,以南街為中軸,在其東120米、西220米處,各有一條與南街平行的大街。自東門至西門之間為東西向大街,此街南120米處,又有一條東西橫街與之平行。這幾條街道十字相交,將城內南部劃分為8個街區,在東門內路南的街區東南隅有一處大院,在此院內殘存有“應昌路新建儒學記”碑額一塊,此院應是儒學遺址。城內其他街區內也見有一些大院落,主要是作坊寺廟和居民。城內北部中央,即在東西大街的北面為一座大型院落,土築圍牆殘高約1米,南北長240米,東西寬220米,東、南、北三面圍牆正中設門,南門址豁白寬約20米,只有石柱礎,應是一座宏偉的門址。院內大型建築物共三進,都建築在高1.5米的台基上,前殿長寬各30米,中殿長寬各70米,後殿長寬各30米,各殿址上整齊布置有石柱礎,其中中殿址上的石柱礎為覆蓮瓣花紋,宮殿兩側對稱布置有亭樹建築基址各5處,最後一排為平房基址和北門殿址。這座院落應是應昌路總管府遺址
在這座大院落的東北方,另有一座長方形的院落,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50米,殘牆高1.5米,南牆正中開門,院內建築物共三進,在第一、二進之間加築有迴廊,形成大院中的小院。後院正中為院內主要建築址,東西兩側還建有配殿及亭台遺址。這座院落的南牆與大院落後殿呈一條線,就是較大院落後退了不少,應是王傅府遺址。城內西北隅還有一處大院,只築有東、南兩面圍牆,其西、北兩培則是利用城牆,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180米,東西寬約130米。南牆正中開門,院內建築物有三進,第一、二進之間建有迴廊,第三進建築平面如品字形,在第二、三進建築址之間,東、西對稱布局有亭台建築址各1處。在這座院內,曾見有玲瓏石、黃綠兩色琉璃瓦件等殘片,反映這處建築物為蒙古貴族所居的魯王府遺址。城址南門外,分布有一條寬約10米,長400米的大街,大街兩側分布許多小型建築址,應是魯王府所屬百姓居住地帶。城址西面的小山上,有覆缽式石塔l座。城址東南方的達里諾爾南岸的小山,元代名叫曼陀山,山下建有龍興寺,寺廟已倒塌,現存有石碑通,漢字楷書十分清楚,字型工整,記該寺建於1325年(泰定二年)。

遺址保護規劃

為加強應昌路(魯王城)遺址保護,赤峰市和克什克騰旗文化局積極組織專家制訂了遺址保護規劃。作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與元大都(今北京)、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昭乃門蘇木)同處南北垂直線上的北元首都,將得到為期17年、耗資2億多元的有計畫保護。根據北京建工學院設計的保護規劃,古城及周邊50平方公里的範圍將受到不同程式的規劃保護,這對於這座草原名都的本體及環境風貌,將產生重要的作用。
專家認為,北京建工學院設計的元代應昌路遺址的保護規劃圖文並茂,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符合國家、自治區文物政策法令,利用17年時間完成對文物本體的保護,考古研究與生態建設等多項內容,科學合理,對於保護應昌路遺址具有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相關的詩

關於魯王城,清鹹豐九年恩科舉人(翁牛特旗人)趙玉豐(字藍士號庚伯)有《烏丹城懷古》詩曰:
大元王氣起開平,北建雄藩館帝甥。
四面樓台公主第,萬家燈火魯王城。
當年戰壘巡刁斗,此日荒田拾破鐺。
落馬河邊重回首,滿山禾黍自縱橫。
元代詩人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寫道:
東城無樹起西風,百折河流繞塞通。
河上驅車應昌府,月明偏照魯王城。

附近旅遊景點

赤峰 達里諾爾湖 勃隆克沙漠 貢格爾草原 達里湖 烏蘭布統 林東 曼陀山莊 巴林右旗巴林蒙古部落 巴林左旗召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