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踝關節不穩定中平衡缺陷的中樞性調節機制研究

《慢性踝關節不穩定中平衡缺陷的中樞性調節機制研究》是依託復旦大學,由華英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慢性踝關節不穩定中平衡缺陷的中樞性調節機制研究
  • 依託單位:復旦大學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華英匯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平衡缺陷在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病理機制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具體調節機制尚未明確。我們的前期工作顯示:踝外側副韌帶損傷加重平衡缺陷,手術修補外側副韌帶可以改善平衡缺陷;在進行特定噪聲直接刺激後,平衡缺陷也可以得以改善。此外,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平衡缺陷還可能和大腦前運動輔助區的激活相關。這些結果提示我們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平衡缺陷可能同時存在局部(踝關節)和中樞性(大腦)調節機制。本研究擬進一步採用平衡測試、功能核磁共振、腦電圖及近紅外光譜腦功能成像等技術,辨別平衡缺陷中樞性調節機制的關鍵環節,並在利用手術、康復訓練、特定噪聲刺激等不同方法進行特定干預後,在體評價這些措施對大腦功能的影響,探討該中樞性調節機制的具體作用機理。本研究有助於建立並證實慢性踝關節不穩定中平衡缺陷的中樞性調節機制假說,完善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損傷、治療及預防機制,並為發展更有效的踝關節不穩定治療方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驗基礎。

結題摘要

慢性踝關節不穩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CAI)是臨床最常見的運動相關性損傷之一。儘管現有保守和手術治療方法獲得了良好的療效,但仍有部分CAI患者由於殘留不穩感而不能重返運動。平衡缺陷是導致這種功能缺陷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首先採用體檢輔助診斷CAI,然後採用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超聲對踝關節外側副韌帶損傷進行精確診斷及分型,並採用平衡測試系統對CAI患者進行平衡功能檢測,並在噪聲刺激和康復訓練後進行平衡功能檢測,對康復訓練後的腦功能進行腦電和近紅外光譜腦功能檢測。同時我們採用腦功能MRI等方法進行中樞腦功能評估,然後進行手術治療,並隨訪評價臨床療效,將其與術前指標進行相關性分析,從而探討中樞神經系統對CAI可能的作用和機制。我們的研究發現:(1)和常規的體檢相比,反前外側抽屜試驗(reverse anterolateral drawer test, RALDT)能更精確及更敏感的診斷CAI;(2)踝關節前距腓韌帶(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ATFL)損傷可以基於超聲表現分為6種亞型;(3)基於MRI圖像可以發現在CAI患者中,距骨存在內旋,ATFL與後距腓韌帶(pos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PTFL)的夾角可以作為診斷CAI的輔助指標;(4)CAI存在前庭功能傳入能力下降,並可能與平衡缺陷相關,但短時的噪聲刺激並不能改善CAI受試者的平衡功能;(5)背側前扣帶回(dorsal anterior cingulum, dACC)可能是CAI中關鍵中樞性調控區域;(6)12周的康復訓練可以改善CAI平衡功能,但基於腦電或近紅外光譜結果的腦功能未見明顯變化;(7)關節鏡手術方式、合併跗骨竇綜合症或小直徑軟骨損傷等因素不影響CAI患者接受檢測的同質性。我們的研究為CAI研究的同質性篩選提供了詳細的界定,對CAI中平衡缺陷的腦功能改變及與治療後相關性進行了深入探討,為進一步明確CAI病理機制,開發新的治療方式提供了良好的理論支持和實驗基礎,也為研究運動損傷的中樞調節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和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