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扭轉

慢性胃扭轉:①在胃囊部位有兩個液平面,胃倒轉,大彎在小彎之上,責門和幽門在同一水平面上;②胃黏膜皺襞可見扭曲或交叉。

基本介紹

  • 別稱:慢性胃扭轉
  • 常見發病部位:胃部
  • 常見症狀:胃疼、胃酸、胃抽筋
臨床表現,疾病治療,針灸治療,中藥治療,疾病預防,疾病護理,

臨床表現

慢性胃扭轉比急性胃扭轉多見,可無症狀,有些症狀是由於同時存在的上腹部疼痛,進食後可誘發疼痛發作,同時伴有嘔吐或上腹膨脹。部分患者可有出血。

疾病治療

針灸治療

慢性胃扭轉:屬肝胃不和者,選合谷穴、太沖穴和天樞穴用瀉法,足三里穴和中脘穴用補法;脾胃虛寒者,加脾俞穴、胃俞穴用補法,或加艾灸;中焦氣滯,脾胃不和者,取雙側足三里穴、天樞穴和中脘穴。針刺方法:每日1次,留針30 min,10次為一療程。

中藥治療

1.氣滯血瘀:症見上腹部脹悶疼痛,痛如針刺,夜間尤甚,痛處拒按,伴大便滯澀或有黑便,舌質紫暗或有瘀點,脈弦。由於氣滯血瘀,胃腑痹阻所致。治宜理氣活血,化瘀通絡。方用手拈散加減。
處方:柴胡10 g,元胡10 g,制沒藥10 g,五靈脂10 g,香附10 g,白芍10 g,大黃6g,三七粉3g(分次沖服),川楝子10 g。
2.脾胃虛弱:症見脘腹脹滿疼痛,食後更甚,嘔吐吞酸,不思飲食,精神委靡,面色萎黃,伴氣短、頭暈、乏力,舌淡苔白,脈細弱。由於脾氣不足,胃腑扭轉,胃失和降所致。治宜補中益氣,降逆和胃。方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加減。
處方:黨參10 g,白朮10 g,茯苓10 g,陳皮10 g,當歸10 g,白芍10 g,柴胡10 g,厚朴10 g,大棗6g。
3.肝胃不和:症見胃脘自覺脹滿疼痛,多因抑鬱、惱怒或進食加劇,噯氣頻繁,有時噁心、乾嘔,泛酸,伴胸脅脹痛、胸悶善太息,舌紅,苔薄,脈弦。由於肝氣犯胃,氣機阻滯,升降失常所致。治宜疏肝和胃,行氣降逆。方用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加減。
處方:柴胡10 g,枳殼10 g,白芍10 g,香附10 g,青陳皮各10 g,木香6g,砂仁3g,焦三仙各10 g。
4.寒熱互結:症見上腹部疼痛脹滿,遇寒、進食更甚,嘔吐後稍輕,呃逆頻作,口乾欲飲,飲後即吐,大便不通,小便色黃,舌紅,苔白膩或黃膩,脈沉弦。由於寒熱互結,胃失和降所致。治宜辛開苦降,和胃降逆。方用半夏瀉心湯加減。
處方:‘半夏10 g,黃芩10 g,乾薑6g,黨參10 g,黃連6g,木香6g,陳皮10 g,厚朴10 g,竹茹10 g。

疾病預防

預防本病的預防應積極治療原發病,解除病因及誘發因素是預防胃扭轉發病的關鍵。保持穩定、樂觀的情緒,避免焦慮、精神緊張等不良情緒的影響。飲食方面定時定量,不過飲過飽,忌冷飲及刺激性食物。平時應堅持體育鍛鍊及力所能及的勞動,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的發生。

疾病護理

(1)噁心嘔吐明顯,病情較重的患者,可以短期禁食,或給予流食、半流食,但忌油膩及刺激性食物。
(2)慢性胃扭轉患者應該少食多餐,避免冷飲及過飲過飽。也要避免精神刺激。
(3)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加重病情。
(4)睡眠應採取右側臥位,以幫助胃體自轉復位。每次飯後,使患者體位向右下方傾斜震顫、爬行,輕輕敲打背部等,對胃扭轉的恢復很有幫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