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愛樂樂團

慕尼黑愛樂樂團

慕尼黑愛樂樂團被視為德奧作品最正統的詮釋者之一,?>德國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之一。作為德國頂尖的三大樂團之一,該樂團曾先後與馬勒瓦爾特等著名音樂大師合作,而馬勒的第四、第八交響曲及曠世巨作《大地之歌》均由該樂團首演。並被公認為德國乃至全世界演奏布魯克納作品最出色的樂團。著名指揮家魏因加特納、肯佩、切利比達克詹姆斯·萊文以及蒂勒曼等人均執掌過該樂團。前任樂團首席指揮為著名指揮大師洛林·馬澤爾(2012-2014),候任首席指揮為俄羅斯指揮大師瓦萊里·捷傑耶夫(2015年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慕尼黑愛樂樂團
  • 外文名:Munich Philharmonic
  • 國籍:德國
  • 出生日期:1893
  • 職業:古典音樂管弦樂團
  • 主要成就:德國最正統的古典樂團之一
基本介紹,概述,特色,首席指揮,相關介紹,樂團歷史,樂團發展,

基本介紹

概述

慕尼黑愛樂樂團被視為德奧作品最正統的詮釋者之一,德國歷史最悠久的交響樂團之一。建立於1893年,在被稱為“凱姆交響樂團”(樂團早期名稱)的時代,一大批知名的指揮保證了樂團高水準的演奏水平,並且給當時的一些作曲家提供了熱情的幫助。而這一互助的傳統一直保留至今。作為德國頂尖的三大樂團之一,該樂團曾先後與馬勒、瓦爾特、韋恩加德納費利克斯等合作,而馬勒的第四、第八交響曲及曠世巨作《大地之歌》均由該樂團首演。並被公認為德國乃至全世界演奏布魯克納作品最出色的樂團。慕尼黑愛樂樂團是一個積澱豐富的百年老團,歷史上湧現過很多重量級的作曲家和指揮家
慕尼黑愛樂樂團徽標慕尼黑愛樂樂團徽標

特色

慕尼黑愛樂樂團是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三大樂團之一(另外兩隻樂團分別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和巴伐利亞州立交響樂團),成立於1893年。最初由一批熱愛事業的職業音樂家組成,成立之後迅速推動了交響樂音樂會在德國的流行。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該團被慕尼黑市政當局接管,改為現名。
古典音樂史上將浪漫主義潮流推向極至的音樂大師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在1901年到1910年執掌該團。馬勒第四和第八交響曲均由該團首演。1911年11月,古斯塔夫·馬勒逝世半年之後,曠世巨作《大地之歌》也由該團進行世界首演。隨後經過費德納德·羅威(Ferdinand Lowe)、奧斯瓦爾德·卡巴斯他(Oswald Kabasta)等歷任指揮的傾力打造之下,該團不僅水平突飛猛進,在歐洲聲譽鵲起,而且逐步確立了詮釋音樂巨匠安東·布魯克納(Anton Bruckner)作品的顯著特點,並把這個傳統延續到了今天,躋身為德國古典音樂的代表樂團之一。

首席指揮

1979年起,極富個性色彩的作曲家和指揮家塞爾吉烏·切利比達克(Sergiu Celibidache)擔任首席指揮,一直到1996年因病辭世——在他的調教之下,慕尼黑愛樂引來了建團史上的又一高峰。1998年,紐約大都會歌劇院音樂總監詹姆斯·萊文(James Levine)繼任總監一職。另外,著名指揮大師祖賓·梅塔曾於1998-2006年擔任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及其樂團音樂總監一職。為了表彰他為該地區音樂事業的傑出貢獻,2004年1月,慕尼黑愛樂樂團宣布梅塔成為該樂團歷史上首位“桂冠指揮”。
切利比達克切利比達克
2004年,德國年輕指揮家中的才俊克里斯蒂安·蒂勒曼(Christian Thielemann)擔任該團指揮。蒂勒曼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活躍於世界樂壇,在歌劇方面與指揮家拉揚巴倫博伊姆有過多年的合作。在指揮方面,不論是貝多芬勃拉姆斯或是史特勞斯的作品,提勒曼都可以淋漓盡致地加以表現。蒂勒曼還被稱為“聲音的魔法師”,那是因為賦予音樂真實的形體,詮釋了曲子前所未有的美感與真實,在棒下流淌出的音色如水彩畫般透明而鮮艷,用全新的觀念詮釋傳統音樂,從不刻意雕琢型。不過在2011年,蒂勒曼與樂團在演出安排上發生爭議,並宣布不再續約下一年度的契約。
2012年,慕尼黑愛樂樂團迎來了第十五任音樂總監——洛林·馬澤爾。已經年逾八旬的馬澤爾,作為昔日的“指揮神童”,已經歷經多個世界頂級樂團的風風雨雨(值得一提的是,他還曾在1993-2002年擔任同城的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他能否引領慕尼黑愛樂樂團走向新的輝煌,值得廣大樂迷繼續關注。2013年後,由於大師健康出現問題,愛樂樂團方面提前宣布,俄羅斯指揮大師,人稱“指揮沙皇”的瓦萊里·捷傑耶夫將於2015年擔任樂團的首席指揮一職。
慕尼黑愛樂樂團

相關介紹

樂團歷史

1893年,慕尼黑的樂器製造商弗朗茨·凱姆出資建立了一個以人的名字命名的樂團—凱姆管弦樂團,為這座城市的音樂生活帶來了新的內容。凱姆是一位以製造鋼琴為業的商人,也是一位人文素質極高的音樂愛好者,創建這樂團的目的是希望能夠聽到自己所喜愛的音樂作品。很快,凱姆管弦樂團的音樂會就有了不小的名聲,在首任指溫德爾一施泰因的指導下,樂團的演奏初露頭角。兩年之後,凱姆管弦樂團迎來了它歷史上第一位優秀的指揮家爾曼祖佩,這位指揮同時也擔任著宮廷歌劇院音樂總監。接替祖佩的費迪南德勒弗曾經就教於布魯克納,繼任後團的演奏曲目中布魯克納的作品有了明顯的增加,而日後樂團在演繹布魯克納方面的傳統也就是從這裡深深地埋了種子。但是勒弗並不能算是一位忠實於原作的指揮,總喜歡擅自刪改老師的交響曲,並且未經授權就在音樂會公演這些被他改動得面目皆非的作品。不過對於多年遭受冷遇的布魯克納來說,這樣的待遇已屬十分難得,所以管心中不悅,卻也奈何不得,只好聽之任之了。勒弗甚至將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隨意增刪,把織體和管弦樂配器完按照華格納的方式進行了重寫,然後再送交出版商出版發行。
從1898年開始的5年間,費利克斯·魏因加特納成為凱姆管弦樂團的指揮,不僅在任期內大大提高了樂團的演奏水平,而且還通過許多次出國演出而提高了樂團的國際知名度。在此期間,馬勒施特勞斯和瓦爾特等人都曾經應邀擔任樂團的客席指揮。1906年6月,年僅20歲的富特文格勒第一次拿起指揮棒,與凱姆管弦樂團舉行了音樂會。在此之前一直執著於作曲的富特文格勒在這場音樂會上指揮了貝多芬的一首序曲和布魯克納的第九交響曲以及他本人創作的一首B小調廣板,這段音樂日後成為他的第一交響曲的開頭部分。1908年,凱姆管弦樂團更名為基尼黑演奏家協會管弦樂團,再度由勒弗成為首席指揮,隨後的指揮當中還包括作曲家漢斯?普菲茨納等人。
1924年,樂團再度更名成為“慕尼黑愛樂樂團”,它的經濟來源也改由慕尼黑的市政當局負擔。此時的樂團已經成為德國乃至全世界演奏布魯克納作品最出色的樂團,致力於演出真正出自布魯克納手筆的交響曲原槁,為人們重新認識布魯克納其人及其音樂創造了條件。

樂團發展

慕尼黑愛樂樂團進入它發展過程中的第一個黃金時代是從1938年奧斯瓦爾德·卡巴斯塔執掌指揮棒之後。卡巴斯塔是這個樂團歷史上的又一位布魯克納專家,慕尼黑愛樂樂團不僅合奏縝密、聲音渾厚,而且特別善於表達德奧浪漫主義音樂中所特有的那種精神和特徵。但是由於卡巴斯塔與納粹當局的親密關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牽連,最終在1946年自殺身亡,而曾領導下的樂團也隨之沉寂下去。 戰後任慕尼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的包括漢斯羅斯巴里德和弗里茨里格爾等人,為樂團重振旗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除了繼續保持傳統以外,樂團也在演奏曲目中增加了當代作品的分量。在這個階段擔任客席指揮的名家有漢斯·克納佩茨布施、埃里希·克萊伯(老克萊伯)和索爾蒂等,豐富了樂團的色彩。
魯道夫·肯佩是在1967年接任慕尼黑愛樂樂團音樂總監的,從這時起,直到9年後逝世,將樂團帶入了第二個黃金歲月,樂團的演奏水準達到了巔峰狀態。在肯培的率領下,樂團赴日本及前蘇聯進行巡迴演出,並且錄製了大量唱片,完成了頗得好評的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和勃拉姆斯交響曲全集的錄音,並且雄心勃勃地開始錄製布魯克納的交響曲。但是就在剛剛結束了其中的第四和第五交響曲的錄音工作後不久,肯佩就因病身亡,留下了無限遺憾,也使慕尼黑愛樂樂團再度陷入了沒有指揮的困境之中。所有熟悉育培指揮藝術的人都認為他的過早謝世是樂壇的—大損失。幾乎每一個合作過的樂隊演奏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觀點,那就是肯培屬於他這一代指揮家中最優秀的一位。在藝術生涯的早期,幾乎只專注於歌劇,而在最後的年代,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指揮樂團上。擅長於表現諸如莫扎、海頓、貝多芬勃拉姆斯、布魯克納、馬勒施特勞斯等人的音樂,也指揮勛伯格、伯格和威伯恩等新維也納樂派的作品,但是卻很少涉足於所謂先鋒音樂的領域。
切利畢達克在1979年成為新的音樂總監。樂團的第三個黃金時代便從此開始了。切利畢達克常常會以超乎他人幾倍的時間去對一部作品精雕細琢,並且樂此不疲,堅持每套曲目12到18次的異於常理的排練時間,因而只有少數廣播交響樂團才能夠接受這樣的條件。在排練中,會將演奏家搞到疲憊之至的感覺中,只有達到了音樂表現上的最大限度才能結束,對於演奏像對於數字一樣要求精確,一絲不苟。切利華達克還強烈地反對唱片錄音,認為真正活的音樂只能到音樂廳的現場去尋找,唱片只不過是幻影而已。對於音樂會的數量,也儘可能將其減少到最低限度。1984年首度在美國登台,指揮的卻是一個由音樂學院師生組成的管弦樂團。切利畢達克指揮下的慕尼黑愛樂樂團有了不同凡響的進步,已濟身於國際一流樂團的行列中,其樸素無華的聲音雖然在色彩上令人稍感黯淡,但卻能恰如其分地體現布魯克納和勃拉姆斯之類作曲家音樂中的特殊氣質。
在84歲高齡之際,與慕尼黑愛樂樂團合作了17個年頭的切利畢達克終於撒手而去。但慕尼黑愛樂樂團已經是一個成熟的樂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