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經性聾電子耳蝸植入術

感音神經性聾電子耳蝸植入術是手術術語,ICD編碼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音神經性聾電子耳蝸植入術
  • 別名:感音神經性聾人工耳蝸植入術
  • ICD編碼:20.9601
  • 禁忌症:有精神病史者。
手術介紹,適應症,禁忌症,術前準備,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術後處理,述評,

手術介紹

手術名稱
感音神經性聾電子耳蝸植入術
別名
感覺神經性聾人工耳蝸植入術;感音神經性聾電子耳蝸植入術;感音神經性耳聾人工耳蝸植入術;感覺神經性耳聾人工耳蝸植入術;感應神經性耳聾人工耳蝸植入術;感應神經性聾人工耳蝸植入術
分類
耳鼻喉科/內耳及聽神經、面神經手術/耳腫瘤與感音性聾的手術
概述
本病系內耳感音功能障礙所致的聽覺下降或喪失,純音測聽多示高頻聽力損失較重,以後可向中低頻發展,全頻氣導聽閾可>70dB,骨導與氣導曲線接近或重合。可通過閾上聽覺功能測定、聲導抗阻測聽、電反應測聽以鑑別是耳蝸性還是蝸後病變。以下主要介紹人工(電子)耳蝸植入術。
人工耳蝸又稱電子耳蝸。國內於1979年開始動物實驗研究,1980年穿皮插座式電子耳蝸曾試用於臨床,因術後感染髮生率高,不能長期配戴。1983年開始使用國產的感應式單導人工耳蝸植入。1987年已研製出三導電子耳蝸。但因工藝等質量問題國產人工耳蝸已暫被淘汰。目前國內比較普遍使用澳大利亞Cochlear公司的24導人工耳蝸,也有的使用奧地利Medel和美國ABC公司(Clarion)的產品。
人工耳蝸系通過體外語言聲音處理器把聲能轉換成電振盪(調幅波),經高頻電纜傳輸給發射器並感應給體內接收器,由其還原成生物音頻電流,通過植入鼓階的電極刺激聽覺神經,以使人聽到聲音。早在1780年,Volta將兩個金屬棒插入自己的雙耳,在開啟電流一瞬間頭部有被擊感,緊接著聽到類似黏膠液體沸騰的聲音。19世紀末,岩尖膿腫綜合徵發現者Gradenigo發現,耳受電刺激能引起聲感。1930年,耳蝸微音電位發現者Wever和Bray的工作引起了人們研究人工聽覺的興趣。1937年,Stevens、Jones和Flottorp把一對電極放在耳廓和外耳道皮膚上,通過音頻電流(audio frequency current)時可聽到與刺激頻率相同的聲音,他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電音(electrophonic)。這種聽覺實際上是電極和皮膚表面之間的電容性顫噪效應通過氣骨導振動傳聲至耳蝸引起的,它只見於耳蝸功能正常者,所以對治療全聾無套用價值。1957年發表了法國耳外科醫生Eyries和工程師Djourno用電刺激第Ⅷ腦神經的研究結果。他們為一名膽脂瘤全聾病人進行廣泛手術,然後將作用電極同手術後殘留的聽神經連線,非作用電極放置在顳肌內,施加電流時病人可聽到聲音,這是首次利用人工聽裝置的電刺激產生聽覺的成功嘗試,從此揭開了套用電子技術模擬耳蝸功能的序幕。20世紀60年代Dogle、Simmons等人套用不同人工裝置和方法於耳聾病人。20世紀70年代以後Michelson、House、Bilger等人詳細研究和大宗病例,進一步推動了這一技術的發展。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形成了人工耳蝸植入術的高峰期。目前我國不少大城市也已開展人工耳蝸植入,植入術和術後效果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人工耳蝸蝸內植入可引起廣泛的神經變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和新骨形成,這已為動物實驗和術後病人的顳骨組織切片結果所證實,但這並不影響人工耳蝸植入的效果。
國外人工耳蝸的種類、製作材料和工藝種類很多,有單導、4導、6導、8導、12導甚至22導及24導電極及蝸外電極系統。後者適用於有殘餘聽力的病人,電極植入鼓膜與鼓岬粘連處。現在世界上使用比較廣泛,影響較大的人工耳蝸植入主要有澳大利亞Cochlear公司、美國的Clarion裝置及奧地利MED EL公司生產的產品。我國目前使用較多的是澳大利亞Cochlear公司的產品。人工耳蝸製作材料包括由多聚體、金屬和生物陶瓷等,但用作電極的材料必須具有導電量大、不會電解液化和氣化等性能,目前只有鉑和鉑銥合金能滿足這些要求。
人工耳蝸植入術目前普遍使用乳突後鼓室進路,故這裡只介紹這一術式。

適應症

感音神經性聾電子耳蝸植入術適用於:
1.雙耳全聾或聽閾在90dB以上的感音性聾。
2.語後聾成年病人或1.5歲以上語前聾兒童。
3.耳蝸微音電位消失,內耳無先天性畸形
4.情緒穩定,智力正常,能配合術後語言訓練者。
5.全身健康狀況良好。

禁忌症

1.耳蝸後病變引起的神經性聾,如聽神經瘤術後。
2.電刺激試驗陰性的耳聾。
3.
4.中耳有感染性病變。
5.配戴大功率助聽器能聽到聲音者。
6.鼻、咽部有明顯感染性病變者。

術前準備

1.首先應使病人了解此手術的作用及術後聽覺情況,樂意而不是勉強地接受手術,並向其家屬詳細說明有關問題,特別是術後語言訓練的艱巨性,以得到病人和家屬充分配合。
2.仔細檢查植入裝置,包括其密封性能。
3.詳細的術前檢查,包括肝、腎功能,心、肺狀況等,專科檢查包括顳骨X線照片、CT掃描、MRI、前庭功能檢查、鼓岬電刺激試驗、全套聽力學檢查及鼻、咽、耳的物理檢查等。
4.術耳備皮,剃光頭髮,或剃光術側顳部頭髮,提前給抗生素。
5.術側外耳道術前3d給3%硼酸乙醇滴耳。
6.按全麻要求準備和用藥。

麻醉和體位

全身麻醉。病人平臥位,頭偏向對側。

手術步驟

1.切口
包括耳後切口和顳部切口,先在耳後作弧形切口,切口距耳後溝2.0~2.5cm,下至乳突尖,上平耳廓附著處上緣,深達筋膜淺面,向前向後分離皮瓣;再在皮膚切口後方切開筋膜、肌肉和骨衣,深達骨面,其上、下分別平顳線下緣和骨性外耳道下壁。
2.分離
用剝離器沿骨面向前向後分離,向前顯露外耳道後上嵴和骨性外耳道後壁外緣,向下暴露乳突尖前緣,向上顯露顳線,向後應分離至頂切跡與乳突尖連線及顳骨後上顱骨面。
3.將乳突輪廓化
同“乳突根治術”。儘可能將骨性外耳道後壁磨薄,但不得磨破,避免外耳道軟組織暴露於術腔。
4.開放後鼓室外側壁
在面神經垂直段起始部前方、砧骨窩下方和鼓索神經後內方用密紋鑽頭和鑽石鑽頭磨除骨壁,開放後鼓室外側壁,顯露圓窗龕、錐隆起、前庭窗龕及鼓岬後緣。用1mm鑽石鑽頭在蝸窗龕前下緣鑽孔,開放耳蝸底及鼓階外壁,進入鼓階,以便放入人工耳蝸的作用電極。
為防止誤傷面神經,最好先磨出面神經管垂直段的輪廓,再磨除其前方後鼓室外側壁,顯露圓窗龕,可先磨除砧骨窩下方,外半規管隆突前外方面神經管垂直段起始部外側骨壁,直到顯露面神經管輪廓,最好不要開放骨管,以免引起面癱。
5.磨出容納接收器的骨窩及通過電極的隧道
按接收器大小,在耳廓上緣後上方的顱骨上磨出骨窩,容納接收器,最好保留薄骨片與硬腦膜分隔,骨窩兩側各鑽孔2個,以便引線固定接收器,在此骨窩下方磨出一溝槽通入乳突腔,以便電極由此通過。
6.安放接收器和電極
將兩電極自溝槽通入乳突腔,將接收器放入骨窩內,作用電極自後鼓室放至蝸窗龕前下方鼓階外側骨孔,導入鼓階,用電極爪徐徐向鼓階內送入,直至要求的深度,用肌肉或筋膜封閉電極周圍孔隙並固定電極。作用電極放入鼓階後,應開機檢測其功能狀況,如有異常,應調整作用電極,使之達到要求。非作用電極穿過顱骨溝槽後又轉向前上,放置在顳骨骨膜與骨板之間。
7.縫合包紮傷口
外耳道用碘仿紗條填塞,傷口覆蓋無菌紗布,繃帶單耳包紮。
術中注意要點
1.在開放後鼓室外側壁時,向前不得磨破外耳道壁,以防感染;向後不得損傷面神經垂直段。
2.在磨除容納接收器的骨窩時,不應損傷硬腦膜,以防顱內感染。
3.作用電極放置在鼓階內,要注意插入方向,否則易引起蝸內損傷,左耳應順時針方向、右耳應逆時針方嚮導入。深度以將作用電極全部導入鼓階為宜。夾持或導入電極時不得破壞其絕緣層,以免損傷電極,造成電極失靈。
4.接收電極放置部位以耳廓邊緣後外上方為宜,避免側臥時耳廓受壓疼痛。
5.術中應徹底止血,接收器植入後,不得使用單極電凝止血,以免損壞人工耳蝸。
6.如無出血,術腔可不放橡皮引流條,如要引流,引流條應放在乳突尖部,不得靠近電極,以免抽出引流條時使電極移位。

術後處理

臥床休息;大劑量抗生素預防感染;給予鎮靜止痛及止血藥;術後第2天更換敷料,保持傷口敷料乾燥,引流條在3d內抽出;外耳道紗條7~10d取出,7d拆線,術後1個月開機調試,並開始聽力訓練。

述評

1.局部出血,如有皮下血腫,應予清除,以防感染。
2.眩暈 有的病人會出現眩暈和眼顫。
3.面神經損傷 在開放後鼓室外側壁時傷及面神經垂直段,造成面癱,或因電極絕緣不佳,接觸面神經,開機時引起面肌痙攣等。
4.中耳炎、乳突炎 多由於外耳道後壁骨破損,電極又損傷外耳道軟組織引起,也可見於耳咽管功能障礙者。
5.腦膜炎 可因迷路炎或誤傷腦膜引起繼發感染
6.人工耳蝸失靈 主要有電極脫位;電極絕緣層受損,體液滲入;接收器電路故障等。
7.人工耳蝸接收器隆起 主要因顱骨發育將接收器頂起,必要時重新手術安置接收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