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直觀

感性直觀

康德哲學的“感性直觀”規定

在康德哲學中,直觀有兩種特殊的涵義:①指“自在之物”作用於“自我”所 ,康德稱之為“印象”或“經驗的直觀”,他認為這是後天得來的感性認識。②指“自在之物”作用於“自我”之前就存在於“自我”之中的純粹的形式,即時間和空間,康德稱之為“純粹直觀”,或“先天的直觀”,他認為這是不依賴於經驗,並使“經驗的直觀”成為可能的基礎或前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感性直觀
  • 範圍:康德哲學中
  • 兩種特殊涵義:後天得來的感性認識
  • 特點:被說東西不一定都能成為認識對象
感性直觀
康德堅決主張所有的“直觀”都只能是感性直觀,無論是“純直觀(時間和空間),還是對在時間和空間中直接通過感覺而表現為現實的東西的經驗性直觀”,在批判的知識論的立場上,他堅決否認有其他形式的直觀(智性直觀或智性表象)的可能性,他認為這種認識方式是作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人所不能想像的,雖然它可能會被神所擁有。
在康德哲學中,感性直觀過程是從抽象主體的角度闡述的,不涉及我與他人經驗的問題。首先,“存在”不是感性直觀的對象,也不是知識的對象,當別人告訴我某物存在的時候,這某物必得有些具體性質,而不能只是存在,否則就等於說“存在”存在,這是同語反覆。其次,某人告訴我有性質(大小\顏色\輕重等)的某物存在,那么只要我也具備認識主體的感性直觀能力和知性範疇的能力,也就是說,只要我也是一個正常的認識主體,我就能夠通過別人的二手信息形成直觀表象。
2)按康德,能被說的東西不一定都能成為認識對象,不能僅憑“說出”物自體就認為物自體因此成了表象。康德哲學中,“上帝”、“世界”、“靈魂”都不是認識對象,它們可以被想,可以被說,但不能進入感性直觀(這是知識的最重要的前提條件),所以不能成為認識的對象,對它們不能形成知識。
感性受外部對象的刺激並做出適當的反應而產生的表象就是感性直觀。它已經不是純粹的感覺經驗了,裡面還有我們的知覺判斷。我們已經對這個感覺形成了知識。(純粹的感覺我們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這個感性直觀實際上就是知識了,因為我們已經對直觀形式(純粹的感覺)進行了加工。那么這個感性直觀可以用形式和質料進行區分。感性直觀的質料是感覺經驗,而形式是什麼?這個形式是不依賴於感覺的,是先於感覺就存在的。這個感性直觀的先驗形式本身也是一種直觀,康德稱之為感性純直觀,也就是時間和空間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