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德鎮

感德鎮

感德鎮地處安溪西北部,距縣城68公里。東連劍斗鎮,北鄰永春縣一都、橫口兩鄉,長坑鄉、西毗福田鄉,西北與桃舟鄉交界,有“中國茶葉第一鎮”之稱。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22178公頃,常住人口61258人。

2015年9月28日,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范增平、台灣中興大學套用經濟學黃炳文教授在內的5名台灣茶專家,與大陸茶專家匯聚福建安溪感德鎮,體驗古茶禮、把脈茶文化。感德鎮2015年秋季鐵觀音開茶節在此間舉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感德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面積:22178公頃
  • 人口:61258人(2017年)
概況,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位置,主要產業,獲得榮譽,教育事業,氣候特點,主要姓氏,社會活動,

概況

安溪縣轄鎮。位於縣境西北部,北緯25°18′、東經117°51′。東連劍斗鎮,南與長坑鄉、祥華鄉、福田鄉接壤,西與桃舟鄉毗鄰,北與永春縣交界。轄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洪佑村,距縣城70千米。是鐵觀音主產區之一。漳泉肖鐵路過境。

歷史沿革

宋為金田鄉感德里,明清為感德里。民國先後屬長坑區、第三區、第二區、長康區。
1945年10月分屬潘桃、樂德2個鄉。
1949年後,先後屬長康區,第五區、十三區。
1955年9月設立感德區。
1956年6月併入長坑區。
1958年10月設立感德公社。
1961年8月改設感德區,下轄11個小公社。
1965年4月撤區並社,設立感德公社,轄原棠棣、桃舟、潘田、福德、感德、槐植、霞春7個小公社的20個大隊,駐洪佑。
1984年4月改為感德鄉。
1987年6月,將桃舟、棠棣、南坑、達新、吾培、下格、康隨7個行政村劃出設立桃舟鄉。
1991年11月改為感德鎮。
1992年,鎮政府駐洪佑,轄洪佑、五甲、洋山、大坂、爐地、福德、嶺西、尾厝、霞春、霞庭、霞中、霞雲、龍通、石門、岐陽、槐植、槐東、槐川、槐揚、大格潘田、華地22個行政村和鎮辦福德林場。
2000年常住人口51068人(五普)。
2003年末人口54519人。
2017年,常住人口61258人。

行政區劃

轄洪佑、潘田、華地、大坂、福德、爐地、嶺西、尾厝村、洋山、五甲、大格、槐川、槐植、槐東、槐楊、霞雲、霞中、霞庭、霞春、岐陽、石門、龍通22個村委會。

地理位置

感德鎮地處北緯25°18′,東經117°51′。
海拔1600米,屬安溪最高海拔地。

主要產業

感德是安溪聞名遐邇的名茶鐵觀音的主產區之一。

獲得榮譽

2010年11月,感德鎮被中國商業企業管理協會命名為“中國茶葉第一鎮”。境內有遠近聞名的潘田鐵礦,有漳泉肖鐵路第一橋尾大橋,有近5000米長的華東最長隧道坑仔口隧道。

教育事業

鎮區有內安溪辦學規模最大的完全中學:福建省安溪縣第十一中學,簡稱安十一中。

氣候特點

感德鎮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18℃—21℃,溫和濕潤,雨量充沛。
境內多山,泉甘土赤,土壤肥沃,大多數地區海拔高程500多米,十分適宜茶樹及各種林木的生長。

主要姓氏

霞春、霞庭、霞雲、霞中——汪;
槐植、槐川、槐東、槐楊——黃、楊、陳;
洪佑、五甲——章、龔、徐 、翁;
岐陽——王;
石門、龍通——王、吳、許、李;
大格、潘田、洋山 、福德、大阪、華地、爐地、尾厝——吳、蘇 ;
嶺西——上官

社會活動

2015年9月28日,台灣中華茶文化學會理事長范增平、台灣中興大學套用經濟學黃炳文教授在內的5名台灣茶專家,與大陸茶專家匯聚福建安溪感德鎮,體驗古茶禮、把脈茶文化。
感德鎮2015年秋季鐵觀音開茶節在此間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