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資病是指中國官員青睞外資而忽略中資的現象。該現象的出現,其實是“智慧型帝國主義”對中國官員進行軟腐蝕所導致。
基本介紹
簡介,歷史背景,背景介紹,原因,現象,
簡介
近年來,美國不斷強化“智慧型”建設,在全世界編織了一張縱橫交錯、立體交叉的信息網,掌握著各國官員的腐敗信息(尤其是境外賬戶)。
長期以來,瑞士有著當今世界最嚴格的銀行保密制度,存放著世界1/4的個人財富。多年來,包括德法等多國一直努力試圖得到瑞士銀行相關賬戶資料,都沒有成功。2007年次貸危機爆發後, 美國政府以打擊避稅為名,通過提起司法調查等強硬手段,強行撬開了當今世界“最安全的保險柜”。2009年8月,瑞士銀行巨頭瑞銀集團同意向美國政府提交4000多個賬戶細節。2010年6月 ,瑞士議會通過了與銀行保密制度“說再見”的協定。如此,那些多年隱藏在瑞士銀行的賬戶,對美國而言就不再是秘密。而瑞士以外的其他“避稅天堂”,早就被美國逐一拿下,對美國已無密可保。
歷史背景
腐敗於人是惡,於國是禍。近代以來,中國官員腐敗不僅使其喪盡民心,而且成為列強不斷對華進行敲打與訛詐的把柄。
(一)晚清吏治惡性腐敗,政以賄成,官以價論,刑以錢免。末代皇帝溥儀《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就記載,擔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的奕劻,僅在英商滙豐銀行就存儲120萬兩貪腐得來的錢 財。英國等西方列強針對奕劻的貪腐進行引誘與要挾,不斷進行訛詐,這位慶親王“以辦賣國外交和賣官鬻爵而出名”。
(二)南京政府統治時期顯然繼承了晚清貪腐遺風,“無官不貪,有吏皆污”。費正清認為,中國國民黨的腐敗和無能使它徹底喪失人心,可謂“搶盡了資財,失盡了人心”。在孔祥熙擔任中 央銀行總裁及財政部長任內,公開揭露孔祥熙的貪污美金公債案,累計1150餘萬美元。宋孔兩大家族斂取的錢財,基本都存放在美國。掌握國民黨政府經濟運營大權的宋氏家族,更是藉機大發 國難財。1983年美國公開了聯邦調查局1943年關於中國使用美國貸款的調查報告,其中這樣寫道:
“宋氏家族對中國經濟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他們對金錢的欲望更超過對政治的欲望,美國5億美元貸款中相當一部分已經裝入了宋氏家族的腰包。”
對國民黨政要腐敗了如指掌,也是美國能操控國民政府的重要原因。
(三)新中國成立後,中國老百姓真正體驗到了“官吏清則海宇平”的古訓。
隨著改革開放,跨國公司把新的科技、管理帶進中國的同時,也把很多更新的、更隱蔽的賄賂手段帶到了中國。更為複雜的是,跨國公司商業行賄在前,美國情報人員則緊隨其後,有時甚至 不分彼此,對中國官員實施“釣魚”腐敗。在貪腐官員自認為“神不知、鬼不覺”欣欣然接受跨國賄賂、在海外開設秘密賬戶的同時,這些官員的資料都進入了美國情治單位的資料庫,成為 未來、有的甚至就是當下敲打、訛詐中國的把柄。
背景介紹
外企在中國行賄案件近幾年來一直在上升,而且這些“洋腐敗”案件相比“土腐敗”案件來說,查處難度更大。例如,通過多次關聯交易行賄,其複雜程度,即使專業律師或執法機構也會望 而卻步。破獲、揭露“洋腐敗”在技術上本身就是一個高難度行為。洋賄賂在華大行其道,中方近乎束手無策。更令人不解的是,美國依據《海外反腐敗法》,“揭露”一個又一個跨國企業 在華賄賂案件,個個鐵證如山,而中方竟然保持沉默;或由涉案當事方辯解“根本沒有此事”——哪有做賊的自己承認是賊!如此滑稽戲竟然一演再演。一邊是積極布局,有序進攻,而另一 邊則是閉目塞聽,保持沉默。無怪乎業內人士稱跨國公司的商業賄賂為“完美賄賂”。
多年來,跨國公司在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要進一步開放就有進一步開放。民間流傳的解釋是,中國官員得了“愛資病”。然而,中國官員為何偏偏青睞外資而忽略中資呢?
原因
一是實際需要。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民用技術與管理落後,資金緊缺,外資帶來先進的技術、管理,充裕的資金,時髦的理念,使中國“煥然一新”,經濟(集中表現為GDP)蒸蒸日上,市場不斷繁榮。如此,以一定而適度的“超國民待遇”來吸引“先進的生產力”,可以理解。但是,伴隨著中國科技、管理以及居民儲蓄水平的提高,外資在中國布局越來越廣且越來越深,對中國社會經濟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大——控制中國越來越多的行業、壟斷核心技術與瓜分主要利潤、擠壓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大肆進行商業賄賂與偷稅漏稅、侵犯中國的智慧財產權、遏制中國的自主創新、影響中國的決策立法等不一而足,中國利用外資的戰略正越來越被外資所利用。
二是情感驅使。鴉片戰爭後一百多年時間裡,西方將中國相當一部分“社會精英”給徹底征服了。一些官員對外資、特別是美資媚骨到無以復加地步。例如,2005年Google進入中國,沒有營業執照,沒有納稅證明,沒有銀行賬戶,就開始在中國收錢,逃了四五年的稅。此外,有關該公司的“色情門”、“地圖門”、“著作權門”、“辱華門”等臭不可聞,對抗中國政府、無視中國法律、蔑視中國大眾等劣跡斑斑。但是,對於這樣一個與美國情治單位有著緊密合作的美國公司,中國相關部門卻以無比大度與無限熱情,想方設法,不惜犧牲法律與政策的威嚴,幫助它成功。然而,傲慢與驕奢的Google,最終業績還是不好,退出中國內地時反而倒打一耙,狠狠咬了中國一口。這恰如胡士泰等人給中國鋼鐵行業造成巨大損失一樣,都是與中國一些官員對外資嬌慣與放縱有著密切的關係。
三是利害關聯,這也是最關鍵的。一位外企業內人士稱,初進中國市場時,一般付出的“娛樂費用”約為該項契約涉及金額的5%~7%左右。可是,這個支出比例很快便失靈了。“娛樂費用”改成了“市場費用”,其比例迅速攀升到10%左右,從趨勢來看還要上升。常人不難想見,引進外資是一個多么收益豐厚的“宏偉事業”。
原以為,引進外資是政府部門發展中國經濟、促進中國生產力進步的高尚行為。然而,一系列的“洋賄賂”,一個接一個的“官員腐敗”,越來越印證一個簡單的邏輯——很多官員引進外資的持續巨大熱情有著強烈的利己(個人、集團或部門)動機,可謂“無利不起早”。與外商打交道,油水多之又多,風險少之又少。中國市場、也是國際市場一個重要的潛規則——“10%法則”,即項目回扣占總業務額的10%;交易額特別巨大,比如購買美國“兩房”債券,也有3%的回扣;等等,這都是國際市場“公開的秘密”。世界銀行的報告認為,每年開發中國家進口貿易總金額的5%流向了當地的腐敗官員。這只是一部分“固定收益”,此外還有巨大的“額外收益”,就是“洋賄賂”、“完美賄賂”。
現象
有人高唱“在華外資企業就是中資企業”;以不到市場價1/10的價格就把銀行賣給外國人;一大批國有企業為跨國公司“定向破產”;不惜代價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把評級業交給穆迪”;讓美國會計師事務所來“補充審計”;剝離所有壞賬後,讓20%股份獲得100%的經營權;西方經濟危機時第一要求就是政府採購必須購買國貨,2008年中國政府投入四萬億元巨資刺激經濟,但很多部門在採購設備時,卻優先照顧外企而歧視國貨;等等,一系列在國際關係史、世界經濟史上聞所未聞的“開放事件”在中國持續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