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氏鷳(學名:Lophura edwardsi):體重1115 克;體長58- 65 厘米;尾長22-26厘米。雄雞有高聳的白色羽冠,體羽黑色,閃著藍色光澤。臉頰有鮮明的紅色裸皮,腿部皮膚紅色。雌雞沒有雄雞的羽冠,羽毛顏色更加暗淡,是均勻的灰褐色。但腿和面部皮膚與雄鳥相同。
棲息於潮濕的次生常綠森林覆蓋的水平或平緩斜坡的低地地區,生活在封閉的樹冠,棕櫚樹和竹子的充足的灌木叢。以植物種子和昆蟲為食。分布於越南。是越南雨林特有的雉類。
愛氏鷳的學名是為了紀念法國鳥類學家阿方斯·米奈·愛德華(Alphonse Milne-Edwards)而定名的。該物種曾經被認為在野外已經滅絕,直到1996年重新發現。
(概述圖片參考資料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愛氏鷳體重1115 克;體長58- 65 厘米;雄雞尾長24-26厘米,雌雞尾長20-22厘米。雄雞有一身令人驚艷的黑色羽毛,閃著藍色光澤,翼覆羽具有金屬光澤的綠色波浪紋。與這種豐富的黑色羽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種短而高聳的白色羽冠,臉頰有鮮明的紅色裸皮,腿部皮膚紅色。雌雞沒有雄雞的羽冠,羽毛顏色更加暗淡,是均勻的灰褐色,帶有淺淡的翅膀和黑色的尾巴,但腿和面部皮膚與雄鳥相同。幼雞與雌雞羽色相同。
愛氏鷳有兩個亞種:指名亞種和北方亞種(Lophura edwardsihatinhensis),這兩者非常相似,北方亞種白色羽冠略長,有四條白色的中央尾羽,而指名亞種此處為藍色。雌性北方亞種與雌性指名亞種幾乎相同,北方亞種的羽毛有點暗。指名亞種的冠及尾上覆羽為白色;北方亞種有多條尾羽是白色。這些分別可能是因在受限制及凋零群落內的近親繁殖所致。北方亞種有時被認為是獨立的物種,稱為越南鷳。正在進行的DNA研究以確定越南鷳是否確實是愛氏鷳的亞種,或者是一個真正的獨立物種。
棲息環境
這種低地物種棲息在潮濕的次生常綠森林覆蓋的水平或平緩斜坡的低地地區,封閉的樹冠,棕櫚樹和竹子的充足的灌木叢。
生活習性
愛氏鷳是一種神秘的鳥,在野外很少被觀察到,因此很少記錄其生物學和生態學,包括其飲食細節。只能在野外沒有觀察到交配和築巢行為,僅在圈養中觀察到。飼養過程中,給它們提供種子、蔬菜和昆蟲活食。
分布範圍
愛氏鷳是越南中部的特有種,位於安納米特山脈的東側。分布於四個省,河靜、廣平、廣治和順化。
繁殖方式
繁殖期間,雄性通過豎立它們的頂冠向雌性展示,背部的羽毛蓬鬆豎起,並迅速呼呼的扇動它們的翅膀。 繁殖期一般在3-5月之間,每窩通常產4-7枚卵,孵化期需要21-22天。 一般來說,個體只有在兩歲後才會繁殖。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愛氏鷳指名亞種 | Lophura edwardsi edwardsi | Oustalet, 1896 |
2 | 愛氏鷳北方亞種 | Lophura edwardsi hatinhensis | Vo Quy, 1975 |
種群現狀
愛氏鷳是所有雉科中最瀕危的野雞之一,其兩個亞種都被列為瀕危物種,受到伐林、獵殺及在越戰期間使用脫葉劑等威脅。自2000年以來的調查記錄表明,任何剩餘的野生種群都很小(2012),甚至有人認為該物種可能已經在野外滅絕。 在沒有更好的數據的情況下,數量估計在50-249個成熟個體之間(2012)。 任何剩餘的亞種群都可能非常小而且在下降。
趨勢論證:由於幾乎所有分布區域內的森林棲息地已經喪失,並且剩餘的棲息地碎片化仍然處於巨大的壓力之下,因此懷疑該物種因狩獵和棲息地喪失的作用下迅速下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極危(CR)。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