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新覺羅·良弼

愛新覺羅·良弼

愛新覺羅·良弼(1877年—1912年1月29日),字賚臣,滿洲鑲黃旗人,清末大臣、宗社黨首領。是道光年間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的大學士伊里布之孫。曾留學日本,入士官學校步兵科。畢業回國後,入練兵處,旋充陸軍部軍學司監督副使升司長。禁衛軍成立,任第一協統領兼鑲白旗都統。以知兵自詡,他參與清廷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在1911年(宣統三年)10月“武昌起義”後,堅決主張鎮壓,反對起用袁世凱。1912年1月與溥偉、鐵良等皇族成員組織“宗社黨”,被推為首領,反對與革命軍議和,反對清帝退位。26日被彭家珍炸傷,搶救兩日後去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新覺羅·良弼
  • 別名:賚臣
  • 國籍:清朝
  • 民族滿族
  • 出生地: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1877年
  • 逝世日期1912年1月29日
  • 職業:大臣、將領
  • 畢業院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 主要成就:參與清廷改年制,練新軍,立軍學
  • 官職鑲白旗漢軍副都統
  • 旗籍:滿洲鑲黃旗
人物生平,宗室之後,留學從政,反對革命,遇刺身亡,歷史評價,家族世系,影視形象,

人物生平

宗室之後

良弼遺像良弼遺像
良弼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幼弟貝勒巴雅喇八世孫。祖上原系宗室,順治年間七世祖鞏阿岱(貝子拜音圖之弟)以附睿親王多爾袞故,被削爵、幽禁、黜宗室,直到嘉慶四年始命復宗籍,賜紅帶子。早年喪父,與母親杭阿坦氏相依為命,從小接受正統的忠孝倫尚教育,侍母極孝。

留學從政

光緒三年(1877年),生於成都,及長,寄籍湖北。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該省選送赴日留學,入成城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第二期畢業回國,入練兵處
光緒三十年(1904年),升練兵處軍學司監督。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三月,補軍學司副使;八月,袁世凱延攬其為調充陸軍第八標統帶官。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四月,回任軍學司副使,並主持保定陸軍學堂校務;同年新軍在河南彰德舉行會操,任北軍審判長,其間充任考試陸軍遊學畢業生襄校官、提調官等職。
右一是良弼右一是良弼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任陸軍部軍學司司長,兼參議上行走。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獲選修訂法律館諮議官,參與編撰新律;十二月,授禁衛軍第一協統領,實際負責管理禁衛軍。宣統元年(1909年)七月,清廷“從良弼等之建議”,仿日本參謀本部設立軍諮府,以統籌全國陸海軍事宜,軍諮大臣載濤不諳軍事,凡事皆以良弼為“謀主”;十月,擢升禁衛軍訓練大臣。
宣統二年(1910年)二月,隨載濤赴日、美、英、法、德、意、奧、俄八國考察陸軍;同年秋,參與組織灤州秋操。

反對革命

宣統三年(1911年)十月,武昌起義爆發後,良弼既反對起用袁世凱,又反對革命,冀圖“以立憲彌革命,圖救大局”;十一月,袁世凱進京出任內閣總理大臣,調馮國璋禁衛軍統制,良弼被奪去統領禁衛軍實權;十二月,授軍諮府軍諮使,兼鑲白旗漢軍副都統。

遇刺身亡

1912年1月12日,良弼與溥偉鐵良等組織“君主立憲維持會”(俗稱“宗社黨”),反對南北議和與清帝遜位;
1912年1月19日,宗社黨發布宣言,主張罷黜袁世凱,組建“戰時皇族內閣”,由鐵良任總司令,組織忠於清室的軍隊與革命軍決戰。
此時良弼的禁衛軍協都統一職雖已被馮國璋接替,但在禁衛軍中仍廣有人脈,鐵良更是久歷行伍,在軍中的影響大約僅次於袁世凱,因此宗社黨聲勢不小。
26日,議事畢回家,在光明殿胡同家門口(今北京西四北大紅羅廠街),遭同盟會京津保支部殺手彭家珍(四川武備學堂畢業生)向其投擲炸彈,被炸傷左腿。
良弼遇刺,並未即死,救治了兩日,請日本軍醫做了截肢手術,但終於傷重身亡,臨死前,良弼嘆言:“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良弼良弼
1912年2月1日,以副都統陣亡例從優賜恤。良弼死後十餘天,清帝遜位,撫恤之事無人再提。良弼家中並不富裕,只留下三個女兒,日子十分艱難。秋瑾好友、清末女傑吳芝瑛聞此,寫就一篇言辭極為懇切哀怨文章,呈交有關部門,撫恤金一事,總算有了下落。

歷史評價

良弼剛正傲骨,素有大志,以知兵而為清末旗員翹楚,不但是旗人中“嶄新的軍事人才,而且才情卓越”,參與了清末一系列振武圖強的軍事活動,“改軍制,練新軍,立軍學,良弼皆主其謀”。尤注意延攬軍事人才,舉凡吳祿貞哈漢章、沈尚謙、盧靜遠、章遞駿、陳其采馮耿光蔣百里等無不延納,與鐵良等被稱為清季干將。然其自負而傲上,惜才而厭庸碌,改革過激而得罪碌碌權臣,結果“頗為時忌”,“常以不得行其志為恨”,以獨木支危廈何其難哉?
《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中的良弼像《庚子辛亥忠烈像贊》中的良弼像

家族世系

影視形象

2011年電影《辛亥革命》:呂洋飾演良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