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詩集名,是由當代著名民間詩人原野牧夫創作的詩歌選集。

基本介紹

  • 書名: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 作者:原野牧夫
  • 類別:詩歌選集
  • 創作時間:2004-2012年
基本信息,作者檔案,內容簡介,權威評價,名篇賞析,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七月流火,秋天的眼睛,

基本信息

書名:《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作者:原野牧夫
類別:詩歌選集
創作時間:2004-2012年
出版情況:現獨家簽約授權在新浪讀書連載,並將正式出版發行。

作者檔案

原野牧夫(1965- ),原名張雁,字祖豪,號明清居士,湖南郴州人。中國當代著名民間詩人,作家,新漢詩運動的倡導發起人。唐代名相及嶺南詩祖張九齡公第47世孫,1965年8月出生於湘南。年少經歷坎坷,浪跡天涯,闖海白手起家創業,曾擔任報社記者、電視編導、刊物常務副總編、創意策劃人、公司董事長等,後來多年從事新聞傳媒及文化旅遊創意產業。業餘從事詩歌創作及漢詩文化研究,兼寫小說。現居海口。
自詡“一個原野上的自由牧放者”,也被稱為“荒原上的詩歌王子”。雖然有30多年的詩齡,但一直都自認為還是那個赤足踩在詩箋上的長不大的孩子。5歲開始接受古體詩歌教育啟蒙;10歲因讀到一本普希金而愛上現代詩歌,試著開始練筆,並寫了第一首小詩。在許多人都為詩歌而瘋狂的年代,曾經非常迷戀艾略特、波特萊爾,甚至為寫荒原詩,19歲那年獨自行走大西北,足跡抵達沙漠小城格爾木……上島數年後棄筆經商,與詩分離多年,痛感肢體麻木與失去靈魂一般。後因觸網而重新業餘寫作,開始了鍵盤上的文字舞蹈。
寫詩兩千多首,未曾投稿在官方詩歌刊物發表,故被坊間稱為“中國當代民間詩人第一人”。代表作《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七月流火》等被選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大學教材《文學欣賞》及大學語文教程、國學研究,以及中學語文教輔書等。獲獎作品有:《五月,我的悲傷長出幾棵青苗》《老屋》《重慶寶貝》等。創立新漢詩學及其理論,著有《新漢詩理論與漫談》。

內容簡介

這是以原野牧夫入選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大學教材的成名作《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為書名所選的一部重要詩歌自選集。全書總共選有作者創作於2004-2012年期間部分詩歌作品,其中包括代表作品:《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七月流火》《樓蘭絕唱》等,以及廣為流傳的愛情長詩《兩隻蜉蝣和一個童話》。

權威評價

《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結合的詩歌,詩中境界明媚,遐思飛揚,筆法獨特,虛實結合,給人以極大的欣賞空間。這首經典詩作的一些藝術指向上的意義遠非一般文本所能替代,著名詩歌泰斗洛夫先生讀罷此詩,稱它是一首現代“詩經”,現代田園詩歌的經典之作。
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詩人繼承了中國傳統詩詞意境美與含蓄美的傳統特色,藉助大量明朗、清新的原生意象融入自己的情感展開抒情。從結構章法到手法,從節奏和內在旋律,從頗具張力的個性語言到傳統的詩歌審美,都充分體現了詩人主張新漢詩寫作的創新精神,既是對當下詩壇民族特色游離狀態的一次反拔,又是漢語詩歌與西方現代詩歌技巧的完美結合,浪漫主義情懷的營造與藝術手法上的延伸。應合了中國傳統文學發展的時代需求,是對現代詩歌民族歸位的一次成功實踐。
整部詩選反映了他追求傳統土著風格並適度兼容其他異域風格的藝術理念。作品包蘊了道、釋、儒家思想所影響的文藝美學理念。另外,作者還在形式因素上做了民族化的傳承與變革,所選作品全部三行一節,一節一場景,且以意入象、以象入景,情景結合,意境優美而獨特,接近於《詩經》與古律詩中格式化的寫法,但也絕不株守定式,既突破了中國古代民謠復沓式詩歌的單一,也突破了古韻的瓶頸之限,詩的結構趨向自然的完整。
詩選中大部分作品都是詩人參加論壇臨屏詩歌大賽完成的。他的代表作之一《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是一首典型的網路詩歌,卻作為名家名作被選入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公共基礎教材《文學欣賞》及《大學語文》《中學語文指導》等。對於網路詩壇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訊息。

名篇賞析

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河灘上沒有風。麥田裡的收穫季節
隨著石頭的呢喃早早來臨。而你
是那隻透視空氣的青鳥,站在石頭邊的麥垛上
那么多鐮刀的聲音。水車在忙碌。趕在雨季之前
汗水還是從臉龐上流淌。低落的鹽
扎進泥地里,讓一陣子風吹的到處亂跑
我怎能說出那句話。讓雨點羞紅著五月的荷花
懸浮於睡眠的水面,那是田田荷葉
掩蓋在麥穗里的心思。水看出這是沒有成熟的愛情
來年還是這樣一塊麥田,還是這樣的鐮刀
發出收割的聲音。而你讓我過早
就將一個童話安插在河岸,讓石頭默默無語
我想我會是什麼。我是你前世丟失的麥粒兒
從上帝的掌心上滑落,讓風吹到
這條小河邊,停止了流浪。而我卻不是麥田的寵幸
還有一些心思,藏在睡眠的荷葉與水底下
我不想讓自己沉落。卵石和游魚。鳥翅
在運送許多馬路上逐跑的訊息。雨季終於來臨
那就這樣吧,讓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那已經是來年的事情,卻讓人們等到一個收割的願望
我看見了每天守望在河邊的姑娘,她收攏著一個童話
【賞析】
讀原野牧夫的詩感覺是:清馨,抒情。這的確是值得借鑑和學習。《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詩恰好就具有這兩種特徵。雖然它的形式是命題詩歌,但是對擅長抒情的牧夫來說,他輕車熟路,寫起來洋洋灑灑如行雲流水。
這個題目應該是牧夫熟悉抒情的題目。他詩歌的底蘊和對詩歌的新鮮感受,帶給讀者直抒胸臆的愉悅和感受。詩人獨有的情懷可以在他的詩里來感受:“河灘上沒有風。麥田裡的收穫季節/隨著石頭的呢喃早早來臨。而你/是那隻透視空氣的青鳥,站在石頭邊的麥垛上//”,無意於細緻的描摹,只是一些心境的捕捉,寄託著詩人對愛的諸般思索和慨嘆。
直接抒情,“我怎能說出那句話。讓雨點羞紅著五月的荷花/懸浮於睡眠的水面,那是田田荷葉/掩蓋在麥穗里的心思。水看出這是沒有成熟的愛情//”,還沒成熟的愛深埋在心底,輕易不肯表白,這是全詩的主旨所在,構成他詩慣有的風格情調,構成靈活而生動的整體。語言寧靜依情感和思維的波動自然而然變動著。“來年還是這樣一塊麥田,還是這樣的鐮刀/發出收割的聲音。而你讓我過早/就將一個童話安插在河岸,讓石頭默默無語//”。這裡有許多意象,都是為愛情提供註解的,愛情已經接近成熟,但還需要時間的濡染。“我想我會是什麼。我是你前世丟失的麥粒兒/從上帝的掌心上滑落,讓風吹到/這條小河邊,停止了流浪。而我卻不是麥田的寵幸//”對自己的愛沒有信心,或者說對自己所深愛的人給予了希望,希望自己成為“麥田的寵幸。”其實只要付出真情就會有豐厚的收穫。
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詩的結尾:“那就這樣吧,讓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那已經是來年的事情,卻讓人們等到一個收割的願望/我看見了每天守望在河邊的姑娘,她收攏著一個童話//”。詩的結尾試圖讓讀者真的看到了麥子成熟和希望,但不是今天而是來年的事情了,詩人在等待,在等待真的愛情的成熟,等待一個收割的渴望,等待她心怡可愛的姑娘,這應該不是童話,即使是童話,那也是美麗的童話,因為有河邊姑娘的日夜守望。愛情一定會和美麗的願望一起成熟。希望看到一派豐收的場面。相信只要付出勞動和心血,那收穫的就不僅僅是愛情還有成熟的讓讀者為之心動的詩歌。
牧夫的詩里,融進了對愛的渴望和深情的嚮往,有執著的等待,有美好的祝願,有深情的表白。詩寫得激情而洋溢、多情而溫婉,顯得瀟灑從容、詩意連貫、深情款款,給讀者以詩意的回味和情感的共鳴。(詳見覓雪嫦晴:《一曲愛的讚歌——賞析原野牧夫〈愛情和麥子一起成熟〉》)
(選自:清華大學出版社《文學欣賞》,新世紀高職高專實用教材,公共基礎系列,93-96頁。張子泉、黃維主編,2006年8月第1版,12月第2次印刷。)

七月流火

看見一條河流。風景和水車。我只是一個七月出生的
上帝的孩子,或許也只是一隻逃生的火鳥
太陽的翅膀上曳動的羽毛,或許只是一小片兒
從看不見盡頭的河灣里飄浮上岸。我的愛情使命
和生命一樣簡單。不再是飛翔。天空中輪迴
已經沒有劃落過翅膀的河流
我的家也不知道究竟安置在哪裡。叫不出來名字
我赤足站在沙灘上。不遠處的垂柳
懨懨地掛滿了夕陽和人們所有的日子,水早就流淌無聲
知了。知了。也就在這樣叫喊,在叫不出名字的河流中
月光下站直雙腿。我便淪為你唯一的風情鳥
焚燒自己最後的羽毛。引那堆篝火無意間受騙上當
七月。流火。河面上的白色雲朵
也終於被無端點燃,羽毛嗶剝作響的聲音
一直在睡眠的水底下飄搖。我看不見浮藻和水蚤
一隻火鳥。一片羽毛。而我的柔弱生命
永遠都不做替身。誰的召喚和輕撫
在一道傷口上邊懸浮。讓鹽穿越水面月光翅膀
我不再哭泣。上帝滿手都是血跡
在一個焚燒羽毛的夜晚我
扯動母親二十七歲的髮絲降生。看見一條河流
【賞析】
反覆閱讀原野牧夫的這首《七月流火》,驚嘆於他詩的激情,心智的成熟。在詩中,感情的真摯。詩意的流暢,真是令人感嘆和佩服。
在他詩的抒唱里,語言的常新性往往見諸於如音樂在自然流動中,“看見一條河流。風景和水車。我只是一個七月出生的/上帝的孩子,或許也只是一隻逃生的火鳥/太陽的翅膀上曳動的羽毛,或許只是一小片兒”,節奏是舒緩的,但是用“一隻逃生的火鳥”來象徵自己的愛情,卻是形象而又生動的。“從看不見盡頭的河灣里飄浮上岸。我的愛情使命/和生命一樣簡單。不再是飛翔。天空中輪迴/已經沒有劃落過翅膀的河流”。感覺愛情明顯的受阻,愛情的使命,不在飛翔,那隻愛情鳥的翅膀是被雨水淋濕了,還是在暴風雨折斷了,這裡詩人沒有說,但能明顯的感覺到詩人的隱寓在裡面。這是一種技巧,就在牧夫的指尖上,他把這種技巧濃縮到他的詩情里去,甚至可以說變成感情了。
“知了。知了。也就在這樣叫喊,在叫不出名字的河流中/月光下站直雙腿。我便淪為你惟一的風情鳥/焚燒自己最後的羽毛。引那堆篝火無意間受騙上當//”,我不知道別人看了這些詩句有何感想,但我當讀到它時,靈魂深處受到極大的震撼,儘管我對牧夫的詩可謂很熟悉。
這首詩語言熾熱,觸物生情,詩人直抒胸臆地抒發自己的情懷,對愛給予了無限的關注和深情,“一隻火鳥。一片羽毛。而我的柔弱生命/永遠都不做替身。誰的召喚和輕撫/在一道傷口上邊懸浮。讓鹽穿越水面月光翅膀//”寓情於形,融形入情,一再升華詩意,“永遠都不做替身”,這表明了詩人對愛的專一和執著的追求。不作愛情的替身,追求完美,追求生死相守,不離不棄的愛,這樣美好的願望融進了詩里,為美好的愛唱一首讚歌。
“真正的詩往往是心底的詩,往往是心底的歌。”詩結尾愛在升華,是詩人的希望所在,看見那條河流,那是一條愛的河流,那隻愛情鳥在一個夜晚焚燒了自己的羽毛之後又重新誕生,詩讓我輕易想起了郭沫若的“鳳凰涅槃”,那隻為愛焚燒自己後又重獲新生的鳳凰就如詩中的愛情鳥一樣。“我不再哭泣。上帝滿手都是血跡/在一個焚燒羽毛的夜晚我/扯動母親二十七歲的髮絲降生。看見一條河流//”,可謂緣境生情,情動於衷,讓人體會到詩人從心底迸發出的熱情和希望。整首詩的表達是流暢的,情感是炙熱的。(詳見覓雪嫦晴:《置身七月感受流火——讀原野牧夫〈七月流火〉)

秋天的眼睛

紛紛而落。紛紛而落。誰伸出雙掌
握不住那一片
秋天殘剩的紅。光芒和羽毛。緩緩引我橫退
分明是那
夜的眼睛攀緣著我長睫毛下的目光
墜入河谷。三千里長江咆哮
河岸。奔跑的腳趾。而我們絕不知道
滿地響起愛情的枯骨
我的憂傷尾隨著鳳凰的涅槃起舞
天空失語。而我們的墓碑
如同雲朵向後飛
秋風穿越我的脊背。奄奄一息。讓一隻蝴蝶
巡迴穿梭。影子的故鄉。離我手指上的火焰
太近,太近
眼睛消逝。它是我最後朝著你打開墓穴的門
不要掙扎。不要哀悼。我是一條河流
我的孤獨
就在你的彈奏中燃燒而熄滅。然後歌聲在沉寂中誕生
【賞析】
讀過詩人原野牧夫不少詩歌作品。讀他的詩,總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疼痛感。如是疼痛感寄寓在文字背後,來自於詩人獨有的人生體驗以及詩人之於生命的那一分思考。因此,他的詩是厚重的,是擲地有聲的。《秋天的眼睛》也不例外。
這首“潮流新漢詩臨屏詩歌大賽”獲獎作品,短短十八行,語言優美,情感飽滿,極具內蘊。我是花費了整整三天時間來讀這樣一個不到二十行的詩歌。與其說在“讀”,不如說在“悟”。是的,讀原野牧夫的詩歌,很多時候都必須要用我們的一顆心去參去悟。他善於讓“意象”說話,善於讓太多太多的內涵隱藏在文字的背後。初讀《秋天的眼睛》,感覺到的只是語言唯美,繼而,我們就能順著詩人指引的方向,步步深入,直抵詩人的內心,直抵生命的核心。那些“秋天殘剩的紅”,那些“光芒和羽毛”,那些“奔跑的腳趾”,那些“手指上的火焰”,那些疼,那些痛。
面對如此詩句,面對如此無處不在的疼痛,我簡直無法用任何的文字去表述我的閱讀經歷。就仿佛現在,我要把內心的感受全部敲打出來,是多么的艱難。可以說,我的閱讀,是一次心靈與心靈的碰撞,是一次“行走”中的歷煉。“三千里長江咆哮”,而“我的憂傷尾隨著鳳凰的涅槃起舞”。
原野牧夫駕馭詩歌語言及其謀篇布局的能力是強大的,令我驚嘆。這首詩歌中,在“秋天的眼睛”俯瞰之下,嫻熟自如的意象運用,虛實相間,很好地呈現出了詩人所極力要去表現的主題——那一種不尋常的“生命狀態”。“紛紛而落。紛紛而落。誰伸出雙掌/握不住那一片/秋天殘剩的紅”,一開始,詩人就將讀者的情緒極大地調動起來,並隨著情緒的不斷延續鋪展,讓我與“詩”共融,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整個詩自始至終氣運貫通,營造著一個諾大的“氣場”,既厚重沉實,又順暢流動。在我眼中,其情感的流動過程,更像是一種人生的“行走”過程。是一種無奈的“行走”,是一種疼痛的“行走”。它“緩緩引我橫退/分明是那/夜的眼睛攀緣著我長睫毛下的目光/墜入河谷”。讀著這樣骨感的文字,我們還能說些什麼?我成為了詩中的“我”,我身不由己,只能感嘆“生命是如此之輕,生命又是如此之重”。也許,詩人的高超之處就在這裡,他總能讓情感的流動蘊涵在不同的意象之中,然後讓讀者迅速進入,讓我最終成為詩中的“我”。
我覺得,原野牧夫天生就是做詩的高手,他的詩歌具有別樣的表現力和穿透力。“我們的墓碑/如同雲朵向後飛/秋風穿越我的脊背”,《秋天的眼睛》儘管全詩都在詩人的手下籠罩著深深的“無奈”與“疼痛”,但它依然充滿張力,散發著生命永恆的光亮——“我是一條河流/我的孤獨/就在你的彈奏中燃燒而熄滅。然後歌聲在沉寂中誕生”。如此穿透力的結句,不僅沒有半點突兀之感,而且水到渠成,令全詩自然而然上升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
很顯然,《秋天的眼睛》是一首關於生命的詩歌,那么,這樣的一雙“秋天的眼睛”,它所要點燃的,也決不僅僅是手指上的這一束“火焰”了。(見虹雨:《秋天,點燃手指上的火焰——原野牧夫詩歌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