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愛人如己
- 出處:《聖經》
- 類型:詞語
- 定義:要像愛自已那樣,去愛別人
辭彙來源,詳細釋義,典故示例,擴展思考,
辭彙來源
最早來源於中文和合本《聖經》:
1. 舊約 - 利未記: 第 19 章18 不可報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我是耶和華。
2. 新約 - 馬太福音: 第 19 章19 當孝敬父母。又當愛人如己。
3. 新約 - 馬太福音: 第 22 章39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
4. 新約 - 馬可福音: 第 12 章31 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
5. 新約 - 馬可福音: 第 12 章33 並且盡心,盡智,盡力愛他,又愛人如己,就比一切燔祭,和各樣祭祀,好得多。
7. 新約 - 加拉太書: 第 5 章14 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8. 新約 - 雅各書: 第 2 章8 經上記著說,要愛人如己。你們若全守這至尊的律法才是好的。
詳細釋義
“愛人如己”的內涵可從四個方面來解釋:
1.“愛人如己”就是愛別人像愛自己一樣,也可說,要象對待自己一樣地去對待別人,愛自己一樣地去愛別人。“愛人如己”的原則就是不能恨別人,總要對別人保養顧惜。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說:“自己所不喜歡的,不強加給別人”。孔子是從消極方面來講,認為你所不喜歡的東西,別人也一定不喜歡,所以不強加給別人,這才是有仁德的人。耶穌是從積極方面去論述:“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7:12)這就要求人們無論何事,我們要先主動去善待別人,關心別人,愛護別人,這就是“愛人如己”的道理。
2.“愛人如己”要求的是自己與別人互換角色。聖經里說“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人的惡。心理學家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就是不同角色的衝突。每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都各自充當著不同的角色。因不同角色所代表的利益也不同,所以在不同角色中容易發生衝突、矛盾。角色互換需要愛,有愛才能真正去想到別人,考慮別人,理解別人,保羅說:“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人的惡。”一個人心中有愛就一定會處理好自己與別人的關係。
4.“愛人如己”就是要化敵為友。耶穌說:“只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這樣,就可以作你們天父的兒子,因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行嗎?你們若單請你弟兄的安,比人有什麼長處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行嗎?所以你們要完全,像你們的天父完全一樣。”保羅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恐怕我傳福音給別人,自己反被棄絕了”沒有“己”就沒有仇敵。沒有仇敵的人才是常勝將軍,才是英雄。自己受點虧損、傷害,動不動就打擊報復的人是一個真正的失敗者。耶穌被人釘死,他還會為釘他人的禱告:“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這就是“愛人如己”,是一個真正的得勝者。保羅說:“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
5.也可以表達愛情,愛你如愛自己一樣。
典故示例
18:1 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
18:2 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18:3 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
18:4 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
18:5 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
18:6 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面調和做餅。”
18:7 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里,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
18:8 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
了。
擴展思考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懂得愛自己,甚至不愛自己,我們常對自己有很多的控告,責難,我們裡面常對自己有許多的不確定,甚至有非常低落的自卑和負面形象,甚至我們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受,或是不敢去說出自己的渴望,還常有罪疚感和罪責,以為有情緒的表達,或是說出自己心中的期盼,就是不屬靈。很多對自己有錯誤的認知,以至於我們每個人常是傷殘人士,常用自己的傷去刺傷他人而不自知。追根究底就是我們不懂得愛自己,不能更深體會神對我們的愛,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愛。聖經說,當我們被救贖時,我們一切的字據都是被塗抹掉的,就是這樣很深的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罪。 人類社會要到達理想發展的境界,沒有愛人如己的思想感情是不行的,只有通情達理,人人相愛,才能到達共同發展的理想境界。個人理想境界的到達,要與整個社會人們共同的理想境界相呼應,只有整個社會所有成員的理想境界的到達,才是最美好的到達。由於個人生活於社會之中,單單個人的美好不算最美好,只有大家都美好,才會有個人理想境界的更美妙。所以我們要愛人如己,只要我們都自覺自愿地從自我做起,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那么我們的世界就會更美好,我們的人生就會更美好,我們的理想境界就會更充實。
寇世遠在論到舍己對人的態度時,強調了四個處:(1)欣賞對方的長處:多欣賞對方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千萬不要嫉妒,要用欣賞代替嫉妒;(2)要包容對方的短處:愛要凡事包容(參林前13:7),自己如果有缺點錯誤都會千方百計地去包容,去辯護,如果能包容別人的錯誤,就是愛人如己了。(3)紀念對方的好處:人與人之間難免有好有壞,好要記念,壞要忘記,受人恩惠更要記住。(4)要擔當對方的難處:當人有困難應該去分憂解難。如果能把這四個“處”都做到了,就是愛人如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