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與意向性

《意義與意向性》是一本202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義與意向性
  • 作者:黃敏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2年6月
  • 頁數:383 頁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20397933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正面闡述了一種意義理論,以回應蒯因關於意義以及分析性的懷疑論,希望藉此改變自蒯因與克里普克以來對意義理論及其知識論關切所形成的壓制局面。這種壓制在很大程度上引發了自然主義的勃興以及分析傳統在某種意義上的衰落。本書構想一種維根斯坦式的意義理論,它揭示了使用者的意向行為能力在確定語義內容時所扮演的不可消去的角色,從而說明了使用行為如何成為意義的基礎。該理論涵蓋真理、命題、分析性以及意向性、指稱、認知意義等語言哲學議題,由此揭示出,圍繞意義概念所建立的是心靈藉以與世界形成認知性關聯的動態系統,同時也是從規範性的方面顯示理性認知能力的行為模式。這一理論的基本理念是在吸納並改造胡塞爾先驗現象學的意向性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可以被看作一種語言哲學版本的意向性理論。本書是讓分析哲學與歐陸現象學進行深度溝通的一次嘗試。

作者簡介

黃敏,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長期從事分析哲學教學及研究工作。主要研究興趣為人類知識的基礎架構,研究領域涉及邏輯哲學、語言哲學、知識論、科學哲學、早期分析哲學以及歐洲早期近代哲學。主要著作《維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文本疏義》《知識之錨一從語境原則到語境主義知識論》《哲學分析教程》。譯著《弗雷格——語言哲學》(已收入商務印書館“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圖書目錄

序論
第一章 意義問題
第一節 形上學、知識論與意義
一 意義與知識
二 對知識的兩種理解
三 指稱理論與涵義理論
四 本書的起點
第二節 知識分析
一 語義學
二 替換保真與內涵性
三 涵義理論的合法性
四 知識論模態
五 基於可辯護性的涵義概念
六 外延主義
第三節 意義整體論
一 涵義的非實體性
二 涵義的事實性
三 行為主義
四 解釋理論
五 小結
第二章 重建分析性
第一節 分析性與辯護
第二節 分析性與隱定義
第三節 約定論與作為規則的隱定義
第四節 顯明性疑難
第五節 重言式
第六節 自明性、內部辯護與意向性
第七節 小結
第三章 意向性
第一節 意向性的三個維度
一 心靈一語言維度
二 性質一關係維度
三 表征一行為維度
第二節 先驗現象學:主觀主義
第三節 先驗現象學:先驗主義
第四節 先驗現象學:互動主體性問題
一 同感
二 視域意向性
三 原自我
第五節 私人語言論證:辯護與單軌性
第六節 視角、語言與公共性
第七節 語言、心靈與意向性
第四章 真
第一節 真與意義的關係
第二節 視角主義實在論
一 否定事實問題
二 解決這一問題的兩種嘗試
三 視角主義實在論
第三節 真作為規範性概念
一 施動理論
二 真作為評價性概念
三 真謂詞的非表征性與存在的索引性
四 規範性與視角性
第五章 命題
第一節 命題統一性及其他問題
第二節 波吉:雙重語義關係論
第三節 加斯金:無窮後退與語言學唯心論
第四節 索姆斯:意向性與謂述
第五節 傑弗里·金:句子與命題
第六節 命題作為真值載體
第六章 什麼是意義理論
第一節 意向能力
第二節 理解與闡明
第七章 範疇結構
第一節 歷史回顧
第二節 命題結構與範疇結構
第三節 語義直覺
第四節 範疇以及範疇結構的構成
一 謂詞間的相關性與相容性
二 範疇結構的初步構成
三 範疇結構與可能世界
第五節 謂述句的直覺語義
一 語義可確定性
二 否定和邏輯連線詞的直覺意義
三 語義蘊涵與同義性
四 語義可確定性標準
第六節 範疇結構的擴展
一 謂詞域的擴展:否定
二 範疇內的擴展:析取與合取
三 給予性範疇與構造性範疇
四 範疇間的擴展
第七節 關係範疇
第八章 詞項意義
第一節 謂詞性意義
一 簡短的回顧
二 謂詞性意義的確定
三 謂詞用於斷言
第二節 名詞性意義
一 識別
二 對象的實在性
三 概念同一性
四 對象類
第九章 指稱
第一節 描述理論的退縮
第二節 直接指稱理論
第三節 同一性與模態
一 兩種同一性
二 知識論模態
第四節 指稱剛性
一 什麼是指稱剛性
二 語境敏感性
第五節 指稱與語境
一 指稱問題的性質
二 關於可能性的範疇解釋
三 作為規範的指稱同一性
第六節 指稱機制,或新描述理論
第十章 知識
第一節 知道與理解
第二節 語境化及其一般條件
第三節 時間、空間及世界
一 空間對象與時間對象
二 運動
三 連續性、作用與因果
四 封閉性
第四節 認知推理
一 推理的相關性條件
二 構成推理相關性的範疇條件
三 認知推理的模式化
第五節 認知意義與事實
一 事實概念與懷疑論
二 事實概念的形式性
三 語境化過程,認知意義與歷史
第六節 知識的客觀性
一 世界中的客觀性
二 客觀對象
三 懷疑論與實踐
參考文獻
索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