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地壇》是2003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史鐵生。
基本介紹
- 書名:想念地壇
- 作者:史鐵生 著
- ISBN:9787544224239,7544224236
- 定價:¥18.00 元
-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 出版時間:2003-8-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合歡樹、秋天的懷念、我與地壇、好運設計、文革記愧、我的夢想、牆下短記、給盲童朋友、愛情問題、記憶迷宮、關於《務虛筆記》的一封信、給李健鳴的三封信、病隙碎筆、輕輕地走與輕輕地來、消逝的鐘聲、我的幼稚園、二姥姥、一個人形空白、叛逆者、老家、有關廟的回憶、九層大樓、想念地壇。
作者簡介
史鐵生(1951- 2010),北京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思想家。
1958年入北京市東城區王大人國小讀書,1967年畢業於清華附中國中部。而後,於1969年到陝北延安地區“插隊”。三年後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後因病情加重回家療養。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史鐵生因腦溢血在北京去世終年59歲。根據史鐵生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他的肝臟將捐給有需要的患者。
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與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內心。他的《病隙碎筆》作為二OO二年度中國文學最為重要的收穫,一如既往地思考著生與死、殘缺與愛情、苦難與信仰、寫作與藝術等重大問題,並解答了“我”如何在場、如何活出意義來這些普遍性的精神難題。當多數作家在消費主義時代里放棄面對人的基本狀況時,史鐵生卻居住在自己的內心,仍舊苦苦追索人之為人的價值和光輝,仍舊堅定地向存在的荒涼地帶進發,堅定地與未明事物作鬥爭,這種勇氣和執著,深深地喚起了我們對自身所處境遇的警醒和關懷。
感想
寥寥幾百字把自己對母親的愛與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全方位揮撒地淋漓盡致。他不愧是中國當代散文八大家之一。他沒有對病痛屈服,病痛反而使他寫出了這樣字字珠璣的文章。我被他深深的折服了。
——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傑出成就獎得主史鐵生授獎詞
史鐵生初期有的小說,如《午餐半小時》等,帶有暴露“陰暗面”文學的特徵。發表於1983年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既是史鐵生,也是當時小說創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個層面上被闡釋:或說它拓展了“知青文學”的視野,或稱它在文學“尋根”上的意義。在“尋根”問題上,作者表達了這樣的見解,“‘根’和‘尋根’又是絕不相同的兩回事。一個僅僅是,我們從何處來以及為什麼要來。另一個還為了:我們往何處去,並且怎么去”。關於後者,他認為“這是看出了生活的荒誕,去為精神找一個可靠的根據”(《禮拜日·代後記》,華夏出版社1983年版)。
史鐵生肉體殘疾的切身體驗,使他的部分小說寫到傷殘者的生活困境和精神困境。但他超越了傷殘者對命運的哀憐和自嘆,由此上升為對普遍性生存,特別是精神“傷殘”現象的關切。和另外的小說家不同,他並無對民族、地域的感性生活特徵的執著,他把寫作當作個人精神歷程的敘述和探索。“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欲望有怎樣一個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種對於“殘疾人”(在史鐵生看來,所有的人都是殘疾的,有缺陷的)的生存的持續關注,使他的小說有著濃重的哲理意味。他的敘述由於有著親歷的體驗而貫穿一種溫情、然而宿命的感傷;但又有對於荒誕和宿命的抗爭。《命若琴弦》就是一個抗爭荒誕以獲取生存意義的寓言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