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姓氏源流,遷徙分布,歷史名人,惲敬,惲冰,惲壽平,惲源浚,惲日初,惲蘭溪,惲代英,惲希仲,惲雨棠,惲子強,惲逸群,惲震,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對聯,
姓氏源流
惲(Yùn )姓源出有三:
出自羋姓
為春秋時楚成王熊惲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張澍撰《姓氏尋源》載,春秋時楚國楚成王熊惲的後人,有的以祖名惲為姓,稱為惲氏。
出自楊姓
為西漢大臣楊惲之後,以祖名為氏。據《姓考》載,西漢大臣楊惲,官中郎將,封平通侯,因得罪宣帝被腰斬,其子為避難,以惲為氏,世代相傳。
出自鄆姓所改
據《姓考》載,惲氏本姓鄆,後改為惲姓,形成另一支惲氏。
遷徙分布
惲姓望武進(今江蘇常州)本晉陵郡,隋滅陳,改晉陵郡為常州,始有此名。州治本為晉陵縣,唐分出武進,二縣同城。明並晉陵入武進,清又增置陽湖,仍為二縣。民國合為武進。今有常州市、武進市)、鄱陽郡(秦於今江西省鄱陽東置鄱陽縣。孫權移今鄱陽。又置鄱陽郡,治鄱陽。隋唐為饒州鄱陽郡)。
歷史名人
惲敬
清散文家。字子居(1757--1817),號簡堂,江蘇陽湖(今常州)人。乾 隆舉人,官吳城同知,後致力於古文,與張惠言同為“陽湖派”創始人。其文推崇孔、孟之道,宣揚“性”“命”之說。所作《三代因革論》,雖言“三代之治”有因有革,又認為“倫物之紀,名實之效,等威之辨”(即封建倫理綱常與等級制度等)永世不變,與張惠言思想傾向相同。所著有《大雲山房文稿》等。
惲冰
清代武進(今江蘇省常州)人。毛鴻調妻。諸生锺嶐次女。珠(1771-1833年)族姑,國(清)朝畫征錄謂為壽平女,閨秀正始集已辨其非,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武進志、讀畫輯略、甌香館集、翁雒海注均謂為壽平曾孫女,聞見偶錄則以為族侄孫女。考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引愛日唫廬書畫續錄載冰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有仿王若水(淵)花鳥圖,時為壽平之卒前四年。又引陶風樓藏書畫目載三十年(1691年)作花蝶圖,究為何輩,備錄待考。善花果,得家法,芊綿蘊藉,用粉精純,作已輒題小詩,名著吳中。乾隆初尹繼善曾以其畫進呈高宗。子鳳朝、鳳梧、鳳儀均習畫,孫女周尤能得其筆意。
惲壽平
清畫家。初名格(1633-1690),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雲溪外史,白雲外史,東園客,草衣生,巢楓客,橫山樵者。江蘇武進人。不應科舉,以賣畫為生。擅畫山水、花卉,山水秀潤清雅,有“惲派”(亦稱“常州派”或“毗陵派”)之稱。著有《南田畫跋》,主張“洗盡塵滓,獨創孤迥。”為“清初六家”之一。著有《甌香館集》。在清代初期的畫壇上,惲壽平與王時敏、王鑑、王翬、王原祁、吳歷齊名,畫史上稱他們為:“四王吳惲”。他們是著名的花卉畫家,創“沒骨法”作花卉,一洗時習,獨開生面,被尊為“寫生正派”。他早年本來是畫山水的,據說見到王翬以後,自認為不及,“恥為天下第二,於是舍山水而學花卉”。雖然如此,他還是創作了不少的山水作品。惲壽平早年的山水,是他的叔父、當時著名的山水畫家惲向他學習的。後來他上溯到向南宋、元諸大家學習,特別是師法黃公望、王蒙有很深造詣。他的山水畫作品,用筆俊逸,色調清新,與他的花卉一樣,有一種雅淡靈秀之氣出於畫面。其風景特色,是很鮮明的。但由於清初仿古風氣盛行,特別是他與“四王”來往密切,受到影響,他的山水畫作品也總要標榜是對古人的摹仿。
惲源浚
清畫家。字哲長,號鐵簫,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壽平族裔。官天津縣丞。行楷極雅趣,花卉款字俱仿壽平,頗能神肖。水墨寫生,尤得神韻。
惲日初
字仲升(1582-1659),號遜庵,江蘇武進人。崇禎年間副榜。曾應詔上《備邊五策》,未被採納。順治五年(1648年)攜書3000卷,隱於天台山中。又避兵亂逃往建寧,剃髮為僧,名明曇,以講學為生。著有《見則堂語錄》、《不遠堂詩文集》等。
惲蘭溪
清畫家。武進(今江蘇常州)人。畫家惲源浚之妹,鄒一桂(1686-1772)之妻。善畫山水,人贊其“山水平遠,風韻天然”。亦善花卉。夫婦曾合畫《蟠桃圖》,約長丈余。二人在夜間秉燭作畫,匍匐地上,畫大小桃三百枚,天未明而成。
惲代英
惲代英(1895.8.12-1931.4.29),字子毅,化名王作霖,祖籍江蘇省武進縣人,生於湖北省武昌鎮。出身於書香門第。1919年9月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92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傑出的政治活動家、理論家,著名的青年運動領袖。
民主革命時期,1913年考入私立武昌中華大學預科。在《新青年》、《端風》、《青年進步》、《東方雜誌》等刊物發表大量文章,宣傳新思想、新文化。1917年10月在該校學生中發起組織進步社團互助社。1918年於武昌中華大學畢業,後任該校附中教務主任。1919年“五·四”運動時,為武漢愛國學生運動主要領導人,帶領互助社等青年團體的學生寫宣言,發傳單,創辦學生周刊,領導罷課、罷工、罷市的“三罷”鬥爭,調查並抵制日貨,以實際行動聲援北京學生的反帝愛國鬥爭。1920年在武昌創辦利群書社、利群毛巾廠,並先後創辦《互助》、《武漢星期評論》、《我們的》等進步刊物。同年春,開始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並由信奉改良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轉變為信仰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及其學說、唯物史觀、布爾什維克、勞動問題。1921年7月領導建立“以積極切實的預備,企求階級鬥爭、勞農政治的實現,以達到圓滿的人類共存為目的”的共存社。11月主張將少年中國學會改造為布爾什維克團體。1923年夏調上海,先後任青年團中央委員兼宣傳部長,創辦《中國青年》,任主編,先後發表130餘篇文章,引導青年前進,批判國家主義派、馮自由派、戴季陶主義、西山會議派,同時兼任上海大學教授和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宣傳部秘書,負責編輯《新建設》月刊。
大革命時期,1925年5月因日本人槍殺中國工人顧正紅,中共中央決定5月30日組織上海市民舉行反帝大示威,為示威總指揮。“五·卅”慘案發生後,與陳獨秀、蔡和森、瞿秋白等制定在全國組織反帝運動方針。1926年1月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旋任黃埔軍校政治主任、教官及軍校中共黨團領導成員,兼任中共廣東區委青年部部長、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員。在黃埔軍校任期中編有《政治講演大綱》、《政治學概論》、《中國國民黨與農民運動》等講義,講授《軍隊中政治工作的方法》。1927年初到武漢,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政治主任教官,並受聘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農民問題討論委員會常委。3月出席國民黨二屆三中全會,繼續當選為中央執行委員,負責修改農民問題宣言,主張維護農民利益。4月受聘為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兼職教員。湖北省政府成立,任湖北省政府委員。5月出席國民黨中央土地委員會第六次擴大會議,主張公布《解決土地問題決議案》,支持農民的土地要求。同期出席中共第五次代表大會,與瞿秋白、蔡和森、毛澤東等站在一起,批判了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當選為中央委員。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與毛澤東等團結國民黨左派宋慶齡等,聯名發出討蔣通電,斥責蔣介石是“民眾之蟊賊”。5月中旬夏斗寅叛變,惲任中央獨立師黨代表,協助葉挺部擊退夏部進犯,保衛武漢。同年7月23日,赴九江參加籌劃南昌暴動。30日抵南昌,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委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後,任革命委員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及代理宣傳委員會主任。8月5日隨起義軍南征。部隊在廣東潮汕遭挫,從甲子港乘船去香港。12月與張太雷等領導了廣州起義,任廣州蘇維埃政府秘書長,主編機關刊物《紅旗日報》。起義失敗後,再轉香港,擔任中共廣東省委委員,從事地下鬥爭。1928年7月中共“六大”以後赴上海,先後擔任中共中央組織部秘書長、宣傳部秘書長。1929年6月,在黨的六屆二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1930年2月,以中央代表身份出席福建省第二次黨代會。通過調查,在《紅旗》上發表了《請看閩西農民造反的成績》和《閩西蘇維埃的過去與將來》兩文,熱情讚揚毛澤東、朱德領導的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同年因反對李立三的“左”傾錯誤而受打擊,後調任上海滬東區行動委員會書記。5月6日在怡和紗廠接頭時被捕。
1931年4月29日,在南京監獄中遭殺害,時年36歲。犧牲前寫下了“浪跡江湖憶舊遊,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的不朽詩篇。
附記:在惲代英戰鬥過的地方,人民用不同的形式紀念這位英雄。常州市博物館、武漢市33中(原中華大學舊址)等單位辦起了烈士的陳列室。湖北省武昌實驗國小(原武漢中央軍校舊址)先後成立過兩個以惲代英命名的少先隊中隊。北京、上海、武漢、 南京、常州文物管理單位徵集了惲代英的日記、書信、照片、實物等。198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根據中央書記處關於在惲代英烈士就義處建立一簡易紀念壇,壇內立一小型紀念碑的決定,已開始在惲代英殉難處——原國民黨中央軍人監獄,進行建壇立碑的工作。解放後報刊雜誌上發表了上百篇紀念惲代英的文章。1981年在惲代英就義50周年之際,中央黨校出版社將他1917年、1918年、1919年日記整理出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書信集《來鴻去燕錄》,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了《回憶惲代英》後,又將出版《惲代英文集》上、下卷。 惲代英同志雖然離開我們已經50多年了,但他光輝的榜樣和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將永遠鼓舞人們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
惲希仲
(1928.12.15-——),電子通訊專家。原上海航天局創建者,1990年退休。
惲雨棠
惲雨棠(1902.8-1931.2.7),江蘇省武進縣西夏墅鎮人。出身在農民兼小商家庭。父母早亡,經濟困難,高小未畢業,即外出謀生,初在鎮江一皮蛋廠當學徒,後回鄉開小酒店,艱難度日。1923年底經商務印書館黨支部書記董亦湘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民主革命時期,隨著年歲增長,為尋求出路,1919年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發行所當練習生。“五·四”運動激發了反帝愛國熱情,開始閱讀馬列主義書刊,積極投身變革社會的潮流。後來,商務印書館成為中共上海黨組織推動工人運動的重要據點,在黨的教育下,覺悟不斷提高。從事工人運動和反帝鬥爭。
大革命時期,1924年介紹發展同所的薛兆聖等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五·卅”運動和商務印書館第一次罷工鬥爭。1925年10月,奉命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一年後回國。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7年秋大革命失敗後,再度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兼任“中國革命問題”的文字翻譯,這期間與王明宗派集團進行激烈的鬥爭,受到排擠和打擊。1929年8月底回國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紅旗》報發行部主任。同年冬和在該報工作的共產黨員李文結婚。不久遭王明迫害被撤職,李文也被停止工作。夫婦失業,經濟拮据,生活艱難,忍痛將剛生下的女兒送進了育嬰堂。1930年8月10日,上海市總工會成立,任所屬市政工會負責人,李文擔負市政工會機要工作。9月15日任新成立的黃包車夫總罷工委員會主席。為了有利於發動民眾,親自上街拉黃包車,常以大餅、饅頭充飢。1930年冬調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時值南京黨組織遭到第六次大破壞之後,白色恐怖嚴重。但不怕艱險,毅然告別妻子,離滬赴寧,著手恢復組織。短期內,工作有很大起色。1931年1月16日,到上海參加黨的秘密會議,當天晚上由於叛徒告密,一批密探闖進他家,夫妻倆同時被捕,關押在英租界巡捕房,不久被移解到龍華。
1931年2月7日晚,與共產黨人林育南、何孟雄、李求實等24人被秘密殺害於上海龍華,犧牲時29歲。
惲子強
惲子強(1899-1963.2.22),曾用名惲代賢,祖籍江蘇省武進縣人,生於湖北省武昌鎮。出身於書香門第(中國共產黨早期政治活動家惲代英之四弟)。1920年6月畢業於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數學理化部,專攻化學。畢業後留校任教並修大學學分。早年在惲代英的教育和影響下,1924年參加共產主義青年團。1925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到蘇北參加新四軍。是中國著名製藥化學家。
大革命時期,1924年6月畢業於東南大學文理科化學系。早年在其兄 、著名青年領袖惲代英影響下參加革命。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開封、遼寧、廣州、武漢、上海等地參加革命工作和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南京高師、長春吉林師範、上海中法大學等校任教。
抗日戰爭時期,1942年到解放區為新四軍創辦醫學院和籌建製藥廠。1943年從蘇北徒步8個月奔赴延安,先在延安軍工局工作,後任延安自然科學院副院長。在延安軍工局和自然科學院工作期間,為解放區的教學、科研和生產做出貢獻,1944年被評為“甲等模範工作者”。
解放戰爭時期,在晉察冀從事科學、教育的組織和領導工作。歷任晉察冀工業專門學校校長,晉察冀化工研究所所長,華北工學院副院長等職。為其後的建設工作培養了一批科學技術幹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辦公廳副主任、編譯局副局長,中國科學院東北分院副院長等職。參加了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的籌建和中國科學院及其學部的組建工作。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並當選為常委,被任命為數理化學部副主任。在制訂中國第一個發展科學技術的遠景規劃即12年規劃(1956-1967年)工作中做出了貢獻。在中國科學院長期擔任領導職務,為發展中國科學技術和培養人才奠定基礎。還十分熱心學術團體和學術刊物工作,注意充分發揮學術團體和學術刊物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歷任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科學通報》編委會主任和《化學通報》主編等職。在長期擔任科學組織工作和領導管理工作中,為發展中國科技事業和培養科研人才,組織科技隊伍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等方面均做出了貢獻。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63年2月22日因病逝世,終年64歲。
惲逸群
惲逸群(1905-1978.12.10),原名惲鑰勛,字長安,江蘇省武進縣馬杭鎮上店村人。1925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優秀共產黨員,著名無產階級新聞工作者,上海《解放日報》的創刊人之一。
民主革命時期,1919年14歲時讀完“四書五經”,鑽研古文,也喜讀“時文”,並通讀主要史書。後進上海大同大學數理專修科讀書。
大革命時期,1927年春北伐軍到達武進,以國民黨縣黨部常委的身份,領導革命鬥爭。不久任中共武進縣委常委(翌年任書記)、宣傳部長,創辦逸仙中學,培植革命力量。後被國民黨逮捕,解送南京,經營救出獄後,回縣繼續從事農民運動。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28年10月起,先後調任中共宜興縣委書記、中共浙江蕭山縣委書記和浙北特委秘書長,在學校和農村開展革命活動。1930年中共浙北黨組織遭到破壞,被調回上海。1931年7月,轉移到蘇北灌雲,在響水中學任教,一度和黨失去聯繫。1932年8月投身上海新聞界。1934年恢復黨組織關係。此後即以記者身份為掩護,積極參加黨的情報系統工作,任上海《立報》、香港《生活日報》等的編輯、主筆,參加發起成立“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推動新聞、文化界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撰寫的評論,受到國內外重視,贏得輿論界“彗星”的聲譽。
抗日戰爭時期,奉命留在上海,擔任掛美商、英商招牌的《大款》、《導報》、《譯報》編輯、主筆、總編輯等職務,撰寫社論。不辭艱辛,夜以繼日地工作,使淪陷區人民在黑暗中見到光明,聽到黨的聲音。1939年6月轉移到香港,主持國際新聞社香港分社工作,編寫了大量稿件,把共產黨的主張和抗日民主根據地鬥爭情況及時傳播到世界各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占香港,重返上海,根據黨的指示,打入敵《新中國報》社和特務機關“岩井公館”,為黨蒐集和提供了大量情報。1944年10月被日本憲兵隊逮捕,備受酷刑,到抗戰勝利前夕始獲釋。
解放戰爭時期,進入蘇北解放區,在蘇北、山東歷任《新華日報》(華中版)、《大眾日報》、《新民主報》等新聞機構領導工作,並任中共華中局政治秘書,代理中共華中局宣傳部部長等職。學識淵博,文思敏捷,記憶力驚人。1948年12月25日,新華社公布49名戰犯名單,惲正值夜班,收到電稿後,在無資料可查情況下,憑記憶完整無缺地寫出了所有戰犯的別號、年齡、籍貫、經歷、現職等情況,次日在報上配合新聞發表,在新聞界譽為“奇才”,傳為美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共中央宣傳部處長,後調上海任《解放日報》社總編輯、社長和華東新聞出版局局長(副省部級)。1953年“三反”運動起受批,1955年因“潘(漢年)楊(帆)”事件被逮捕,迭受開除黨籍、判刑、剝奪政治權利等錯誤處分。1965年12月假釋出獄,被分配到蘇北阜寧中學當圖書管理員,“文化大革命”期間,受盡摧殘,至1976年恢復自由。1978年安排在南京到第二歷史檔案館從事近代史研究工作,對中國近代史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恢復工作僅3個多月即舊病復發,當晚撒手人寰。
1978年12月10日因舊病復發在南京逝世,終年73歲。著有《新聞學講話》、外蒙問題考察》、《抗戰國際知識》《吳佩孚評傳》、《中國內幕聞錄》、《蔣黨真相》等,後人編有《惲逸群文集》。
1980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與公安部先後撤銷1965年原判,宣告無罪;1982年11月恢復黨籍;1984年5月,徹底平反昭雪,恢復名譽,消除影響;有關部門召開了追悼大會。
附記:惲逸群於1973年在《平凡的道理——略談個人崇拜》中有一段話:“凡是把國家領導人(不論他的稱號是皇帝、國王、元首、總統、主席、總理、首相、總書記或第一書記)神化的(不論說是‘天縱聖明’,是救世主或是‘幾千年才出現一次的天才’),必定是好人弄權、篡奪權力,這是古今中外絕無例外的普遍規律。只有極端糊塗的人,才會相信自己是天生的聖人,無所不能、無所不知、不會犯錯誤、不會受人蒙蔽、愚弄、至死不悟。”
惲震
(1901~1994)中國電工專家。1901年10月14日生於江蘇省武進(今常州),1994年1月卒。1921 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電機工程系。1921~1922年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和美國的電機製造廠、電站建設公司學習和工作。
郡望堂號
郡望
鄱陽郡:鄱陽自夏至周均稱番。周時,番為楚東境,春秋戰國後,番時為楚地,時為吳屬,所以歷有吳頭楚尾或楚頭吳尾的說法。鄱陽正式建縣是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當時屬九江郡稱作番縣。到了西漢,改番縣易,以在番縣水之北而稱呼,屬豫章郡管轄。新莽時一度改稱鄉亭,仍屬九江郡。東漢時期,將番易左右加“ 阝”傍,於是稱作鄱陽。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分豫章置鄱陽郡,鄱陽隸鄱陽郡。隋開皇九年(589年),改鄱陽郡為饒州,鄱陽郡隸屬此洲。大業三年(607年),復改饒州為鄱陽郡,唐武德四年(622年),復置饒州,鄱陽隸屬依舊。南唐開元初,改饒州為永平軍,宋開寶八年(975年),廢永平軍復饒州,其間鄱陽均為倚郭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饒州為饒州路,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鄱陽府為饒州府,鄱陽隸屬未變。清沿用明制,鄱陽隸屬依據前朝,也都是州府所在地。民國時期,鄱陽先後隸潯陽道、第四行政區、第五行政區。1949年鄱陽解放,鄱陽縣先是鄱陽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所在地,後隸樂平專區、浮梁專區。自1952年起,隸上饒專區(後改上饒地區),2000年撤地並市,鄱陽隸上饒市管轄。鄱陽在一千多年裡均稱鄱陽,1957年5月經國務院批准,方改稱鄱陽。
堂號
惲姓的主要堂號有:“光裕堂”等。
宗祠通用對聯
惲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遺臣祝髮;
東園草衣。
——佚名撰惲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初江蘇武進人惲日初,字仲升,號遜庵。明末崇禎年間副貢,以經國濟世之才自負,曾應詔上《備邊五策》,未被採納,隱居天台山,又避兵亂逃往建寧,剃髮為僧,名明曇,以講學為生。著有《見則堂語錄》、《不遠堂詩文集》。祝髮,剃去頭髮。下聯典指清初畫家惲壽平,初名格,字壽平,後改字正叔,號南田、雲溪外史、東園客、草衣生等,惲日初的兒子。家貧又不應科舉,以賣畫為生。初工山水,筆墨雋秀;後與王暈交往,便多作花卉,重視寫生,水墨淡彩,清潤明麗,自成一格,與唐於光等被看作“惲派”,又稱“常州派”,後人把他與王時敏、王鑑、王暈、王原祁、吳歷合稱為“清六家”。並精通行楷書,風格秀朗。詩文也清麗,著有《甌香館集》。
惲姓宗祠通用聯
畫仿南田,辟推毛婦;
文宗西漢,獨著陽湖。
——佚名撰惲姓宗祠通用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