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惡童日記》是
匈牙利作家雅歌塔·克里斯多夫創作的一部作品,後被日本導演
古廄智之翻拍成一部“殘酷青春”題材電影。
內容簡介
《惡童日記》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一座被外國軍隊占領的城市,由於糧食短缺,人民生活艱難困苦,一位年輕婦女只好帶著雙胞胎兒子們投靠住在鄉間的母親。這位“外婆”不僅不識字、骯髒、吝嗇、兇惡,甚至是一名兇手。兩兄弟在艱困的環境中成長,為了讓自己變得堅強,兩人每日以互相打罵對方、絕食等各種方式鍛鍊生存本領。他們將每天發生的事情仔細記載在一本大筆記本中。隨著日記一頁頁被翻開,一場冷酷的夢魘式寓言也逐步呈現。
你的作品究竟寫的是真人真事,還是憑空捏造?被問到這樣的問題,匈牙利女作家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一貫的回答是:我試圖寫自己的故事,但是我不能,我沒有勇氣!儘管她曾在某一場合聲稱:一本書所寫的可能已夠悲傷,它的內容卻絕對不及真實生活的萬分之一。但這本名為《惡童日記》(1986)的長篇處女作所揭示的殘酷“真實”,已經震驚了世界。
加之其後出版的續篇《二人證據》(1988)、《第三謊言》(1991),
雅歌塔創作的這套“惡童日記”
三部曲,迄今已被翻譯成35種語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入選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並長居暢銷書排行榜十餘年。該書也確立了她在國際文壇上不可動搖的地位。在眾多評論家的眼裡,她已然是一位世界級作家,與
加繆、
契訶夫、
卡夫卡並列。
一座被外國軍隊占領的城市,由於糧食短缺,人民生活艱難困苦,一位年輕婦女帶著雙胞胎兒子們投靠住在鄉間的母親。這位“外婆”不僅不識字、骯髒、吝嗇、兇惡,甚至是一名兇手。兩兄弟在艱難的環境中成長,為了讓自己變得堅強,每日以互相打罵對方、絕食等各種方式鍛鍊生存本領。他們將每天發生的事情偷偷記載在一本大筆記本中。隨著日記一頁頁被翻開,一場冷酷的夢魘式寓言也逐步呈現……
人們印象中向以純真天性面世的兒童,在作家筆下惡狠狠的世道里,被逼成令人觸目驚心的“惡童”。小說在不動聲色的敘述中,給我們帶來無可比擬的想像與震撼。為了生存,他們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在有同性戀傾向的納粹軍官面前,他們懂得裝清純博取憐愛;在有暴力傾向的外婆那裡,他們則開闢了各式各樣的秘密渠道去獲得食品;最驚心動魄的當屬小說的末尾,多年前就拋棄了他們的父親想憑藉他們的幫助穿越被封鎖的國境線,結果卻成了地雷的犧牲品,然後,惡童邁過父親的屍身逃了過去。
小說揭示的真實,已足夠殘酷,更令人震驚的或許還在於,雅歌塔以其獨特的簡單、冰冷、不帶任何感情的語言,精準表達出兩個孩童用無畏精神面對困境的冷酷態度。據說,這部用艱難習得的法語,而非母語寫成的小說,雅歌塔是從自己孩子的習作本取得靈感的,她發現12歲女兒寫作業用的簡單句式、結構很適合用來表現她的
小說主題。這種手法後來成了讀者與評論家討論的重心,甚至被視為小說寫作的經典範例。她用兩個小孩的童稚言語,勾勒出在戰爭中被腐蝕的純真世界。閱讀小說,感覺更像是穿越噩夢的一次驚險之旅,讓人在深受震動之餘,久久不能忘懷。
但即使在這“噩夢”之中,我們依然能在兩個孩子身上讀到縷縷陽光:他們費盡心思照顧鄰家可憐的小女孩;因為教堂里的女僕拿將赴刑場的猶太人取樂,他們就毫不猶豫地送了這女人一顆子彈;外婆中風之後,兩個少年無微不至的照顧……
正如惡童在殘酷練習中給我們呈現出來的“
雙面人生”,在
雅歌塔構築的世界中,用正常的道德標準,已不足以對她筆下每一個鮮活、生動的人物所做出的怪異行為進行判斷。縱使骯髒吝嗇如外婆、邋遢放縱如姑娘“兔子”、猥瑣如神父,也偶爾會在生存的夾縫中浮現出一絲的人性之光。而這對孿生兄弟更非天性邪惡的怪胎。很顯然,雅歌塔並不滿足於在小說中,對過往的惡世道做出控訴和譴責,她秉持的“寒光
利劍”,直指人類最原始的面貌,其更深遠的意義,或許在警示我們:一旦被激發,人性的惡會爆發出多么可怕的能量。惡童的世界與我們身處的世界,其實並不遙遠。
“今天,我又開始了愚蠢的生活步調。早上五點鐘起床、洗澡、
刮鬍子、沖咖啡,然後出門……”在小說《昨日》(1995)中,雅歌塔這樣描述主角的生活。事實上,這就是她自身經歷的寫照。1935年,雅歌塔出生於匈牙利與
奧地利邊境的一個名為科澤格的小鎮,整個童年都是在匈牙利處於烽火動盪的時代中度過。1954年,她與自己的歷史教授結婚,兩年後匈牙利發生暴動,她隨夫婿帶著剛生下的嬰兒避居瑞士,穿越邊界時,他們沒有帶任何的行李,只有四個月大的孩子與一沓稿紙。當時她並沒有想到寫作會成為日後的專職。
在瑞士的納沙泰爾市定居下來後,她曾在一家紡織廠工作兩年,又到一家鐘錶工廠工作五年。多年後,在訪談中,雅歌塔提到自己當鐘錶工廠裝配員的情形:嘈雜的機房根本無法與人交談,只能在休息到外頭抽菸時和人說上兩句話。在這段流亡異國、漂泊不定、只能靠著不喜歡的工作維生的苦難日子裡,她只能寄情於寫作。
先是寫劇本,到了1986年,《惡童日記》的出版讓她嘗到了成名的滋味,脫離母語環境而被迫使用另一種語言,卻因使用原本陌生的語言創作而成功,可能是她始料未及的。她曾提到自己學習語言的過程:“生活周遭的人們都說法語,我的孩子們也說法語,想再用母語寫作是不可能了。無論白天或晚上,聽到的全是法語。當然,我有字典,但大部分法語都是向我的孩子學的。我得讀故事給他們聽,因此,我開始接觸小說和翻譯作品。”
時隔多年,在自傳性的隨筆集《文盲》(2004)中,雅歌塔重提殘酷往事。其中的十一篇文章,分別代表她十一個階段的人生記錄,從描述在匈牙利
手不釋卷的小女孩開始,到她寫完第一批法語小說為止,其間穿插著幸福的童年生活、戰後的貧困、寄宿學校孤單的歲月、學習語言中所遇的恐怖經歷、奧地利的流亡生活,以及攜子在
洛桑生活的日子等。不難想見,正是由於自身經歷動亂與周遭生活環境的冷酷,孕育出了她作品中冷酷逼真、發人深省的特質。
在這些看似悲慘的經歷背後,隱藏著的卻是,雅歌塔最真切的渴望──重回故鄉。2006年,已屆70高齡的雅歌塔踏上了祖國匈牙利的土地,這么多年來她一直持有匈牙利護照,然而回到出生並度過童年的小鎮,已經沒有她認得的人,當地也沒有人記得這位離開時是個小女孩,回鄉時卻已享譽全球的知名作家。世事的風雲變幻,雅歌塔不難在其間聽到自己作品中“
黑色幽默”的迴響。
眼下,越來越多的作者選擇了靠賺取讀者的眼淚,來完成自我價值的確認,仿佛甜蜜和憂傷的愛情就是他們眼中全部的世界。雅歌塔冷酷美學的“
橫空出世”,仿佛一柄寒光閃閃的利劍,刺破了這層溫情脈脈的面紗。她大膽描繪二戰後中歐社會的醜陋與不堪,以幼童的角度解讀病態扭曲的殘暴世界。如此黑色幽默、戲而不謔的文字敘述,提供了另一個思考的維度:我們或許從來沒有如此切近地逼視過真實,對殘酷真實的敘述其實只是剛剛開始。
點評鑑賞
本書通篇以一對8歲雙胞胎男孩的口吻,以日記體的方式,記錄下他們在戰時被母親從大城市送到外婆家經歷的殘酷生活的所有細節。作者雅歌塔以其獨特的簡單、冰冷、不帶任何感情的語言,精準表達出兩個孩童用無畏精神面對困境的態度。《惡童日記》出版,以“外語”寫作的她竟一舉成名,成了出版話題。雅歌塔獨特的寫作語言是從自己孩子的習作本取得靈感的,她發現12歲女兒寫作業用的簡單句式結構很適合用來表現她的小說主題以及書中兩位小主人公的語氣。這種手法後來成了讀者與評論家討論的重心,甚至被視為小說寫作的經典範例。而她在小說中用兩個小孩的童稚言語,勾勒出在戰爭中被腐蝕的純真世界,閱讀時讓人產生巨大震撼,久久不能忘懷。作者用獨具一格的手法來重現人性善惡這個傳統主題,技巧與想像力無可比擬,是一部值得反覆閱讀的小說。
作者簡介
雅歌塔·克里斯多夫,(Agota Kristof),1935年生於匈牙利的科澤格市(Koszeg),1956年匈牙利發生暴動,於是隨夫婿避難至瑞士的納沙泰爾市(Neuchatel)定居至今。
飽受烽火洗劫,嘗盡思鄉之苦的流亡生涯,孕育出雅歌塔作品中冷酷逼真、發人深省的特質。
1986年其處女作《惡童日記》甫在法國出版即震驚文壇,獲得歐洲圖書獎。續集《二人證據》與《第三謊言》於1988年、1991年相繼出版,成為著名的“
惡童三部曲”。1992年《第三謊言》獲得法國圖書文學獎。其他重要作品包括長篇小說《
昨日》,中篇小說《
文盲》、《噩夢》,舞台劇本《怪物》、《傳染病》等。“惡童三部曲”至今已被翻譯成了35種語言出版。
雅歌塔的作品充滿了獨創性、諷刺性與人性,是一位極具代表性的當代作家。
作品目錄
到外婆家
外婆的家
外婆
差事
森林和小河
污垢
練習忍受皮肉之痛
練習心靈之痛
上學
方格紙、記事本和鉛筆
上課
鄰居和她的女兒
練習行乞
小兔子
瞎子與聾子的練習
逃兵
練習禁食
外公的墳墓
練習殘酷
鎮上的孩子
冬天
鞋匠
偷竊
勒索
譴責
堂區的女僕
洗澡
神父
外國軍官
外國話
軍官的朋友
第一次表演
表演的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