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舊惠遠城在今霍城縣境內,伊犁河邊,城內有十字大街,中間建一座鐘鼓樓,大街兩側設巷,林則徐流放伊犁時,住在南大街東側寬巷子內。由於戰爭和河水沖侵,舊城逐漸荒廢。
清光緒八年(1882年),修建惠遠新城,在老城約5千米處。惠遠新城的規模、布局效仿舊城做法。新城有東、西、南三面城牆,城有護城河,城牆有瓮城、馬面。城內以十字街為中心布置街巷。鐘鼓樓在建新城時建造,位於十字街中央。
惠遠鐘鼓樓曾於民國十六年(1927年)、1964年、1981年三次進行維修。
2004年,伊犁惠遠古城林則徐旅遊景區建設項目開始實施,景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投資為1893萬元,總建築面積為3313.9平方米,古城的恢復以惠遠鐘鼓樓為中心。
建築格局
惠遠鐘鼓樓東、西、南、北四個方向正對四個城門,鐘鼓樓為四層三檐歇山頂的木質結構建築,總高23.76米。
惠遠鐘鼓樓第一層為基座層,每邊長約22米,外面用青磚鑲砌,台上邊緣有青磚花牆。基座四面有拱門,門寬各4.10米,內有十字通道,直通四大街,基座頂棚為方木拼鋪,繪有八卦圖,內壁也用方木、青磚鑲砌而成。十字通道的四角,各有一根木柱直達樓頂。南拱門右壁上開一小門,入內可登至基座平台。平台上建有木結構彩樓三層飛檐斗拱,雕樑畫棟。各層檐面及樓頂全用綠色琉璃瓦覆蓋,屋檐下樑柱額枋均繪彩畫。在當時,各層檐角懸掛銅鈴。基座四面各有一敞開的約4米寬的拱門,裡面有十字通道,可直通東、西、南、北四條大街。左面牆壁上有一敞開小門,入內可到基座的平台,三層木結構彩樓矗立於平台上。
二樓亭榭有一隻碩大的木鼓,用手敲擊,便發出“咚咚”的渾厚聲響。過去,這裡置放的大鼓和大鐘是為報時之用,城門的晝開夜閉都以此為信號。
三樓亭榭是鐘鼓樓的最頂層。亭檐的盡頭有墨綠色的仙人走獸裝飾,各層檐面和亭頂都覆蓋著鮮綠的琉璃瓦。
文物遺存
惠遠鐘鼓樓樓頂正脊四端各有大呁,中有寶瓶和鐵戟,戧脊盡端均有仙人走獸裝飾,瓦隴出檐裝有勾頭滴水。屋檐下樑柱額枋均繪彩畫。基座頂棚中心繪有八卦圖,基座內的右面牆壁上斜倚有三塊石碑,最前的是一小石碑,其上雕刻著兩條龍。中間的石碑上清晰可辨雕刻了“聖旨”二字,從右往左豎排著聖旨正文。
歷史文化
惠遠古城
惠遠古城是新疆通往中亞的重要通道,清乾隆皇帝為了加強在伊犁地區的治理,在此設伊犁將軍,建惠遠城,並陸續在其周圍建起八座衛星城,統稱為“伊犁九城”。現保存較好的是被稱為“伊犁九城”之首的惠遠城。這裡曾被譽為“小北京”,是新疆當時最大的城市。伊犁將軍府統轄著新疆廣袤遼闊的疆土。
相關人物
惠遠老城內有規模宏大的將軍府、參贊大臣衙署、領隊大臣衙署、理事同知和撫民同知衙署等。從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開始,至大清王朝結束,歷史上共有42人、60人次擔任伊犁將軍之職。
林則徐曾在這裡居住了兩年零一個月。他記載了錫雲亭家的芍藥花園:“四周青翠,白楊環抱,園內遍植各色芍藥千株。”洪亮吉對關帝廟後面的池塘頗感興趣,常去觀賞遊玩,他寫道:“池中積蒲盈頃,游魚百尾,蛙聲聞之。”當年林則徐時常登上鐘鼓樓,但林則徐登上的鐘鼓樓是伊犁河邊惠遠老城裡的鐘鼓樓。他於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被謫貶到伊犁,當年他就住在惠遠老城鐘鼓樓南面巷子裡一家安靜的民宅里,生活了兩年多。
文物價值
惠遠鐘鼓樓是新疆僅存的一座有較遠歷史的傳統高層木質結構建築。它見證了百年來伊犁大地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每一段歷史,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建築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3月5日,惠遠鐘鼓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惠遠鐘鼓樓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惠遠古城中心。
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霍城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惠遠鐘鼓樓,路程約9.1千米,用時約1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