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池廟,位於四川省三台縣,藍池廟始建於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總建築面積1690平方米.其中古木建築695平方米,改建磚木建築995平方米,總占地面積6367平方米。
藍池廟坐北朝南,主體建築為四合院布局,山門、拜殿、岱嶽殿等沿中軸線排列,由南而北,逐級抬升。藍池廟為研究綿陽地區乃至天府四川清代寺廟提供了實證材料,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2019年10月16日,藍池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藍池廟
- 地理位置:四川省三台縣
- 編號: 8-0428-3-231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所處時代: 明清
- 始建時間:1102年 至 1106年(北宋崇寧年間)
- 建築面積:1690 m
- 批准單位: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藍池廟始建於北宋崇寧年間(1102—1106年),毀於元代,重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據民國《三台縣誌》記載,藍池廟在明末毀於兵燹,僅存正殿。據嘉慶《三台縣誌》記載,藍池廟在雍正年間再建。據史料記載,乾隆五年,宗吉和尚建“藍池勝境”石坊。乾隆六十年,信士獻石香爐。道光元年,鄉民禱雨於此,並敬獻香爐。道光七年,建修靈官殿。同治元年,建修山門、十殿等。宣統二年,培修側殿廂房。20世紀中葉,石坊、藍池等拆毀,寺廟改為公共用房,後再改為校舍。
2016年,三台縣斥資維修和翻修了寺廟大門和院前廣場。
建築格局
藍池廟坐北朝南,主體建築為四合院布局,山門、拜殿、岱嶽殿等沿中軸線排列,由南而北,逐級抬升。岱嶽殿左右分別是側殿,木結構,抬梁穿斗相結合,懸山頂,小青瓦覆面,面闊5開間,進深6柱8檁,柱帶木質,檁上墨書:“大清宣統二年仲冬月望六日穀旦”。
藍池廟的山門與戲樓一體,是清同治年間重建的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樓宇。戲樓兩側各有一株古柏名叫“將軍柏”。藍池廟的前殿又名拜殿、靈官殿,殿內供奉著道教護法神王靈宮神像。正殿名岱嶽殿,供奉“東嶽大帝”。岱嶽殿又名東嶽殿,重建於明弘治二年(1489年)。重檐歇山頂,蓋筒瓦,正脊安放鴟吻等神獸,一層檐下有斗拱28朵。正殿前檐下懸掛“岱宗岳府”的黑漆木匾,上款為“潼川府知府柴鶴山敬獻”,下款為“大清乾隆甲子年仲春”。
文物遺存
藍池廟內保存有部分清代“十殿”壁畫,乾隆六十年第三章風景名勝關綿州(1795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的雕花石香爐和明代石刻楹聯,乾隆五年(1740年)潼川知府柴鶴山獻的“岱宗獄府”匾和潼川府教授鄧作弼獻的“桂子天香”匾及兩棵古柏,廟外不遠處還有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簡池杜之復書的0.8米×0.8米的“龍潭”“虎穴”大字等摩崖題刻。
另有清代雕花石香爐及奈何橋、望鄉台、追魂地、照膽台、五道門等遺址。
歷史文化
藍池
在藍池廟前的廣場,一座名叫八卦亭的建築修建在水池上,藍池廟的名字源於一口水池—藍池,至今尚存。據傳藍池在宋代就已存在,圓似滿月,直徑約15米,深約2米,水明如鏡,終年碧藍,故曰藍池。
《題玄武禪師屋壁》
寶應元年(762年)秋,杜甫到梓州(今四川三台縣)所轄的塔山藍池廟一帶遊歷,在廟裡,杜甫結識了當地有名的玄武禪師,到了玄武禪師屋裡滿牆的壁畫。禪師屋裡的壁畫令杜甫讚賞有加。興之所至,杜甫索來筆墨寫下了渾融遒勁的小詩《題玄武禪師屋壁》。
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州。赤日石林氣,青天江水流。
錫飛常近鶴,杯渡不驚鷗。似得廬山路,真隨惠遠遊。
文物價值
藍池廟布局較為完整,功能分區比較明確,屋面脊飾保留了川西民間風格,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建築梁架、斗拱,保存了明清早期的木構架,建築梁架上保存有清代題記。為研究綿陽地區乃至天府四川清代寺廟提供了實證材料,具有較高的文物研究價值。
保護措施
藍池廟1993年1月被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0月被公布為綿陽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8月申報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9年10月16日,藍池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位置
藍池廟位於四川省三台縣。
藍池廟
交通
從三台旅遊汽車客運站出發,自駕大約1個小時到達藍池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