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政橋(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惠政橋)

惠政橋(江西省吉安市新幹縣惠政橋)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惠政橋位於新幹縣金川鎮惠政路北端的老湄湘河上,俗稱“大石橋”。橋為三拱石橋,長48.05米,寬7.13米,矢高1.82米,面積144平方米,拱長3.2米,兩側築有欄桿。橋址原為木橋,始建時間不詳。由於春夏河水暴漲,不能及時泄洪,橋很容易損毀,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改建為石橋,橋高47尺,闊28尺,長21丈。橋上建有涼亭,橋兩側建有欄桿。

據橋中拱石上刻字記載,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六月改建此橋,紹聖三年(1096年)中秋竣工。元符三年(1100年),宋代大文豪蘇軾從儋州(今海南省)遇赦北歸復職,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春,與新淦(今新幹縣)籍文友謝民師相約,途徑新淦,新淦縣令張好古特邀蘇軾題書橋名。蘇軾當即乘舟於中拱石上親書“惠政”二字。後歷代多次重修,現存橋身為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秋重修,橋身基本完好,大部分保持原狀,唯長亭和欄桿不復存在。20世紀70年代橋面改為水泥路面,橋兩側邊沿各豎17根高0.96米和3根高3米的鋼筋水泥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政橋
  • 所處時代:宋元符三年(1100年)
橋樑介紹
新幹縣城南門外的金川河上,有座二墩三孔的石拱橋。它建於宋元符三年(1100年),據《新淦縣誌·卷一》載,“橋高四十一七尺,闊二十八尺,長二十一丈,起三拱,上履以長亭,衛以欄循。”這就是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命名並書題的惠政橋。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自一號東坡。宋嘉佑元年進士,官至翰林學士。一生仕途坎坷,幾度遭受貶滴。宋紹聖元年(1094年),復貶滴惠州(今廣東惠陽縣),並以六十三歲的高齡遠徙瓊州(今海南島),受盡顛沛流離之苦,身心遭受嚴重摧殘。元符三年(1100年)遇赦返京,由梅嶺入贛,順贛江北歸,行抵廬陵,有吉州司法參軍謝舉廉(新乾人),與其有深交。來到他下榻的驛站拜訪,談話間,請求他為新幹縣興建的大石橋寫篇橋記,他沒有應允。當船抵新幹縣城時,迎接他的知縣竟是同窗好友張好古(江西南康縣人),老友相逢,情重意深,相邀敘舊。當船由贛江駛入金川河時,縣城百姓千餘人,佇立岸旁,齊聲呼喚,請求蘇軾為新橋命名題字。蘇軾見此情景,深為感動,只覺群情難卻,便在船艙里揮毫寫下了“惠政橋”三字。隨後,由橋工鐫刻在橋的中拱石壁上。三個五寸見方的蘇字便這樣留存於新乾。據傳,由於蘇軾行色匆匆,一路勞頓,加上三次貶滴後,身體贏弱,精神憂鬱,手顫神衰,又是迫促而成,故字型瘦弱嶙峋,真是“見其字如見其人”,但蘇筆之力仍然歷歷可辨。只是橋經歷代多次維修,刻字之石藏之何處,未可知否,但“惠政橋”之名,卻一直沿用至今。
近年來,惠政橋已被列入縣文物保護的古建築之一。
惠政橋
惠政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