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建造結構,歷史淵源,
建造結構
先看它的橋型,橋欄為弧形薄腹石欄,兩邊各有三塊,跟著橋面形成和順的曲線。橋面極薄,只有十幾厘米厚,成弧形緊貼在拱券之上,大大減輕了充填在拱券上面的填料重量,也使橋形顯得格外的柔美。橋牆上伸出的不是鰲頭、龍首,而是四隻獅頭,兩兩相對,守住橋門,俗稱也因此而來。弧形薄腹欄與獅頭,這在寧波的古橋中都是唯一的。
再看它的拱券結構,就更為獨特,採用的是主輔券並列砌置的形式,不但在寧波現存古橋中是唯一的,即使在有關古橋的技術專著中,也無例舉。惠德橋拱券的4道主券就如4根拱形獨木橋,各自獨立,卻能經歷七百餘年而不毀,這在橋樑建築史上不能不算是個奇蹟。
歷史淵源
惠德橋建於南宋寶祐年間(公元1253~1258年),為單孔石拱橋,造型優美,結構精緻。橋面總長11.5米,寬4.5米,高3.6米,跨度7.5米。寧波現存的古橋中,原真的宋代古橋已屬鳳毛麟角,而地處一隅的小小西岙,卻至少還存有兩座。惠德橋建橋的確切年份,已無從考證,現有“祠橋同建”與“墓橋同建”兩說,這與西岙村在南宋出過兩位名人有關。
一位是鄭霖(1180—1251年),又名汝林,字景悅,號雪岩,紹定二年(1229年)進士、初授江西南安軍教授,累官至淮浙發運使。